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同博物馆

杨时彦

我每到一座城市旅游总是要到这里的博物院馆参观。大同博物馆当然不能错过。<br> 大同,作为中国九大古都之一,深深浓缩着北魏王朝的辉煌印记。<br><div> 公元398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将都城迁至平城(今大同),此后直至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平城作为北魏都城长达96年。这一时期,大同成为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留下了众多震撼人心的文化遗产。</div><div> 八月十三日上午很幸运抢到了当天下午的大同博物馆的参观票,游览完大同华严寺后马上打车前往。</div> 大同博物馆,一座造型奇异的建筑,形如古堡,灰色砖块与玻璃的结合,透露出一种沉稳与开放并存的气质。门前那块刻着“大同市博物馆”的大石头,仿佛在向每一位来访者诉说着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 <p class="ql-block">一旁的大同大剧院</p> <p class="ql-block">进入博物馆,迎面而来的是一幅《北魏贵胄出行图》。这幅作品高约15.5米,宽约50米,以大同沙岭村北魏壁画墓中“出行图”为蓝本创作而成。它是全国室内单体壁画面积中最大的一幅,壁画上共有235个人188匹骏马,以及众多不同种类的车辆,生动再现了北魏时代贵族出行的壮观场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壁画前,一组生动的铁铸雕塑展现在眼前,其灵感来源于北魏宋绍祖墓中出土的牛拉鳖甲车,按比例放大后浇铸而成。这一历史文物在展厅中显得尤为引人注目。</p> 1. 北魏屏风漆画:1965年出土于山西大同司马金龙墓,共五块木质漆画板,每块纵80厘米、横20厘米,两面分四层绘制。画面以红漆为底,施黄、白、青绿等色彩,内容取材自《列女传》《孝经》等汉代传统故事,描绘帝王将相、孝子烈女等人物,旁有墨书榜题。其画风与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现藏大英博物馆)相似,填补了北魏前期绘画实物空白,且书法展现了汉隶向唐楷过渡的魏书特征,被誉为稀世珍品,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珍贵文物。 北魏琅琊王司马金龙墓漆画屏风,不可多得的北魏墨书真迹,大同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石雕柱础 司马金龙墓的石雕柱础。小而精致,雕刻技法之高超难得一见 司马金龙墓石雕棺床:由六块浅灰色细砂岩石板组成,长241厘米,宽133厘米。下部边框饰水波纹,四角有力士托举;上部以缠枝忍冬纹为饰,中部雕刻13组伎乐童子及神兽,包括舞者与乐人(弹琵琶、吹排箫等)。其雕工精湛,线条流畅,代表北魏雕刻艺术的巅峰成就。 司马金龙墓陶俑阵:这组规模宏大的陶俑阵,由360余件陶俑组成。每个陶俑分别扮演着6种不同的角色:有引领前行的导骑俑,有骑马执卫的仪卫俑,还有步行守卫的仪卫俑和戎装俑,以及侍从俑和身披甲胄的骑装俑。这些栩栩如生的陶俑,被誉为“微缩版兵马俑”,是研究北魏军事与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 琅琊王司马金龙,是司马懿一族的后裔,在北魏袭爵作官,地位颇高 北魏玻璃器(“北魏蓝”小瓶):北魏小玻璃瓶,网红说法是“邂逅北魏蓝”。玻璃小瓶出土于2001年大同七里村北魏墓群。口径2.4厘米,底径2.6厘米,高5厘米。器型小巧,口沿外卷,肩部略宽,腹部圆鼓,矮颈平底,器盖呈球形。它通体透蓝,透明度较高,是吹制玻璃中的精品。它反映了北魏时期较高的玻璃制造工艺水平,在我国玻璃制造技术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杰出作品。 这些绝美、惊艳的蓝色玻璃器皿,出自1500年前的北魏,表明当时的中国人,已经掌握玻璃吹制技术。这抹迷人的“北魏蓝”,正是丝绸之路在大同留下的痕迹。<div>此玻璃器皿是北魏时期从波斯萨珊王朝传入的钠钙玻璃器,呈半透明淡蓝色,晶莹剔透。它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直接物证,说明了平城时代的大同已经是国际性大都会,通过丝绸之路与西亚有着密切的往来。在当时,这种玻璃器比金银器还要珍贵</div> 辽代琉璃螭吻<div>螭吻是建筑正脊两端的装饰物,正面相对而立。这两件琉璃螭吻是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正脊上的构件,螭吻龙首鱼尾造型,遍饰鳞纹,通高达2.85米,形象已开始脱离鱼尾而更接近龙形,在兽首嘴巴附近添加了一个龙形前爪。体形庞大,气魄摄人,从其硕大的形体可推测它所在庙宇佛殿的宏大。</div> 天青釉色泛琥珀光,火焰纹象征佛教光明信仰。其烧制工艺精湛,釉面千年未裂,体现辽代琉璃技术的巅峰及契丹文化与佛教的融合。 <p class="ql-block">难以相信,这个很“现代”的银勺,竟是1500年前北魏时期的物件!</p> 这些1500年前大同女子的首饰和美容工具,精巧雅致,浓厚的异域风采,令今天的女子都惊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