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年四月中旬正逢在高温天气,我们自驾从湖南长沙来到湖南岳阳楼景区游览。</p> <p class="ql-block">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洞庭北路,地处岳阳古城西门城墙之上,紧靠洞庭湖畔,下瞰洞庭,前望君山;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历代屡加重修,现存建筑沿袭清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时的形制与格局;因北宋滕宗谅重修岳阳楼,邀好友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使得岳阳楼著称于世。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世称“天下第一楼”。</p> <p class="ql-block">岳阳楼主楼为长方形体,主楼高19.42米,进深14.54米,宽17.42米,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贯楼顶,周围绕以廊、枋、椽、檩互相榫合,结为整体;顶覆琉璃黄瓦,构型庄重大方。岳阳楼内一楼悬挂《岳阳楼记》雕屏及诗文、对联、雕刻等;二楼正中悬有紫檀木雕屏,上刻有清朝书法家张照书写的《岳阳楼记》;三楼悬有毛泽东手书的杜甫《登岳阳楼》诗词雕屏,檐柱上挂“长庚李白书”对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岳阳楼作为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构的古建筑,独特的盔顶结构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及能工巧匠的精巧设计技能。</p> <p class="ql-block">1988年1月,岳阳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同年8月,岳阳楼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p><p class="ql-block"> 2005年1月30日,岳阳楼入选湖南十大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2011年9月,岳阳楼景区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正式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岳阳楼在西晋时期,称鲁肃阅军楼为“巴陵城楼”。</p><p class="ql-block">东晋义熙年间(405年~418年)以前,曾被毁无楼。</p><p class="ql-block">南朝宋元嘉三年(426年),重修巴陵城楼,楼由军事设施转变为观赏楼;同年,诗人颜延之路经巴陵,作《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诗,诗中有“清氛霁岳阳”之句,“岳阳”之名首次见于诗文。</p><p class="ql-block">南朝宋元嘉十六年(439年),分长沙郡北部的巴陵、蒲圻、下隽及江夏郡的沙阳县置巴陵郡,扩建郡城时,对岳阳古城楼(巴陵城楼)有所修葺。</p><p class="ql-block">唐贞观年间(627年~649年),重修岳阳古城楼(巴陵城楼),使楼阁初具规模。</p> <p class="ql-block">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再次扩建,取名南楼,又名岳阳城楼。</p><p class="ql-block">唐天宝年间(742年~756年),重加版筑府城,重修岳阳楼。</p><p class="ql-block">中唐(766年~835年)时期,诗仙李白赋诗后定名“岳阳楼”。</p><p class="ql-block">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岳州知军州事滕宗谅重修岳阳楼,并拟修筑偃虹堤。</p> <p class="ql-block">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重修岳阳楼。</p><p class="ql-block">明嘉靖二年(1523年),岳州知府韩士英重修岳阳楼,编刻有《岳阳楼诗集》;嘉靖六年(1527年),岳州大水成灾,岳阳楼楼柱被雷击破;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岳州知府李临阳重修岳阳楼。</p><p class="ql-block">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闯王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占岳州,岳阳楼毁于兵火;崇祯十一年(1638年),推官陶宗孔重建岳阳楼,楼左筑掌大室,附筑仙梅堂。</p> <p class="ql-block">岳阳楼主楼为长方形体,主楼高19.42米,进深14.54米,宽17.42米,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贯楼顶,周围绕以廊、枋、椽、檩互相榫合,结为整体;顶覆琉璃黄瓦,构型庄重大方。岳阳楼内一楼悬挂《岳阳楼记》雕屏及诗文、对联、雕刻等;二楼正中悬有紫檀木雕屏,上刻有清朝书法家张照书写的《岳阳楼记》;三楼悬有毛泽东手书的杜甫《登岳阳楼》诗词雕屏,檐柱上挂“长庚李白书”对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清顺治五年(1648年),岳阳楼毁于兵火;顺治七年(1650年),岳州知府李若星重修;顺治十四年(1657年),岳阳楼毁于大火。</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二年(1663年),重修岳阳楼;康熙三年(1664年),岳州古城岳阳门倒塌,门上岳阳楼遂毁;康熙八年(1669年),巴陵知县李炘重建岳阳门,重修岳阳楼;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春,岳州知府李遇时、巴陵知县赵士珩倡捐重建岳阳楼,除修葺主楼外在楼左的净土庵废址上构室三间,在楼右仙梅亭的废址上重修仙梅亭;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岳阳楼毁于大火;康熙四十年(1701年),岳州知府孙道林不忍胜景泯灭,倡建修葺岳阳楼,未及竣工即被洪水冲塌。</p><p class="ql-block">清乾隆五年(1740年),经湖广总督班第奏准,拨舵杆洲岁修银六千多两修缮岳州府城,并重修岳阳楼,由岳州知府田尔易、巴陵知县张世芳承建,此次重建的岳阳楼其制三层,楼右侧建有客馆;乾隆七年(1742年),岳州知府黄凝道对岳阳楼进行了小规模的修葺,并遣使去京请书法家张照书题写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每字五寸见方,刻于十二块紫檀木匾上,即“《岳阳楼记》雕屏”,还于岳阳楼北侧重建了客馆前厅;乾隆四十年(1774年),岳州知府兰第锡、巴陵知县熊懋奖重修岳州府城,重修岳阳楼,并于楼右侧建“望仙阁”,于楼左侧重建“仙梅亭”。</p> <p class="ql-block">岳阳楼主楼坐西朝东,为长方形体,主楼高19.42米,进深14.54米,宽17.42米,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贯楼顶,周围绕以廊、枋、椽、檩互相榫合,结为整体;顶覆琉璃黄瓦,构型庄重大方。岳阳楼内一楼悬挂《岳阳楼记》雕屏及诗文、对联、雕刻等;二楼正中悬有紫檀木雕屏,上刻有清朝书法家张照书写的《岳阳楼记》;三楼悬有毛泽东手书的杜甫《登岳阳楼》诗词雕屏,檐柱上挂“长庚李白书”对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岳阳楼“四柱”指的是岳阳楼的基本构架,首先承重的主柱是四根楠木,被称为“通天柱”从一楼直抵三楼;除四根通天柱外,其余的柱子都是四的倍数,廊柱有12根,檐柱是32根,彼此牵制,结为整体,使整个建筑更加坚固。</p><p class="ql-block">岳阳楼的楼顶为层叠相衬的“如意斗拱”托举而成的盔顶式,这种拱而复翘的古代将军头盔式的顶式结构在古代中国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是岳阳楼最突出的盔顶结构特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