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乐山公园”与“道门口”名号归来

邓洪秀

<p class="ql-block">据民国版《乐山县志》记载:“旧上川南道署在玉堂街道门口,乾隆时宋鸣琦改建。”又载:“乐山公园乃前清道署,自上南道移驻雅州,即将学道街之试院迁改于此。其外两廊均搭棚,以庇生童之应考者,名曰“雨亭”,俗称“考棚”。清末科目即停,遂改为嘉定七(县)属之中学校。办理已十余年。民国十一年,由驻嘉八师师长陈洪范饬令迁徙,而以其地为师部,其于北关外另修校舍,亦略有帮助,未及迁驻。省军事起,何金鼇入距嘉城,旋刘文辉率师围攻,省军以无食缴械,陈师长亦下野,地遂荒废。至民国十九年,乐山公元始告成云。”</p><p class="ql-block">据此,乐山公园落成于1930年,成为四川省内较早建成的城市公园之一(省内最早为成都少城公园,今称人民公园,始建于1911年)。</p><p class="ql-block">此地原为清乾隆年间始建的上川南道署衙所在地,道署衙门外至玉堂街之间的宽阔地带,便称“道门口”,是乐山一处极其热闹的地方。后道署迁往雅安,原设于学道街的科举试院便迁址于此,并于两侧厢廊修建连排单间的科举“考棚”。清光绪末年,科举废止,此地又改为中学校(即后来的乐山一中)。1922年,驻嘉定第八师师长陈洪范欲将此地改作八师师部,并饬令将该中学校迁至城北王浩儿另建校舍。然八师师部尚未迁入,1925年,四川省内战事纷起,军阀混战,省军督办杨森所委师长何金鼇进驻嘉定城,旋即刘文辉又率师围攻,省军因断粮而缴械,陈师长亦通电下野,此地遂一度荒废。后经改建修缮,至1930年,乐山公园方告落成。</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1898年此地曾有一座清代两层小楼,由美国人赫斐秋在此创办了西南地区最早的西式印刷机构——嘉定教文馆(嘉定印刷所)。该建筑原址位于老公园文化馆内,1966年9月在此举办过"破四旧成果展览",20世纪末修建文化局宿舍时随之拆除。</p> <p class="ql-block">20世纪80年代向乐君摄:乐山文化局(原乐山文化馆旧址),正对面的建筑正是原来的嘉定教文馆。</p> <p class="ql-block">1956年,笔者亲见在离此建筑右后方几十米处新建了一座“乐山图书馆”。后来竟有人误将此楼认作清末的“嘉定教文馆”,确实张冠李戴。</p> <p class="ql-block">清朝末期,在道门口处曾有一座牌坊,牌坊外建有一座碑,为1916年建成的《嘉定XXXXX马路纪勣碑》(现“三江女神”处),1939年“8.19”大轰炸时被日机炸毁。张旭东提供</p> <p class="ql-block">1930年乐山公园正式建成并对老百姓开放后,在原来大门处牌坊上增设一门楣,上书“乐山公园”。这是20世纪50年代的乐山公园大门。网络照片</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乐山公园一度成为乐山城区政治、经济、文化、体育与市民休闲的重要中心。</p><p class="ql-block">1950年3月,遵照毛主席“解放西藏、经营西藏”的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在乐山公园和牛咡桥广场(现已不存)召开进军西藏、解放西藏誓师大会,翻开了中国近代史浓墨重彩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1970年方长哲摄:公园内的乐山礼堂。</p> <p class="ql-block">乐山公园内矗立着一座乐山礼堂。这里曾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乐山县人民代表大会与乐山政协会议的庄严会址,承载着一段峥嵘岁月。礼堂内还举办过轰动一时的乐山地区破获美蒋特务照片与实物展览,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缴获特务的降落伞、匕首乃至钢笔手枪等物品。</p><p class="ql-block">这里是每年定期举办“乐山物资交流会”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举办地,还举办过饮食交流展览。</p><p class="ql-block">乐山礼堂又曾是乐山专区京剧团的演出剧场,演出的剧目深受乐山百姓喜爱,《孟丽君》连演十部,成为当时轰动乐山的舞台连续剧。公园进口处右侧曾是乐山县曲艺团所在地,演出的《十五贯》深受观众追捧。</p><p class="ql-block">1956年乐山图书馆在公园右后侧建成后,借书处及阅览室成为人们汲取精神食粮的场所。建造图书馆地基开挖的土方,在前方堆成一座小山包,干脆不运走了,种上柏树就地建成一座假山,1967年和1968年笔者曾在假山上拍照留影。</p> <p class="ql-block">1967年8月邓洪秀自拍:在公园图书馆前假山上合影。</p> <p class="ql-block">解放初期的乐山,公用篮球场寥寥无几,最初仅公园入口右侧的茶馆旁有一方球场。那时我还年幼,总爱跟随兄长们去看单位间的篮球赛,常从攒动的人腿间钻进去瞧热闹。</p><p class="ql-block">1954年,公园礼堂后方山坡上建成了三个篮球场,四周筑有可容纳百余观众的看台。</p><p class="ql-block">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前,在靠近地区公安处的位置修建了带环形看台、可容纳三千人的灯光球场,自此公园灯光球场跃升为乐山最高档的体育设施。这里频繁举办各类体育赛事,篮球赛、排球赛、羽毛球赛……"文革"期间,此处又成为集会场所:批斗走资派,召开公审大会,展示毛主席赠予北京工宣队的芒果复制品等。其中篮球赛事最为密集,从城区单位联赛到地区级乃至省级赛事皆在此上演。