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房子”之一

美友12698930(谢绝鲜花)

<p class="ql-block">我们小时候大概是八九岁,恰巧赶上三年自然灾害,物资紧缺,吃饱饭都成了奢望。可童心难灭,即便勒紧裤带,也总想法子玩。</p><p class="ql-block">那时的老师真够宽宏大量,布置的作业不多,有时候利用下课的十分钟,潦潦草草、敷衍了事地就能做完。</p><p class="ql-block">春天拍洋片、挖茅根(有点甜)、放风筝;夏天捉蜻蜓、游泳;秋天捉迷藏、捉蟋蟀、打小人仗;冬天打弹子、抽“旋骨头”(陀螺)。总之,大人们忙着养家糊口,小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这叫“穷开心”。</p><p class="ql-block">那时不知道有李铁梅,也不晓得“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只知道“泡在糖水里,长在红旗下”。后来,一种叫“造房子”的新游戏很快流行起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造房子”最初是女孩子先玩,后来男孩子也加入了进来。我记得只有这个游戏男女都爱玩,而且能一起玩,这种事在当时很罕见。那时候讲究男女界限,比如冬天男孩子玩打弹子,女孩子跳橡皮筋,双方玩得毫不相干。有时老师会说“这叫封建思想”,可什么话都由老师说了算的年代,唯独这男女界限的问题,老师说了等于白说。男女同学们甚至会共同“对付”老师:有的在课桌上划“三八线”,有的不跟异性说一句话……诸如此类。同班在学校时,肯定要遵守这些“原则”,可一出校门就宽松多了。</p> <p class="ql-block">造房子</p><p class="ql-block">在方砖上以十二块方砖为界,或在泥地上画出十二块方格,左右各六格。抛一小砖在第一格内,用单腿,边跳边将小砖踢到指定的方格内。由近而远,逐格抛、踢,以十二格全部完成为胜。小砖被踢出界外或压线为犯规,转由他童游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而且玩这种游戏不分季节,只要“偷”个粉笔头(老师的粉笔盒里有的是)、一块墙皮,或是捡一小块破砖烂瓦就行。它不计场合、不计人数多少、不计时间、不计成本,够灵活机动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现在想想,这种游戏的产生是必然的,而非偶然。童谣与童戏是社会的反映,当时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都对住房有极大的期望。因为自民国以来,连年战乱不息,民不聊生,加上日寇侵略、国民党败走台湾,刚解放时全国有四万万同胞。解放后经历了三反五反,又遇上“自然灾害”,一直没机会好好搞建设。政策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千万个“光荣妈妈”应运而生。到五十年代末,随着人口增长,全国已变成六亿五千万人口,百姓对房子的需求愈发迫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造房子”的游戏很快风靡全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时上海的住房最紧张,我抄录一段:弄堂里的住户很多,甚至有一家三代挤在一间狭小的屋子里,所以往往在屋里用木板在半空中搭一间小楼,叫做阁楼。阁楼的高度很矮,只能容人坐着,所以一般用来睡觉,下面放架木梯,上去时就从木梯爬上去。随着上海许多老房子的拆迁,现在多数上海人都住上了新公房,住房面积大了,年轻人也就不知道“阁楼”为何物了。不过还有些弄堂里的老房子没拆,也还保留着阁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家有个邻居,是面粉厂的支部书记,是干部,四个孩子都出生在十来个平方的披屋里,平均每个人只有一个半平方,他们直到一九六四年才搬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游戏离不开现实。那时候的人根本没有野心,不敢画高楼大厦,小孩玩游戏拿粉笔画房子,最多画到四层就到顶了——当时中国人普遍住一层平房或二层楼房,上海的小洋房有三层高,有的会在最高的楼层标上“大前门”。玩到四层以后,要背朝下把石子反扔到对应的格子里。这时候会出现一个有趣的画面:尤其是男孩子的裤子,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老大穿新的,老二穿旧的,老三穿破的,裤子背后满是补丁,很多都磨破了。所以屁股一撅起来,补丁的颜色赤橙青蓝紫,像万花筒一般,给这个童年世界增添了几分多彩的趣味。</p> <p class="ql-block">有时候,我吃完晚饭,会约上三两个邻居小孩,在路灯下“挑灯夜战”。就是这批小孩,到了五十几岁时,迎来了中国最大的“造房子”时代——这是后话了。在小孩的记忆里,“造房子”是一种简单易学又好玩的游戏,适合那个缺衣少食的岁月,只需要一个粉笔头,就能画出心中最美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202591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