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是中国人都知道的老话,它反映的的是我华夏传统农耕社会获取资源的方式,是中国人生生不息承古拓今的生存智慧。说起这话就觉得它乡土味十足是咱这疙瘩的土产。但最近我去了法国东南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小城霞慕尼,就觉的咱这句老话具有世界意义与普世价值。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看到霞慕尼市就是一座山地体育探险与旅游的山城。我是九月一号到的霞慕尼,刚一到就感觉到它的独特性——满城满大街的人几乎都来自世界各地;满城满大街的人都是背背包、背雪橇、挎绳索、穿冲锋装、穿登山鞋的户外人;满城满大街都是卖户外装备或为户外人服务的客栈餐饮店。霞慕尼是阿尔卑斯山最高峰勃朗峰下的山城,四周全是大山。山旮旯里容不下多少人口,二零二二年才7000多,但给人的感觉就像闹市一般。那乌央乌央的人很少有本地人,本地人大都在开店搞山地运动服务赚全世界的钱呢😃</p><p class="ql-block"> 我找几张图说明一下吧!</p> <p class="ql-block"> 这样一种生态怎么能说是“靠山吃山”呢?这问题不少看官自会替我回答了——本地人赚的是外国人外地人的钱,而这些外来客人都是冲着阿尔卑斯山来的,这不就是靠山吃山吗?</p><p class="ql-block"> 查了一下资料,霞慕尼1924年举办了首届冬奥会,因而冬季运动设施齐全,仅滑雪场就有13处;还开办了攀岩、环勃朗峰徒步、滑翔伞、漂流等多种山地户外运动;如此能满足众多户外人的运动需求,每年接待户外游客450万,大约是当地人口的700倍。</p><p class="ql-block"> 下面是霞慕尼市最大的壁画、最大的绿地高尔夫球场、最高的山峰勃朗峰,一看就与运动有关。有看官问了,那直升机与运动啥关系?你想啊,那勃朗峰海拔4880米,周围的群山也大都在4000米以上,在这样的高度要供给那么多户外人的物资需求,直升机与索道的并重当是不二之选。</p> <p class="ql-block"> 我在题目中还说了霞慕尼的兄弟姐妹是怎么回事?是这样的——我通过霞慕尼南针峰的高空缆车到了意大利的山地旅游小镇昂特雷沃;还坐高山小火车到了另一座山地旅游运动的法国城市圣热尔韦莱班;在穿林海过草原的小火车车窗外还看到好多白云下的山区村镇。它们不都是依靠阿尔卑斯山的山地运动旅游资源繁荣起来的吗?按咱们的老话说不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吗?</p><p class="ql-block"> 缆车下面是昂特雷沃。</p> <p class="ql-block"> 这是从小火车上看圣热尔韦莱班上山之路中的村镇和小火车。</p> <p class="ql-block"> 那么这样的“兄弟姐妹”有多少呢?从圣热尔韦莱班乘火车到高山草甸子的一小时车程中看到的山地火车旅游村镇没能数清楚;现在要写靠山吃山的霞慕尼了,除了这些看到的村镇,还想起七年前去过的瑞士,到顶的铁力士山与无缘的少女峰,不也可以把它们归入靠山吃山吗?奥地利与德国的山水风光国王湖也是如此啊!再想开去,阿尔卑斯山作为国际名山,周围的国家瑞士、奥地利、德国、法国、意大利、列支敦士登不是都有发达的山地运动旅游吗?擦边的国家还有斯洛文尼亚、摩纳哥、匈牙利,想必也都要分阿尔卑斯山一杯羹吧!</p><p class="ql-block"> 说到这里,我们都清楚了霞慕尼极其兄弟姐妹们的靠山吃山与传统中国的靠山吃山还是有区别的。他们吃的不是山的自然物质资源,而是把山的观光旅游运动价值推广到全世界;除了赚到钱,还为世界贡献了难以计数的精神人文价值。</p><p class="ql-block"> 这人文价值有多少呢?这不好用数字说明。问阿尔卑斯山吧,它总是以云雾遮面,似乎是说“天知道”😍</p> <p class="ql-block"> 我这样子的说有点云山雾罩,为了不把自己绕进去我得捋一捋顺序。还是先说霞慕尼,再说其它小城吧!</p><p class="ql-block"> 从霞慕尼出发往任何方向上山都是阿尔卑斯山。我在霞慕尼小住五天,每天登山都能俯视霞慕尼。在山顶俯视霞慕尼颇能诠释“距离产生美”的理念,每次在山上看到霞慕尼都有看仙境或看童话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登南针山做北大阳台徒步,到达终点时又看到了童话般的霞慕尼,同时还又看到了山腰客栈插着瑞士国旗。