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摄影:美与意义</b></p><p class="ql-block">一一点评lily摄影《拍什么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拍照?拍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摄影,是创造美和生成意义的过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美有三种,一是从众之美,二是发现之美,三是生成之美。从众之美来自生理刺激的直觉感受,所见略同;发现之美是独特意念指引下的观照,独具慧眼;生成之美可来自万事万物,生活即美,审美泛化、深化,由美之心灵借物生成而外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外部世界本无“意义”,“意义”是对人心在事物之间建构联系而生成的感受,摄影即是构建的方式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构建意义,从而构建故事,是“万物之灵”人类的独特功能。动物也会使用工具,动物也有语言,但唯有人类能用语言表达并不存在的事物,能编造未曾发生或不会发生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动物也有第一种纯生理的审美,如孔雀开屏吸引异性之类。但动物没有第三种审美,不能从任意事物中发现美和意义。所“看”相同,所“见”可能不一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三种摄影,第一种是写物、写人;第二种是写天地、写世界,第三种是写内心、写自己。关注聚焦不同,分别在身外,在天地间,在心内。第一种最多。没有孰高孰低,高兴就好,摄影就是一个感受和享受的过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黄国营:</i></p><p class="ql-block"><i>《蓝色网评录》(20250914)</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Question:</p><p class="ql-block">请教,何为第二类的“发现之美”?</p><p class="ql-block">“可惜没有如果”(福建):</p><p class="ql-block">想了解下发现之美具体有哪些表现形式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HUANG:</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很多参展的优秀摄影作品便是,它们利用光、影、形、色,抓到、并展现了常人不注意的美和意义。</p><p class="ql-block"> 著名雕塑大师罗丹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般风景照和美女照,无涉“发现”,因为人人见到都能由生理、心理产生愉悦。拍摄处理不好,甚至还可能不如原景原人。既是“发现”,关键是常人不注意不理解的,经由摄影才得到启发和感受。</p><p class="ql-block"> 参展的优秀作品,也未必都有对美的“发现”。作者可能利用器材和技术,对普通人也都能感受、欣赏的美,加以渲染和强化,即所谓纯器材派、纯技术派,属于第一类美,感官愉悦之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Qestion:请教,何为第三类“生成之美”?</p><p class="ql-block">qinzh(广西):</p><p class="ql-block">好奇生成之美在摄影里是如何呈现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HUANG:“生成”可以理解为“产生”。“生成”在数学中指的是通过一定的规则或操作来定义或创造数学对象。在艺术创作领域,我们可以定义为创作者根据自身内心的感悟,在本来并不存在”从众之美”的对象(景、物、人),创造出一种自认的“美”。“生成”就是一种“表达”,一种个性化的独特表达。</p><p class="ql-block"> 这种“美”并非普通人能感知、共鸣和认可。创作者在对象基础上的生成,是一种强烈的主观表达,客体只是道具,借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是很个性化的审美。</p><p class="ql-block"> 我们把“美”分为三种。“从众之美”为人类感官愉悦之美,基于普遍的生理与心理,最大众化,也最“客观”。“发现之美”需作者独特眼光和独特手法揭示,然后能为群众认知和接受。“生成之美”最大程度是创者个人的理解和表达,并不“客观”存在,未必与普通受众有共同认知,也未必为他人接受。</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