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舟山鸦片战争纪念馆 <p class="ql-block"> 舟山鸦片战争纪念馆位于舟山市定海区晓峰岭,是依托鸦片战争古战场遗址建立的专题纪念馆,前身为1997年6月开放的竹山公园。馆区占地110余公顷,现为国家二级博物馆(2024年8月认定)、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及国家级国防教育示范基地。</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核心展示1840年定海保卫战历史:英军入侵时,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总兵率部血战六昼夜。馆内设三总兵纪念广场(含21米高不锈钢宝剑纪念碑)、百将题碑(已镌刻六十余位将军题词)、三忠祠及抗英阵亡将士墓群等设施。开馆25年来已接待中外游客400余万人次,持续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功能。2022年改造后采用多媒体互动、场景还原等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p> <p class="ql-block"> 舟山群岛(清代称定海)因地处东海门户,成为英国殖民扩张的战略目标。19世纪初,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后,英国借机发动鸦片战争,舟山因其地理位置首当其冲。</p> <p class="ql-block"> (1840年、1841年),是英军首次占领的中国领土,也是清军抵抗最激烈的战场之一,三总兵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壮烈殉国,最终以《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开放五口通商告终。</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定海之战(1840年7月5日)。英军以47艘舰船、4000兵力进攻,清军总兵张朝发、知县姚怀祥率众抵抗,终因装备落后战败殉国。定海成为鸦片战争中首个被英军占领的中国城市。</p>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定海之战(1841年9月26日-10月1日)。英军增兵至5000人,清军三总兵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率3000人死守六昼夜。葛云飞身中40余枪殉国,晓峰岭、竹山门等阵地失守,定海再度沦陷。</p> <p class="ql-block"> 定海战役标志中国近代反侵略开端,现建有鸦片战争遗址公园及三忠祠纪念。</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以多媒体互动、场景还原等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重点展示第一次和第二次定海保卫战历史,包括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总兵率部抗英的壮烈事迹。馆内设有三总兵纪念广场(含21米高不锈钢宝剑纪念碑)、百将题碑、抗英阵亡将士墓群等设施。 </p> <p class="ql-block"> 鸦片战争遗址公园整体位于竹山和晓峰岭上,其中竹山为公园主峰,海拔92米。我们老年朋友因体力有限,将有一半没有爬到晓峰岭鸦片战争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我们夕阳红团的毛四妹,今年74岁,身体健康,最重要是她每次出游,不管爬山涉水她都坚持到底从不退缩,是我们老年朋友中的猛虎蛟龙。也是我们老年朋友夕阳红团的学习榜样!这是她爬到晓峰岭鸦片战争纪念馆的视频照片。</p> <p class="ql-block"> 爬上晓峰岭鸦片战争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在游览竹山公园中,往往能让人在自然与人文的交织中收获独特的感悟。竹山公园常以“竹”为魂,漫步其间,修竹成林、竹影摇曳,这种清幽的自然环境与园内的人文景观(如历史纪念碑、抗战遗址等)形成微妙平衡。站在纪念碑前,历史的风云与当下的竹涛声相互呼应,会让人想到:自然不仅是风景,更是历史的见证者。那些曾在此发生的壮烈故事,通过竹林的静谧被赋予更深的厚重感——正如竹子“中通外直”的品格,无声却坚韧地承载着民族记忆。</p> <p class="ql-block"> 若竹山公园与近代史相关(如舟山竹山公园是鸦片战争遗址公园),登临炮台遗址或翻阅历史陈列时,或许会触发对“时间”的感知: 历史的重量:斑驳的炮台、残存的石碑,提醒着后人和平的来之不易。 个体的渺小与伟大: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无数无名者的牺牲汇聚成今天的安宁,这种对比会让人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我们既是历史的继承者,也是未来的书写者。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对战争的反思:站在曾发生激战的土地上,或许会更深刻理解“以和为贵”的智慧。竹子本身具有极强的生命力:遇石则绕、遇风不折,且“愈砍愈盛”。这种特质与公园承载的精神(如抗争、坚韧)相呼应。站在竹林间,可能会联想到: 困境中的成长:正如竹子在岩石缝隙中寻找出路,人在逆境中同样需要突破的勇气。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竹山公园休闲广场。</p> <p class="ql-block"> 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气节,而公园中的历史遗迹则是民族精神的具象化,两者共同构成“刚柔并济”的精神图谱。踏上竹山公园的台阶时,天空中好像正飘着细雨。穿过竹林的小径,忽然看到一座斑驳的炮台,锈迹斑斑的炮口指向大海。那一刻,1840年的海浪声仿佛穿越时空扑面而来。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游览中抚摸着石碑上模糊的字迹,我突然意识到: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杆竹子,都像是一群沉默的讲述者。它们不喧哗,却用年轮与裂痕,诉说着一个民族如何从屈辱中站起,如何在伤痛中种下希望的种子。 离开时,我想起了铭记历史不是为了沉溺悲情,而是为了让今天的阳光,照得更亮一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