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复杂的病理报告不知从何解读?不必惊慌!掌握以下6大核心要素,您也能轻松辨别肿瘤的良恶性质,做到心中有数。 1. 肿瘤类型:名称背后的秘密<div>良性肿瘤的命名往往带有"瘤"字后缀(例如常见的脂肪瘤、纤维瘤等);而恶性肿瘤则通常以"癌"(上皮组织来源,如肺腺癌)或"肉瘤"(间叶组织来源,如骨肉瘤)命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交界性肿瘤"这一特殊类型(处于良恶性之间的灰色地带,存在潜在恶变风险)</div> 2. 分化程度:细胞形态的警示灯<br>高分化:肿瘤细胞与正常组织极为相似,生物学行为较为温和;<br>中分化:介于高低分化之间的过渡状态;<br>低分化/未分化:细胞异型性显著,恶性特征明显,<br>增殖侵袭性强。 3. 核分裂象:细胞增殖的晴雨表<br>报告中标注的"核分裂象XX个/10HPF"具有重要参考价值:0-1个通常提示良性病变;随着数值升高,细胞分裂活动越旺盛,恶性<br>可能性呈指数级增长。 4. 浸润与转移:肿瘤行为的边界线<br>良性肿瘤:具有完整包膜,与周围组织界限分明;<br>恶性肿瘤:常见"浸润性生长"、"突破包膜"等描述,若出现"淋巴结转移"或"远处器官转移"等字眼,即可确诊为恶性。 5. 免疫组化:分子水平的诊断密码<br>CEA阳性:需警惕消化道肿瘤可能;<br>Ki-67指数:超过30%提示肿瘤细胞增殖活跃;<br>ER/PR阳性:为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6. 病理分级:恶性程度的标尺<br>G1级:高分化,预后较好;<br>G2级:中分化,需密切随访;<br>G3级:低分化,侵袭性强,需积极治疗。 通过系统分析这六大维度,您不仅能理解报告内容,更能为后续诊疗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建议将报告内容与临床表现相结合,并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综合判断。 编辑:驻马店市中医院病理科 潘登宇<div>审核:驻马店市中医院病理科 王建瑞</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