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国学提高班老师刘公望先生——学富五车。</p> <p class="ql-block">节日与花——教师节有感</p><p class="ql-block">9月10日教师节,恰逢周三文学班开课。</p><p class="ql-block">老师开讲前,班长赵秀芳代表全班学员向老师献上了一束花。</p><p class="ql-block">本来,一束花也许不值得写。但这束花却别出心裁与众不同,是心灵手巧的赵班长手工制作的一束五彩缤纷的绢花。出人意料。年轻的杨老师坦露心声:这是他过的第一个教师节。</p><p class="ql-block">心生感慨特此记录。</p><p class="ql-block">网上度了一下:我国的教师节始于1985年 。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旨在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p><p class="ql-block">感慨一:我们的杨老师——青年才俊。1997年出生的他,2024年10月开始教师生涯。浑身上下洋溢着青春的活力,文采斐然。</p><p class="ql-block">1997年,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这一年东方明珠香港回归祖国怀抱。6月30日我坐在电视机前,全程观看了香港回归的电视直播。有外媒记者道:1997年,英国损失了两枝玫瑰,一枝戴安娜,一枝香港。屈指算来已过去28年。心中陡然一惊:哈!我们的老师可真年轻!</p><p class="ql-block">感慨二:赵班长这一束俏丽的娟花,应是“精心策划”、“蓄谋已久”。想必也是花费了她十天半月的时间和精力吧,毕竟这手工活得精心细心,况且她也七十有余“老眼昏花”了。这花,展示的是尊师重教的美好品德, 蕴含的是学生的一份敬佩和心意。花束上的标签是只小黄鸭,上面五个手写字:教师节快乐。细节也做得如此别具一格令人感动。</p><p class="ql-block">这花,这节日怎能少得了学友张贵生的诗句。请来@快乐张贵生学友的诗句,为教师节祝兴:</p><p class="ql-block">“盛情溢繁花,</p><p class="ql-block">园丁哺芳华。</p><p class="ql-block">先生虽初道,</p><p class="ql-block">桃李敬重他。”</p><p class="ql-block">感谢小杨老师(请允许我这样的称呼):有幸!成为您的学生;有幸!聆听您的教诲。</p><p class="ql-block">感谢赵秀芳,陇原芳草,一片冰心。</p><p class="ql-block">感谢学友张贵生,并附上学友张贵生@快乐的心意:</p><p class="ql-block">“早上好!刚看到信息,迟复见谅。昨天游览武当山已晚,未看信息。今早出发的早,在路上潦草几句,未达君意,有失水准,请谅解!向杨老师致敬!”。</p><p class="ql-block">老师——三尺讲台桃李芬芳;</p><p class="ql-block">学生——暮年虽至桑榆非晚。</p><p class="ql-block"> 2025.9.11</p> <p class="ql-block">文学班老师杨嘉凯先生——青年才俊。</p><p class="ql-block">沁园春·初度教师节谢老年学友</p><p class="ql-block">初执丹铅,恰逢师节,暖溢襟怀。见霜鬟缀绮,香凝纤手;耆英属句,情托清才。“讲席传薪”承脉,“粉笔濡毫”润碧苔。吟哦处,叹春秋融咏,字字心开。</p><p class="ql-block">何堪此际隆推?引热泪潸然意自催。念皓首研文,不输少俊;丹心馈我,胜逾琼瑰。愧乏华章酬德,唯抱书香共久陪。从今始,伴诸贤问道,再酌新醅。</p><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11乙巳七月廿日</p><p class="ql-block">后学嘉凯谨记于金城寓所</p> <p class="ql-block">《教师节感赞杨老师》</p><p class="ql-block"> 陇原芳草赵秀芳</p><p class="ql-block">三尺讲台,</p><p class="ql-block">传承华夏文明。 </p><p class="ql-block">一支粉笔, </p><p class="ql-block">授诗词歌赋。 </p><p class="ql-block">四书五经,</p><p class="ql-block">尽显文学魅力。 </p><p class="ql-block">妙语连珠,</p><p class="ql-block">俊才教妪显风采。 </p><p class="ql-block">学富五车,</p><p class="ql-block">吟春秋故今悦。 </p><p class="ql-block">铸就古暮引稀高, </p><p class="ql-block">育出耄耋满堂春。