<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照片提供/马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编辑/高巍</span></p> <p class="ql-block">吴运铎简介:新四军革命根据地兵工事业的开拓者。新中国兵工事业的开拓者之一。1951年9月全国总工会授予特邀劳模代表参加国庆观礼,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1953年工人出版社出版《把一切献给党》</p><p class="ql-block">1954年进入中国作协,新中国第一代工人作家。2009年10月,共青团评为“新中国60年杰出青年”。2009年国庆60周年,中宣部等11个部门评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19年建国70周年,获中共中央宣传部“最美奋斗者”。国营447厂(中国兵器内蒙古北重集团,原内蒙古第二机械制造厂)第一副厂长兼首任总工程师。</p> <p class="ql-block">这是青山区档案馆展示厅展出的中央政治局任命吴运铎文件复制件</p> 吴运铎的杰出贡献 <p class="ql-block">吴运铎在军工战线上作出了多项关键贡献,主要集中在武器研发与生产领域:</p><p class="ql-block"><b>研制新型武器装备</b></p><p class="ql-block">枪榴弹:1943年,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我国首批枪榴弹,射程达700米以上,有效打击日军碉堡战术。该武器在六合桂子山战斗中歼敌80余人,为解放战争初期战场突破提供重要支持。 </p><p class="ql-block">平射炮:在小朱庄兵工厂条件下,他带领工人用土法制造平射炮,打破日军碉堡防御体系,为新四军收复国土提供关键装备。 </p><p class="ql-block"><b>突破技术难题</b></p><p class="ql-block">弹药生产技术革新:面对日军封锁导致的铜料短缺,他创新使用陶土模具浇铸锡弹头,年产量达60万发,创造战时工业奇迹。 </p><p class="ql-block">简易机械制造:利用石磨轴套、门板等简陋工具,设计出枪体锻造设备,实现无金属加工条件下的武器制造。 </p><p class="ql-block"><b>推动生产体系构建</b></p><p class="ql-block">子弹厂建设:1947年担任大连建新公司工程部副部长时,他主导建立炮弹生产线,解决解放战争初期弹药供应难题。 </p><p class="ql-block">技术管理创新:推行“多流一滴汗,战士少流一滴血”的生产理念,通过技术攻关降低生产成本,保障前线装备需求。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些贡献直接支撑了新四军及后续解放军在抗战和解放战争初期的战场需求,其精神被概括为“把一切献给党”的核心价值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编者引自百度)</span></p> <p class="ql-block">包头作协会员郭振刚先生在北国文苑发表的原文转载如下。</p><p class="ql-block"><b>《探寻父亲的印记—吴运铎之子吴小荣到访记》</b></p> <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5日早晨,我突然接北重集团原副总工程师霍紹平电话说:中国保尔柯察金吴运铎之子吴小荣到包头拜访傅安生老总,探访父亲吴运铎在包头的印记。他记得在劳模公园里有一座吴运铎的塑像,那天,他实在忙的走不开。希望我先去看看塑像位置是否有变动,同时通知我说:下午邀请我和《诺言》作者之一肖宁参加座谈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与霍总相处得很好,他是河北蔚县人,而我的奶奶也是蔚县人,也许同为蔚县人的原因吧,他几次和我讲过吴运铎曾经在蔚县的上宫村隶属炮兵的“五七干校”经受过所谓的“劳动锻炼”,遭了不少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霍总是理工男,一向办事严谨,准备充分。我挂断电话立即前去探路。由于吴小荣之行安排内容太多上午没能来。按照霍总的要求,午饭后我又赶到劳模公园门口迎候。下午2:35分,我终于见到了吴小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初次见到吴小荣,感到和公园里吴运铎的塑像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父子俩外形真是太像了。吴小荣面对父亲的塑像久久凝视着不愿离开。我也被他的探寻之旅深深打动着,想起了和吴运铎同年出生的我的老父亲。二位革命前辈都为抗日和解放战争及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那天,我荣幸的和吴小荣先生在他父亲吴运铎的塑像下合影留念。吴小荣亲笔签名送我一本再版的《把一切献给党》</p> <p class="ql-block">我在上小学五年级时从父亲那里得到一本竖排版的《把一切献给党》。我被书中吴运铎顽强拼搏的精神所折服,对照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常常以他们为榜样,被书中这两位英雄人物的自强不息所感动。在我懵懂的“初恋”中,在竖排版《把一切献给党》的扉页上,给小女同学,我心目中的冬妮娅,写下“宁肯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的豪言壮语,想彰显我对她的坚贞不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运铎是新四军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兵工事业的开拓者。1951年9月全国总工会授予他特邀劳模代表,参加了国庆观礼。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1953年工人出版社出版《把一切献给党》。1954年加入中国作协,是新中国第一代工人作家。2009年10月,被共青团评为“新中国60年杰出青年”。同年,中宣部等11个部门评选他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获中共中央宣传部“最美奋斗者”称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运铎曾任国营447厂中国兵器内蒙古北重集团(原内蒙古第二机械制造厂)第一副厂长兼首任总工程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运铎的《把一切献给党》发行量超1100万册,被译成7种语言。与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并称为红色经典,是中国革命教育的经典之作,影响深远。吴运铎在全国工作过的城市印记有22座,不同地理位置的吴运铎纪念馆有10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运铎之子吴小荣在包头探寻父亲的印记有:北方兵器城大型吴运铎塑像和纪念馆。北重三中后花园大型吴运铎塑像。青山区先锋道小学2021年4月被命名为“吴运铎小学”。青山区军工文化广场吴运铎画像及“把一切献给党”作为标志基座。