我知道此地翻过山去是意大利,但出现瑞士国旗便觉得匪夷所思。没关系啦,反正身处“夷地”,也就不怕“其心必异”啦。😂</p> <p class="ql-block"> 身处霞慕尼的中心广场,你就很难产生匪夷所思之感:城市虽然不大,土著加外来人也不过一两万人,但广场与主要街道都是步行街,背包客在这里可以潇洒走一回,体验一下“任我行”。</p> <p class="ql-block"> 我心里把下面二位就当做法国版的任我行😂</p> <p class="ql-block"> 从法国人的角度看,从地主霞慕尼土著的心里想,绝大部分外国人都是“非我族类”,但他们并不认为其心必异。基督教、天主教是他们的精神内核,只要是有共同的文明准则、共同的价值观,那就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了。从这一点看,中法、中欧、中外的文化思想交流应该是没有问题。一二百年前的严复、胡适、陈寅恪、周恩来等前辈贤达认为这没有问题,现在这么多后人怎么又想往后撤呢?</p><p class="ql-block"> 这才真的是匪夷所思。</p> <p class="ql-block"> 一百年前培育起来的冬季奥林匹克传统不仅仅在雪山上发扬光大,在山间步道的徒步者、在天空中乘滑翔伞的飞人,还有阿尔沃河中漂流的弄潮儿都是阿尔卑斯山地运动的参加者,他们使得发端于2500年前的奥林匹克精神征服了全世界。</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匪夷所思”是不是早已经与华夏文化中的尚武精神、骑射传统融为一体了?!</p> <p class="ql-block"> 在霞慕尼的第五个下午,从另一个山地运动小城圣热尔韦莱班乘高山火车回到驻地,从街上就看到阿尔卑斯山披上了红霞。</p><p class="ql-block"> 霞慕尼城小住五天,早晨去阿尔卑斯山的不同方向,抬头就是四千米左右的雪山。雪山有时在雨雾中,更多是在蓝天白云下,但一直没有看到日照金山。</p> <p class="ql-block"> 九月五日晚是在霞慕尼的最后一个晚上,日照金山终于隆重登场。 留下霞慕尼阳台一角,记住阿尔卑斯雨后的日照金山……</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上拖着行李走到同一个位置,不见了红霞,却见一架飞机拉着白线俯冲南针峰……</p> <p class="ql-block"> 靠山吃山的霞慕尼算是说完了,现在要说他的兄弟姐妹了,先说意大利的阿尔卑斯山南麓小城昂特雷沃吧!</p><p class="ql-block"> 意大利小镇昂特雷沃位于阿尔卑斯山南针峰南,与法国的霞慕尼市隔山相望。两国两地之间有缆车联通,买缆车套票便可以跨国做山地游。两地功能相近,都是旅游及山地运动的集散地。但昂特雷沃少商业、多民宿、更乡土,因而也更安静神秘。两天来领略了霞慕尼登山的热度,来到昂特雷沃似乎进了中世纪…</p> <p class="ql-block"> 我之所以有中世纪的感觉,是因为小镇的民居、教堂、道路的主要建材都是阿尔卑斯山的石头,甚至房顶的瓦都是取自山上的薄石片,给人以纯手工的感觉。这个感觉与我对家长济南南部山区的感觉重合;南山在五十年前还是以石头房屋为主,那更是一个上千年靠山吃山的所在。</p> <p class="ql-block"> 但你再仔细看就看出了不同,看出了这里的现代性——建材虽然传统,但设计的样式、垒砌的工艺、门窗阳台结构都是现代的。特别是房屋院落大都有停车的地方;看懂车型的女儿说车都是价格不菲的豪车。</p><p class="ql-block"> 走着走着就明白了,这里石头房子是独特的现代别墅,是为阿尔卑斯山地运动旅游服务的商业民宿……</p> <p class="ql-block"> 一家人寻寻觅觅地在镇子里转,有点象跨时代的穿越,也有点象游乐场的迷宫。但不管像什么,始终没有遇到一个居民或住宿的客人。</p><p class="ql-block"> 时间是下午两三点左右,大概这就是客人还在山上,主人在家里忙碌时间吧!</p><p class="ql-block"> 缘分让我们享受了一个下午的神秘😃🤓😇</p> <p class="ql-block"> 图46的墙壁、拱门、窗户等像是凝固了的中世纪图画,但图47是它的邻居,则不是那么固守传统。