</p><p class="ql-block">老赵拙笔表心语,</p><p class="ql-block">文学全员敬师情。</p> <p class="ql-block">老年大学秋季开学后,刘公望教授继讲《四库全书》。有心的班长班委们为国学提高班、文学班的学员联系旅行社,参观甘肃省永登县树屏镇“龙王池四库书院”。</p><p class="ql-block">文溯阁《四库全书》曾在1966年至1971年存放于甘肃省永登县连城镇鲁土司衙门妙因寺大经堂。</p><p class="ql-block">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龙王池欢乐谷收藏并公开展示的《四库全书》及《四库全书荟要》是以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及《四库全书荟要》为底本,历时十年,耗资数亿,近千名专家、学者、手工艺人默默奉献,从宣纸生产到全书制作完成,工序多达380余道,手工宣纸4千万张,若将这些宣纸连接起来,可绕地球近三圈。特别是每一册的封面,都是采用天然蚕丝织成的耿绢包背而成,原书的绿、红、蓝、灰四色,分别对应经、史、子、集四部,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意,四时循环,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文渊阁本《四库全书》收书3461种、共36375册、79309卷,分装于6144个书函内,近8亿字,238万页,168组书柜选用珍贵的红木精雕而成。书函采用楠木手工制作直追原物。一部大书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命脉;一部大书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情怀;一部大书象征着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p> <p class="ql-block">《四库全书荟要》目前存世仅一部,当时只抄录了两部,专供皇帝御览,一部存放于圆明园的“味腴书屋”,另一部藏于紫禁城御花园“摛藻堂”。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焚掠圆明园,藏于“味腴书屋”中的《四库全书荟要》化为灰烬。存于“摛藻堂”的《四库全书荟要》一跃成为天壤间仅存的孤帙。但朝廷大内,宫禁森严,一般人无法涉足“摛藻堂”而得窥《四库全书荟要》。直到1924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迁出皇宫,民国政府组织清室善后委员会,清点故宫文物,才发现《四库全书荟要》依然尘封故处,安然无恙,触手如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将此书运往重庆,1949年,又将此书运往台北故官博物院存放至今。由于抄写《荟要》为底本的许多宋元刻本今已不复存在,其思想学术义理辞章俱属上乘,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菁华尽备于斯。其文献价值、史料价值、学术价值、研究价值、收藏价值、书法价值、欣赏价值、传承价值更是无可替代,这就显得《荟要》更为弥足珍贵,当之无愧成为天下第一善本。再造面世,堪称世纪壮举,值得中华民族称道宣扬。</p> <p class="ql-block">《四库全书》始编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第一部藏于故宫文渊阁,第二部藏于圆明园文源阁,第三部藏于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第四部藏于沈阳文溯阁(世称“北四阁”);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又续抄三部,第五部藏于扬州文汇阁,第六部藏于镇江文宗阁,第七部藏于杭州文澜阁 (世称“南三阁”)。</p><p class="ql-block">七部《四库全书》中第一部文渊阁本集中了当时最好的书家缮写,字体风格端庄规范,笔笔不苟;校对最为认真细致,错误最少;传神地反映出了善本的所有元素。是学术界公认的最权威、最有价值的版本。文渊阁本虽经4次迁运,但毫发未损,为硕果仅存的一部完书,现珍藏于台北故官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文源阁》本原藏于北京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火烧圆明园连同珍藏于文源阁的《四库全书》及味腴书屋的《四库全书荟要》化为灰烬。</p><p class="ql-block">第三部《文津阁》本原藏于河北承德(热河)避暑山庄 1915年藏书运至北京存放于国家图书馆。