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杏坛守护者,共绘教育新篇章——我的教育初心与成长之路

舒兰市第二十八中学校

<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语文教师,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敬畏与热爱,我有幸参与了吉林省新时代王永彪名校长工作室“致敬杏坛守护者,共绘教育新篇章”主题活动。这场活动不仅是对坚守讲台耕耘者的礼赞,更让我在交流与思考中,重新审视自己五载教学生涯里那些藏在细节中的教育温度,也更加坚定了与众多“杏坛守护者”携手,共筑教育新未来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以细节为笔,书写教育的温柔 <p class="ql-block">  初登讲台时,我曾以为“教好知识”是教育的全部,直到第一次带初三毕业班,才读懂“守护心灵”比“讲透知识点”更重要。</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模拟考试后,教室里满是压抑的沉默——有学生对着试卷发呆,有学生把课本扣在脸上掩饰失落。看着他们眼底的迷茫,我想起自己求学时的紧张不安,所以我放弃了预设的知识点讲解,连夜用彩色便签纸给每个孩子写下一张专属纸条,我给爱在作文里写星空梦想的女孩写“你的文字里藏着浪漫”,给不敢向老师提问的孩子写“你的疑问从来都不幼稚”,每张纸条的末尾,我都画了一个小小的笑脸。</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上课前,我将纸条放在了每个学生的桌面上,当我看到她们拿起纸条时眼里的光、看到他们小心翼翼把纸条收进笔袋,听到她们课间小声对我说“老师,我不那么怕中考了”,我忽然明白:教育的温度,藏在一句句不敷衍的鼓励里。后来,我的办公桌上开始悄悄出现回信——画着晴天小人的纸条、提醒我多喝水的叮嘱,成了我第一次带毕业班时最温暖的底气。</p><p class="ql-block"> 还有班里那个理科突出却害怕写作文的孩子,她的作文总是像“流水账”,还会在文末画着大大的哭脸。有一次她在作文中写帮奶奶收玉米,但通篇只有“早、中、晚收玉米”,我没有给她的作文打分,而是用红笔逐句批注:“早上玉米叶上有露水吗?沾手凉不凉?”“中午太阳晒,奶奶没给你买冰淇淋吗?”文末画了个捧玉米的小人,告诉她“加些细节,作文会像刚煮好的玉米一样甜”。</p><p class="ql-block"> 慢慢的,她的作文里有了“被露水沾湿的裤脚”“奶奶递水时粗糙的手掌”,哭脸也变成了笑脸。中考前最后一次作文课,她的文章被当成范文,她站在讲台前对同学们说“原来写作文就是写心里的小事”时,我更加确信:教育从不是严厉的指正,而是用温柔的细节,抚平孩子的不安,帮他们找到自信。</p> 以守护为责,呵护成长的微光 <p class="ql-block">  每个班级里,都有需要被“看见”的孩子。我班里有个内向的学生,语文课时总会走神盯着课本插画发呆,草稿本上满是手绘小人。一次收作业,我发现他课本里夹着一张皱巴巴的画——画的是《桃花源记》场景,入口处有个背着书包的小男孩,眼神满是向往。</p><p class="ql-block"> 我悄悄把画叠好放回,又夹了一张自己做的书签,书签上画着小树苗,写着“每一份热爱,都值得慢慢生长”。下午讲《桃花源记》时,我特意让他分享“如果让他为课文画插图,他会画些什么”,他从花草树木讲到村民生活,说得生动细致。当我告诉他“文学和绘画是相通的,你能用画来表现课文,真的很厉害”时,他眼里的光格外亮。</p><p class="ql-block"> 后来,他上课不再走神,还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课后还拿着手绘的“岳阳楼”来找我:“老师,我画的像课文里的景色吗?”……直到毕业那天,他也送给我一张手绘的书签,上面画着学校的教学楼,楼门前的花坛里开着五颜六色的花。这枚小小的书签,让我读懂“杏坛守护者”的真谛: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守护孩子心底的小小梦想,让每一份热爱都能慢慢生长。</p> 以同行为伴,共赴教育新征程 <p class="ql-block">  参加这次活动,听着各位同仁分享教育故事,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教育从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而是一群人的携手同行。我们都是“杏坛守护者”,有人在课堂上创新教学方法,有人在课后为学生答疑解惑,有人用多年经验助力青年教师成长——这些看似平凡的坚守,共同编织着吉林教育的美好图景。</p><p class="ql-block"> 有人问我“当老师这么辛苦,为什么还能保持热情”,现在我有了更清晰的答案:是学生眼里的光、脸上的笑,是同事间的互助与鼓励,是像王永彪名校长工作室这样的平台,让我们能汇聚力量、共探教育新路。未来,我会带着这份初心,继续以细节传递温暖,以坚守守护成长,更会与众多“杏坛守护者”一道,把个人的教育微光融入时代的教育星河,用热爱与责任,共绘吉林省教育事业的新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