邻居把航海的船舵高高地挂起来,一方面彰显了主人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大概也是受现代装饰的影响,或是现代民宿商业经营理念的外露……</p><p class="ql-block"> 谁知道呢,猜着好玩,看着好看呗😍😜</p> <p class="ql-block"> 临走了看见了遛狗的老人,也看见了出进的客人;还看清了镇子里的道路铺设的一丝不苟,干净又讲究……</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我要说霞慕尼的另一个或另一组靠山吃山的兄弟姐妹城市圣热尔韦莱班。</p><p class="ql-block"> 圣热尔韦莱班从霞慕尼西行24公里,可以乘大巴也可以坐火车,我们选择的是火车。</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的交通工具几乎都是山地旅游火车。</p><p class="ql-block"> 圣热尔韦莱班与霞慕尼的相同点都是靠阿尔卑斯山吃阿尔卑斯山,但吃法不同——霞慕尼是组合套餐;圣热尔韦莱班则是山地火车观光与沿着铁路线的长距离徒步,可谓是高山特色餐点。</p> <p class="ql-block"> 火车站历史悠久,但显然都做了现代化改造。那一天山上的雨雾大,火车靠近车站看到最明显的是两位环卫工人;他们的红色工装特别鲜艳,我隔着车窗把镜头对准他们,他们友好的地向我挥手,伸出拇指点赞。</p> <p class="ql-block"> 两城之间的火车要换乘山地火车才能上山。山地火车大约要运行一个小时,穿过山下的村镇、山腰的原始森林,到达顶端是高山草甸子。</p><p class="ql-block">火车的顶端并不是阿尔卑斯山的顶,能不能看到山顶要看运气;这里的山区大雾是常态……</p> <p class="ql-block"> 火车出发时能见度很高,远处的村镇清晰可见。村镇具体的经济运行方式看不清楚,但它们选择的位置是山腰,靠山吃山则肯定是其重要的经济要素。</p><p class="ql-block"> 火车在原始森林穿行能见度降低,一是因为雨雾,二是森林密度大。到了尽头是高山草甸子,视野开阔了,但云雾更大了。</p><p class="ql-block"> 下车看火车穿云破雾也是一景……</p> <p class="ql-block"> 高山草甸子是天然牧场,牛羊悠闲地在山坡吃草;有情趣的动物造型的饮水池不知是给牛羊准备的还是为步道徒步的驴友准备的?是不是也可以驴友与牛马公享也未必不可取,反正是流动的自来水😍😃😂</p> <p class="ql-block"> 步道很好走。走一小站的距离三四公里;一大站则要有七八公里;全走下来起码得三四十公里。我们一家选择浅尝即止的一小站,也算是阿尔卑斯山行的第三次徒步吧!</p> <p class="ql-block"> 下山继续坐火车。坐车前回望似乎看到了阿尔卑斯山的顶峰勃朗峰,算起来五天中只有一次看清了勃朗峰,那是在3880米高的南针峰顶。途中还看到了山坡上的缆车,原来上山还可以选择缆车。</p><p class="ql-block"> 圣热尔韦莱班也是做足了靠山吃山的功课!</p> <p class="ql-block"> 火车下行,继续看山坡的村镇,雨雾则变成了蓝天白云……</p> <p class="ql-block"> 圣热尔韦莱班除了山地运动旅游,还是个著名的温泉小城。如果你没有太多的小资情调,户外情结又按捺不住,那就省下泡温泉的银两,乘阿尔卑斯的山地观光小火车上山吧!小火车穿过山地原始森林,帮我爬升到海拔3000米左右的高山草甸子。</p><p class="ql-block"> 九月五日的山地火车之旅基本是大雾天,我乘坐的列车穿雾到达山顶,风光与想象的大相径庭。转念想,穿云破雾游大概也是我与阿尔卑斯山缘分的一部分吧!</p><p class="ql-block"> 最后在市区吃饭,天气又变成了阿尔卑斯山的蓝天白云……</p> <p class="ql-block"> 把霞慕尼的日照金山做成视频放在最后。</p><p class="ql-block"> 现在想起拍金山时天开始降温,估计也就是十一二度的样子;我穿着T恤罩一件皮肤衣在街心拍照,云在变化,我在寒风中坚持要拍下最美的日照金山。</p><p class="ql-block"> 那可是老驴友版的美丽冻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