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六盘山的前世与今生

千放

<p class="ql-block">  说起六盘山,其历史可谓源远流长,然而真正名扬四海,却始于伟人毛泽东那首气势磅礴的《清平乐·六盘山》。自此,这座横亘于西北大地的雄奇山脉,才真正走进国人的视野,成为精神与地理意义上的双重高峰。从地质构造来看,六盘山的形成,是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长期碰撞、挤压的结果。据地质资料记载,约两亿年前的三叠纪时期,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古特提斯海的沉积岩层层堆积,构成了山脉的原始基底。至六千五百万年前的新生代,印度洋板块向北俯冲,强烈挤压欧亚板块,青藏高原随之隆起并向东北推挤,六盘山一带的岩层因此发生断裂、抬升,逐渐显现出山脉的雏形。进入近两百万年的第四纪,地壳的间歇性抬升与泾河、清水河、茹河等流水的深切侵蚀,共同雕琢出如今“山高谷深、沟壑纵横”的壮丽地貌,主峰米缸山海拔高达2942米,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p> <p class="ql-block">  六盘山不仅是一座自然之山,更是一座文化之山。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与丰富的民间传说,尤以“帝王足迹”最为人津津乐道。相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巡游北方,曾翻越此山,感叹“此山六重盘绕,何其险也”,虽无确凿史料佐证,却在民间广为流传,为“六盘山”之名提供了传说渊源。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率军攻西夏,驻军于此,因山路崎岖,军队需盘旋而上,士兵戏称“此山要盘六回方能登顶”,进一步加深了“六盘”这一形象记忆。此外,还有“六盘山乃龙王怒拱而起,六条山梁即为龙须”的神话传说,展现了古人对自然形态的浪漫想象与诗意诠释。实际上,六盘山之名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历史演变逐步定型。先秦至汉代,因其地处关中通往塞北要道,被泛称为“陇山”,尚未形成专属名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献中始见“鹿盘山”之名,如《水经注》所载,因山中鹿群繁多、山路盘绕如鹿蹄而得名,“鹿”与“六”谐音,为后世名称演变埋下伏笔。隋唐至宋元,随着中原与西域及北方民族交往频繁,官方文书逐渐将“鹿盘山”简化为“六盘山”,既保留了“盘绕”的地理特征,又以“六”这一数字直观体现山路需盘旋六次之意。至明代《一统志》中,“六盘山”之名正式确立,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六盘山既是地质运动塑造的自然奇观,也是历史传说与人文命名交织的文化符号。从最初的“陇山”到“鹿盘山”,再到最终定名“六盘山”,其名称的演变,映射出地理特征与文化记忆的深度融合。这座山,见证了地球亿万年的演化历程,也承载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认知与命名的历史轨迹。它不仅是一道巍峨的地理屏障,更是一部镌刻在大地上的史诗,诉说着六盘山的前世与今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