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荧屏里的卢璋老人,以跨越近百年的人生轨迹,铺展成一卷华侨抗战的壮丽史诗,每一笔都蘸满赤子丹心与山河情长。</p><p class="ql-block">少年意气,南洋赤子归国志</p><p class="ql-block">18岁的他,自马来西亚奔赴战火纷飞的祖国,恰似《少年中国说》里“干将发硎,有作其芒”的少年气魄。当日本铁蹄践踏山河,他放弃南洋安稳,在归国轮船上眺望故土的眼神,是千万华侨“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缩影——海外游子的根,始终深扎在华夏大地,民族危亡时,血脉里的家国情怀便化作归乡的箭,义无反顾射向战火前沿。</p><p class="ql-block">战地烽火,白求恩身旁的青春注脚</p><p class="ql-block">作为白求恩的翻译与秘书,卢璋在战地医院的日夜,是青春与信仰的淬火。为白求恩寻烧饼的脚印,踏遍野战医院旁的村落;见证白求恩因手术感染离世时的悲恸,让他此后七十年以红纸鹤寄哀思。这不仅是个人情谊的坚守,更是对“国际主义精神”与“医者仁心”的薪火相传——战火里的白衣飘飘,是生命对生命的托举,是异乡人对异乡人的救赎,在卢璋的故事里,白求恩不再是课本上的名字,而是战火中并肩的战友、精神长明的灯塔。</p><p class="ql-block">伤疤与勋章,岁月沉淀的抗战记忆</p><p class="ql-block">百团大战里那块嵌进后脑勺的弹片疤痕,是战争烙下的印记,更是他“轻伤不下火线”的勋章。转移伤员时一手捂血、一手搀扶的身影,让我们看见:抗战胜利不是宏大叙事里的轻描淡写,而是无数如卢璋般的战士,以肉身作盾,为同胞辟出的生路。直到晚年,疤痕仍在,记忆仍在,那是历史刻在个体生命里的年轮,提醒后人:和平来之不易,是先烈拿命换的。</p><p class="ql-block">新疆岁月,老归侨的平凡与伟大</p><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扎根新疆,从“战地少年”到“老归侨、老八路”,卢璋把热血融进边疆建设的尘土。他的故事后半段,没有枪林弹雨,却有日复一日的坚守——用抗战记忆滋养后辈,以华侨身份架起文化桥梁。这让我们明白:英雄从不止于战场冲锋,更在岁月长河里,以平凡之姿续写精神传承,让“爱国”二字,在柴米油盐中生根发芽。</p><p class="ql-block">关掉视频,卢璋老人敬军礼的画面仍在眼前。他的一生,是华侨抗战史的微缩胶片:有南洋子弟的拳拳赤心,有战火中淬炼的信仰,有和平年代的默默坚守。当我们在和平岁月里回望,那些如卢璋般的华侨身影,恰似星子缀满历史苍穹——他们让我们懂得,爱国从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危急时刻的奔赴、困境之中的坚守、岁月流逝后的传承。</p><p class="ql-block">愿卢璋老人的红纸鹤,永远飞翔在记忆的天空;愿他的故事,成为新一代少年的精神火炬——告诉他们:无论身处何方,祖国永远是心底的坐标;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爱国永远是最动人的底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