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交织处,定格高原“小故宫”的千年风华<br>——海东市乐都区摄影家协会曲坛镇瞿昙寺采风纪实<br> 在青藏高原东部的河湟谷地,一座承载着六百余年历史的藏传佛教寺院——瞿昙寺,以其雄浑的汉式建筑风格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高原小故宫”。这座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的皇家寺院,不仅是明代边疆政策的实物见证,更是汉藏文化交融的璀璨结晶。<br> 瞿昙寺的诞生,源于明初对西北边疆的治理需求。元末,三罗喇嘛(法名桑杰扎西)在青海湖海心山静修,后游历至乐都南山地区,率众修建佛堂。彼时,明朝虽已攻占元大都,但西北蒙藏诸部仍存离心倾向。三罗喇嘛凭借德望说服罕东各部归顺,朱元璋为表彰其功,于洪武二十五年拨款敕建寺院,并亲题“瞿昙寺”金匾。此名源自梵语,意为佛祖释迦牟尼之姓氏,彰显了寺院的皇家背景。<br> 此后,永乐、洪熙、宣德等帝持续修缮扩建,历时三十六年,形成前、中、后三进院落的宏大格局。寺院坐北朝南,依山傍水,中轴线上依次排列山门、金刚殿、瞿昙殿、宝光殿、隆国殿五座主殿,两侧对称分布御碑亭、配殿、钟鼓楼及七十二间壁画廊,整体布局严谨对称,气势恢宏,与北京故宫遥相呼应。<br> 瞿昙寺的建筑风格堪称汉藏艺术的完美融合。其主体结构遵循明代官式建筑规范,斗拱古朴、彩画石绿旋子纹饰、吻兽雕琢精细,而殿堂形制则融入甘青地方汉族建筑特色,如隆国殿的抄手斜廊与重檐歇山顶,明显仿效紫禁城奉天殿布局,被誉为中国现存抄手斜廊的“活化石”。<br> 寺内文物珍宝众多:朱元璋亲题的“瞿昙寺”金匾以纯金片堆贴而成,历经六百年仍熠熠生辉;隆国殿内的“象背云鼓”为明代石雕代表作,红砂岩小象跪伏莲花座,憨态可掬;永乐皇帝御赐的花斑石须弥座与金丝楠木“皇帝万万岁”牌匾,更显皇家威严。这些文物不仅见证了明代对边疆的重视,也反映了汉藏工匠的精湛技艺。<br> 瞿昙寺的艺术价值集中体现于壁画、砖雕与木作,尤以壁画最为瞩目。寺内现存壁画约1700平方米,分布于殿堂与回廊,内容涵盖佛本生故事、藏密仪轨及明代生活场景。早期壁画技法古朴,色彩沉稳,晚期则色彩华丽,人物众多,一幅画中常绘三十余身佛像或俗众,以连环画形式展现释迦牟尼从降生到涅槃的传奇。<br> 回廊壁画由宫廷画师主导,占比达80%,其绘制工艺极为考究:先在土坯墙上敷泥浆地仗层,再涂白底,最后以矿物颜料作画。六百年来,壁画未现脱落,色彩依旧鲜艳,被誉为“填补敦煌壁画明清空白”的艺术瑰宝。专家赞誉“前有敦煌,后有瞿昙”,足见其历史与艺术地位。<br> 瞿昙寺不仅是宗教圣地,更是明代西宁地区政教合一的权力中心。寺院下辖13座属寺,管辖7条沟谷的百姓与田产,其影响力远播蒙藏地区。清代虽经历罗卜藏丹津事件冲击,但班觉丹增等高僧仍获封“灌顶净觉弘济大国师”,彰显其文化韧性。<br> 新中国成立后,瞿昙寺得到妥善保护,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这座“高原小故宫”已成为海东市的文化名片,吸引着海内外游客探访。其建筑、壁画与文物,不仅承载着汉藏交融的历史记忆,更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见证。<br> 瞿昙寺,这座隐于青藏高原的明珠,以六百年的沉默诉说着皇权与信仰的交织、艺术与历史的共鸣。它不仅是建筑的奇迹,更是中华文明包容并蓄的精神象征,在时光长河中永恒闪耀。<br> 2025年9月14日清晨,海东市乐都区摄影家协会19名会员携长枪短炮,无人机等摄影器材,4人一车前往距乐都城南21公里的曲坛镇。这座深藏于群山环抱中的瞿昙寺,因建筑格局与北京故宫高度相似,被誉为“高原小故宫”。此次采风,协会旨在通过镜头记录这座明代建筑群的沧桑与瑰丽,同时探索摄影艺术与历史文化的深度融合。<br> 瞿昙寺历经六百年风雨。 “瞿昙寺的中轴线布局、左右对称的廊庑设计,以及前院御碑亭的独特形制,均与故宫一脉相承。”会员们驻足于金刚殿前,仰观飞檐斗拱,俯察青砖黛瓦,镜头中定格的不仅是建筑细节,更是明代工匠的智慧结晶。<br> 在瞿昙殿后院,协会成员捕捉到一束阳光穿透回廊的瞬间。大家感慨道:“这里的空间过渡手法堪称典范,从狭小的中院到开阔的后院,通过隔窗与回廊的设计,营造出‘欲扬先抑’的视觉张力。”这种布局与故宫后三宫的过渡逻辑不谋而合,成为会员们争相拍摄的焦点。<br> 瞿昙寺的“七十二间走水厅”壁画,是此次采风的另一重头戏。这些面积约400平方米的壁画,以佛教传说为主题,虽历经岁月侵蚀,仍可见线条流畅、色彩斑斓。会员们使用超广角镜头,将整面壁画纳入画面,同时用微距镜头捕捉局部细节。大家发现:“壁画中的服饰、器物与明代文献记载高度吻合,堪称研究明代社会生活的活化石。”<br> 在拍摄过程中,协会主席现场指导。他提醒会员:“光线是壁画的灵魂,清晨的侧光能凸显纹理,正午的直射光则适合表现色彩。”会员们据此调整拍摄角度,最终创作出一组兼具艺术性与历史价值的作品。<br> 有人以低角度拍摄殿基与青山的对比,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和谐;有人用慢门捕捉煨桑炉的青烟,营造出神秘氛围;还有人通过无人机航拍,展现寺院与堡城的全貌。<br> “摄影不仅是记录,更是解读。“瞿昙寺的每一块砖瓦、每一幅壁画,都在诉说汉藏文化交融的故事。我们的镜头,应当成为这种对话的见证者。”<br> 此次采风,各位会员明白了古建筑拍摄中应注意的问题“拍摄时要注意对称构图,同时利用前景增加层次感。”新会员们纷纷尝试,用青春的视角重新诠释这座古老寺院。<br> 午后,会员们收拾器材,踏上归途。车上,大家翻看当日拍摄的照片,讨论着如何通过后期处理突出历史感。协会主席要求:“协会将精选此次作品,举办‘瞿昙寺光影展’,并举办专题画展,让更多人通过摄影了解乐都的文化底蕴。”<br> 此次采风,不仅是摄影技艺的切磋,更是一场文化的朝圣。海东市乐都区摄影家协会用镜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高原小故宫”的千年风华,在光影交织中焕发新的生机。<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