</p><p class="ql-block">第四部《文溯阁》本原存放于辽宁沈阳故宫,20世纪60年代我国与前苏联关系恶化,由中央文教小组批准将文溯阁四库全书存放于甘肃省,在甘肃四库全书流转路线:1966年10月14日从辽宁沈阳故宫秘密护运到兰州土门墩货场,由兰州军区派出军用卡车27辆,转运到永登鲁土司衙门妙因寺大经堂保存,1971年6月在永登鲁土司衙门大经堂存放了4年零8个月后,又秘密迁运到榆中甘草店专库保存了35年之久。2005年7月8日文溯阁四库全书正式存放在兰州九州台藏书楼。至此,文溯阁四库全书总算有了属于自己的家。</p> <p class="ql-block">工整漂亮的馆阁体。</p><p class="ql-block">书法,中国文化瑰宝之一。它既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传播文明的重任,更是一代代志士仁人文人墨客的精神寄托。</p> <p class="ql-block">第五部《文汇阁》本原存放于江苏扬州大观堂,1854年太平天国起义军攻入扬州,文汇阁及其藏书毁于战火。</p><p class="ql-block">第六部《文宗阁》本原存放于江苏镇江金山寺,1853年太平天国起义军攻入镇江书阁俱焚。</p><p class="ql-block">第七部《文澜阁》本原藏于浙江杭州圣因寺,1861年太平起义军攻入杭州文澜阁倒塌书籍散失近四分之三。存世的三部半原版《四库全书》现均被列入高级别文物,密藏严管,且不说普通读者、就是专家、学者均难见其真面目。至此七部大书,书阁分离,遥相守望,各自回家的日子看上去遥遥无期。</p> <p class="ql-block">镇江金山寺。</p> <p class="ql-block">那一日,我走过了镇江三山。</p> <p class="ql-block">《四库全书》修成后,命运多舛,历经劫难,成书不到一百年,存毁各半。近百年来,中外人士,政府要员,学界名流都梦想着再造《四库全书》,以保存民族文脉,弘扬经典。新中国成立后,无数有志之士,愿出巨资再印《四库全书》,但要实现原大原样影印如此浩瀚的《四库全书》,以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工艺,也需要整整二十年的时间,资金缺口更是天文数字。改革开放后,原大原样影印《四库全书》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国家也曾多次动意,影印《四库全书》,都因投资巨大、周期漫长、工艺复杂而未能实现。要知道《四库全书》不仅仅是一部大书,同样也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所以原样把国宝复制出来,成为无数华夏儿女的梦想,这个梦想如果再不去实现的话,就成为国家和民族永远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四库全书》及《四库全书荟要》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为宏大的文化工程、收书最多、最广、最全、最精。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经为儒家经典,史为历代史书,子为诸子百家,集为各种诗文辞典,几乎囊括了清乾隆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典籍;其历史价值之高无与伦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文化宝藏。被中外学者公认为“世界东方文化的金字塔”。</p><p class="ql-block">四库全书是中华民族共同拥有的文化乐园和精神家园。我们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雄厚的思想内涵,值得向全世界分享与传播。</p> <p class="ql-block">在展览长廊里我随手拿起一卷现代艺术品简牍,展开一看上面竟然是岳飞的《满江红》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题外话</p><p class="ql-block">“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源于2015年4月河南省实验中学教师顾少强的辞职信。被网友称为“世界上最具情怀的辞职申请”。顾少强此后收获了爱情,丈夫网名@于夫,两人在四川成都崇州街子古镇经营着一家名为“远归”的客栈。我在街子古镇“远归客栈”里漫步驻足,但没有思考人生[捂脸]</p><p class="ql-block">据悉,顾少强已带着孩子回河南定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补记</p><p class="ql-block">9月16日。周二国学课,刘老师讲完了《四库全书》。三部巨著《古今图书集成》为类书:具有百科全书的辞书,文渊阁收藏。《永乐大典》为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撰稿人增添主编姚广孝,编纂增至3000人。成书二部。散佚世界各地仅800余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