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曹王禅寺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徐行镇,始建于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原名曹王祠,历史上曾多次更名。寺庙采用明清风格,拥有圆通宝殿、大雄宝殿等建筑,供奉五路财神,免费开放并提供香火、素斋及停车场,定期举办法会和公益活动。</p> <p class="ql-block"> 上海嘉定的曹王禅寺纪念的人物尚无定论,主要有三种说法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 曹植:</p><p class="ql-block"> 明代万历《嘉定县志》、清代康熙《嘉定县志》等均记载曹王禅寺为祀魏东阿思王曹植,称魏东阿王曹公庙在县治东四都,明永乐八年里人李彦成重建。但曹植从未有过“曹王”的封号,且一生活动区域限于北方,未到过江南,此说存疑。</p><p class="ql-block"> 二 李明:</p><p class="ql-block"> 清代光绪《嘉定县志》记载“曹王祠……祀曹植,或云祀唐太宗第十四子苏州刺史李明”,民国《嘉定县续志》也有类似记载。李明为唐太宗第十四子,曾封为曹王,但他在苏州刺史任上时间很短,且无显著政绩,在嘉定立祠纪念他的说法也缺乏有力证据</p><p class="ql-block"> 三 曹参:</p><p class="ql-block"> 相对曹植、李明二人而言,曹参之说理由更为充分。有地方志记载嘉定及周边地区存在不少汉代将领的寺庙,曹参作为刘邦麾下的一员虎将,享有老百姓奉祠香火合乎情理。曹参曾任汉惠帝丞相,有“萧规曹随”的美誉,当时人们认为他能“锁摄江潮”,平民百姓建曹王祠供奉他,希冀以其神力抵御潮水侵害</p> <p class="ql-block"> 个人提出第四种观点,曹王禅寺祭祀的是北宋开国大将武惠王曹彬,理由如下,</p><p class="ql-block"> 从历史人物背景来看,曹彬(931年-999年)作为北宋开国名将,以“仁厚治军”闻名,曾率军平定南唐、攻灭后蜀,为北宋统一大业立下赫赫战功。宋太宗时期,他官至枢密使,死后追赠中书令,追封“济阳郡王”,宋仁宗时又追谥“武惠”,后世常以“武惠王”称之。其一生功绩卓著且德行广受认可,在宋代及后世被百姓奉为“忠臣良将”的典范,具备成为地方信仰祭祀对象的基础——宋代民间素有为功勋重臣立祠奉祀的传统,如狄青、韩世忠等将领均曾被多地立庙纪念,曹彬以其“勋高而不骄,权重而不专”的形象,自然可能进入地方祭祀体系。</p><p class="ql-block"> 从地域信仰逻辑来看,嘉定地区在宋代属两浙路苏州府,地处江南水乡,宋代时已成为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区域,与曹彬的活动轨迹存在间接关联。曹彬平定南唐时,曾率军转战江淮、江南一带,虽未直接驻守嘉定,但江南百姓对其“不滥杀、安民生”的治军理念早有耳闻,尤其是南唐故地百姓,对这位“不扰民间”的将领多有好感。这种历史记忆可能随着时间沉淀,逐渐与地方寺院祭祀结合,使曹彬成为曹王禅寺“曹王”的指代对象之一。</p><p class="ql-block"> 此外,从寺院名称的“曹王”二字来看,“王”既可能指古代郡王封号,也可泛指受尊崇的贤达。曹彬生前虽未获“曹王”封号,但“济阳郡王”的爵位与“武惠王”的谥号,使其在后世的民间认知中具备“王”级的尊崇地位,“曹王”或为百姓对其的简化尊称。且在部分宋代以后的民间传说中,功勋贵族常被赋予“护佑地方”的神性,曹彬作为北宋开国元勋,被附会为嘉定地区的“护佑者”,进而被曹王禅寺奉祀,也符合民间信仰“名人神化”的常见路径。</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些都只是基于曹彬的历史地位,宋代民间信仰特征而提出的一种合理推断,并没有直接的证据。</p><p class="ql-block"> 长三角曹氏文化促进会长 曹洲 </p><p class="ql-block"> 2025.09.15 下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