</p> <p class="ql-block">1969年9月,《红乐山报》印刷厂男女篮球队参加国庆20周年篮球比赛后在公园灯光球场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的文化生活较为单调,因此无论何种层次的比赛,灯光球场内几乎都座无虚席;若遇层次稍高的赛事,更是一票难求。此时进场需从球场外围铁门开启一扇小门,多人守卫、严格验票。 </p><p class="ql-block">那时由乐山地区体委组织的各类体育比赛,常特邀我为赛会拍摄照片,因而有幸留下许多灯光球场内外的珍贵影像,也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1972年8月邓洪秀摄:在乐山公园举办了《四川省排球运动会(第二届)》,这是公园外球场进行的女子排球比赛:达县队对内江队。</p> <p class="ql-block">1972年8月邓洪秀摄:四川省第二届排球运动会,乐山公园外球场,男排比赛中,乐山队对南充队。</p> <p class="ql-block">1972年8月邓洪秀摄:四川省第二届排球运动会上,乐山公园灯光球场,成都队对乐山队(后面是当时的地区公安处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1976年5月,乐山地区杂技团曾在乐山公园内灯光球场举办过马术表演。</p> <p class="ql-block">乐山公园又曾是老百姓娱乐休闲的好去处,公园进门右侧的老茶馆生意格外兴隆。杯子碟儿滴滴答答响,瓜子壳儿噼里啪啦满地抛,夹杂着手挽装着瓜子、香烟提篮的小贩“香烟——瓜子”的吆喝叫卖声,好一番热闹景象。</p><p class="ql-block">公园的荷花池畔、廊桥之上,以及旁边的八角廊亭,成为乐山百姓休闲漫步、年轻情侣谈情说爱的理想场所。我也曾在此拍下不少照片。第一次在荷花池旁的留影,则要追溯到将近六十年前。</p> <p class="ql-block">1967年6月邓洪秀自拍:作者(左)与朋友在公园荷花池旁合影。</p> <p class="ql-block">1968年9月邓洪秀摄:四位二中初六六级女生在乐山公园荷花池旁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1973年4月邓洪秀摄:149师宣传队女兵在乐山公园荷花池留影。</p> <p class="ql-block">20世纪70年代后期,荷花池北角悄然矗立起一座双檐六角亭;至80年代初,一座长廊依池蜿蜒伸展,更成为百姓对弈、打贰柒拾的热闹去处。</p> <p class="ql-block">1983年3月邓洪秀摄:149师李会堂、邱胜利等在公园荷花池廊桥合影。</p> <p class="ql-block">1982年2月8日,正值中国传统元宵佳节,乐山公园灯光球场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且盛况空前的活动。改革开放后日渐富裕的乐山各区农民汇聚于此,举行传统风俗汇演。男、女、少年龙灯翻腾起舞,精彩的莲花落与花车表演轮番登场,更有登刀梯、钻火圈的“上刀山下火海”绝技震撼上演。数千人的看台座无虚席,场面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1982年2月8日邓洪秀摄:乐山公园灯光球场内,农民表演的传统节目《莲花落》和车灯表演。</p> <p class="ql-block">  1982年2月8日邓洪秀摄:灯光球场的农村少年舞狮队表演。</p> <p class="ql-block">1982年2月8日邓洪秀摄:《下乡演出》为中国摄影博物馆收藏。参加1983年四川省建国35周年摄影展。</p> <p class="ql-block">20世纪80年代,乐山礼堂拆除后,新建的影院不久也遭拆除,原灯光球场和外球场拔地而起的是楼房与停车场,嘉定教文馆则变成了单位宿舍。老公园大半被占用,仅余荷花池畔的六角亭与长廊,还依稀留存着20世纪70-80年代的旧貌。2004年,此地竟被莫名其妙地改为“海棠广场”,乐山老百姓曾耳熟能详、心心念念的“乐山公园”这一历史地名,从此在地图上彻底消失。</p><p class="ql-block">本月初,笔者应邀参加乐山电视台嘉州会客厅组织的《记忆中的老公园即将改建焕新》节目。在节目中,笔者建议基于尊重乐山百姓意愿、尊重与敬畏历史的考量,希望在此次改建焕新后恢复“乐山公园”与“道门口”老地名。回看规划中恢复乐山公园牌坊的设计效果图时,发现新设计的大门牌坊风格与老乐山公园迥然相异,且横楣竟将原“乐山公园”字样改为“海棠广场”,着实不伦不类!</p> <p class="ql-block">规划设计的乐山公园改建焕新大门牌坊效果图。网络照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笔者建议,在十八军进藏起点纪念碑前的地面设置直径约一米的圆形铜牌(如乐西公路零公里标识),标明"乐山零公里",即乐山中心原点。铜牌四围标注至成都、自贡、西昌的里程——此三条公路为乐山新中国成立前最重要的交通动脉,并增加至拉萨的里程,以铭记1950年第十八军从乐山挥师进藏的历史。城市零公里标志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如巴黎圣母院广场便坐落着象征城市中心的零公里铜牌。</p><p class="ql-block">最后,再次热切呼唤“乐山公园”与“道门口”名称早日回归! </p><p class="ql-block">也恳请广大读者和珍惜乐山历史的市民能转发此文,并分享您的宝贵意见,您的真知灼见或许能助力“乐山公园”及“道门口”历史地名的重返。 </p><p class="ql-block">邓洪秀 2025.9.1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