高新区劳模公园吴运铎塑像等。青山区档案馆展示厅展出中央政治局任命吴运铎文件复制件、包头文学馆展示柜展出《内蒙古日报2012年8月15日》“吴运铎,中国的保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月5日下午3点《诺言》的作者之一肖宁与我,受邀参加了北重集团为吴小荣到访召开的座谈会。北重集团党委副书记兼工会主席高文海主持了座谈会,青山区关工委“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中,四位杰出代表,李玉然、贺孝、张耀中、陈文学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对吴运铎前辈做了积极的评价。吴运铎前辈之子吴小荣和北重集团相关部门的领导,回顾了吴运铎为北重集团前期发展奠定出一个良好的基础。吴小荣说: 他此次北重巡礼有两层意思,一是拜访吴运铎在苏联学习时的翻译傅安生老总,二是探寻父亲在包头工作的印记,他表示此行的这两个目的都实现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右为吴小荣,左为肖宁)</span></p> <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部军工题材的长篇小说,《诺言》入选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的两位作者;王炬曾在包钢工作。肖宁父子两代都是兵工人。其父从山西武乡八路军兵工厂到了南京,五十年代又支边来到北重集团。这两位作家各自有在包钢和北重集团生产第一线的工作经验,为《诺言》一书的创作,积累、提供了丰富的史料素材。《诺言》这部50多万字的作品,历经三年的磨炼,填补了中国军工题材无长篇小说的空白。座谈会上,肖宁畅谈了一个老军工人对兵器工业的关注和热爱,以及《诺言》的创作动机与心路历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小荣为什么拜访他父亲吴运铎的翻译傅安生老总? 因为傅安生除了做过吴运铎在苏联学习时的翻译,还是技术权威,备受吴运铎看重。当时吴运铎安排傅安生除了做翻译之外同时学习技术,吴运铎曾对他说:“你年轻聪明又好学,你有懂俄语的优势,电控系统太复杂,一般人学不好,你除了翻译之外,就主攻电控系统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霍绍平(右),吴小荣(中),郭振刚(左)</span></p> <p class="ql-block">傅安生努力刻苦学习专业技术,在57高炮,100高炮,红旗二号导弹发射架等产品电控系统等方面熟练掌握,当属技术权威。对这些产品的试制、改进、研发、实验、鉴定、定型贡献很大。特别是傅安生老总参加了红旗二号导弹发射架从引进、仿制、改进升级、实验、鉴定、定型的全过程。红旗二号导弹发射架装备地对空导弹部队后,两次击落美制U2高空侦察机,多次击落其他型号敌机,战功卓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山区“吴运铎小学”更是从体制、教育方面加强了思政引导,使孩子们一进入学校就种下“把一切献给党”的红色基因。这种基因深深地刻在他们心中。使军工文化、兵工精神传承后继有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月5号晚上7点多,包头市青山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常胜得到消息后,立即动身,于8点赶到北方宾馆夜访。与吴小荣探讨了军工精神融入北疆文化的路径与方法,并赠送《军工城访谈录》,其中记录着其父吴运铎的经历。</p> 吴小荣包头之行照片集锦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傅安生(中),曾任内蒙古第二机械制造总厂副总工程师,霍绍平(左),曾任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吴小荣(右),吴运铎之子吴小荣</span></p> <p class="ql-block">北重集团(原四四七厂)</p> <p class="ql-block">吴运铎之子吴小荣与父亲雕像合影。</p> <p class="ql-block">参观吴运铎小学</p> <p class="ql-block">红旗二号导弹发射架原北重集团副总工程师霍绍平(左)与吴运铎之子吴小荣合影。</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片/吴小荣</span></p> <p class="ql-block">“曾经生产制造“红旗二号导弹发射架”的独立四车间部分员工拜访吴小荣,并赠送“红旗二号导弹”模型”。</p> <p class="ql-block">北重集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高文海向吴小荣赠送产品模型。</p> <p class="ql-block">自主研发的亚洲第一炮</p> <p class="ql-block">北重集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高文海在北方宾馆召集并主持了与吴小荣的座谈会北重集团的相关部门领导以及下列人员也参加了座谈会。李玉然:包头市老干部正能量宣讲团团长,原包头市政协主席</p><p class="ql-block">贺孝:包头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p><p class="ql-block">张耀中:包头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p><p class="ql-block">陈文学:包头市延安精神研究会理事,曾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岗位学雷锋十位最美人物”等荣誉。曾在吴运铎领导下工作过</p><p class="ql-block">闫太英:当年随吴运铎赴苏联学习的我厂老干部后代</p><p class="ql-block">肖宁:反映军工题材的长篇小说《诺言》作者,《诺言》获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p><p class="ql-block">郭振刚:作家</p><p class="ql-block">霍绍平:原北重集团副总工程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照片提供:北重集团宣传部马兰,在此感谢</span></p> <p class="ql-block">王炬、肖宁长篇小说《诺言》,一部军工人的历史记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摄影/高巍)</span></p> <p class="ql-block">左一《诺言》作家肖宁</p><p class="ql-block">右一吴小荣(吴运铎之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郭振刚,祖籍河北省涿鹿县,生于内蒙古包头市。在企业曾任销售负责人和包头市政府住珠海办事处工作人员。业余时间爱好武术和中国式摔跤。中国武术协会会员,内蒙古武术运动协会名誉副主席,内蒙古武术协会理事,包头市武协副主席,国家武术六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