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div><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深秋季节访黄山</font></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张善格</div><br> 若说人间真有天堂,黟县宏村定是浸在水墨里的宜居仙境——那明镜似的水圳湖、青石板路、围湖古杨树、湖畔古民居,当那阳光掠过粉墙时,都带上几分江南徽派的风光。<div> 若想踏寻明清岁月的斑驳痕迹,歙县许村便是那本摊开的线装古籍,每一座牌坊都刻着旧朝的故事,每一道廊桥都连着过往的烟尘。</div> 2025年9月13日,在晨光散向通山县通羊镇的街道时,我们十七位白泥谭氏家族代表和企业家们便踏着秋日启程,像一群追着岁月足迹的旅人,奔赴那黄山市的黟县与歙县去考察观赏。这趟行程是为在初秋的微醺里,慢品黄山市徽州的山水风骨,细读黄山市古村的人文篇章,为我们的白泥谭氏家乡建设提供参考的样板。 <h1><div><br></div><font color="#ff8a00"><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宏村:初秋染墨韵,水圳淌文脉</div></font><br></h1><h3> 车子驶入徽州地界时,秋意已悄悄染透了窗外的景致。我们的眼光不停地横扫黄山市的广阔大地,高速两旁的青山,以及镶嵌在绿色海洋中的徽派白墙灰瓦的民居建筑;再往前,稻田翻着浅黄的浪,风一吹,便送来稻穗灌浆的清甜。<br> 我们从黄山南麓往宏村而去,越靠近古村,空气里的烟火气便越浓——有三三两两村民在蔬菜园采摘辣椒和南瓜,有妇人在水圳边捶打衣裳的声响顺着水流漫开,那时光都仿佛放慢了脚步,怕是惊扰了这方水土的宁静。</h3> 初入宏村,最先撞入眼帘的便是南湖。初秋的湖面,在那飘飞的雨雾中,像似一层薄纱笼在湖面,让整汪湖水成了一面被晕染的铜镜。镜中映着对岸的南湖书院,青灰的屋脊顺着湖岸蜿蜒,志道堂的飞檐、文昌阁的雕花、会文阁的窗棂——浸在水里,随着涟漪轻轻晃动,恍若将几百年的文脉都揉进了碧波里。 这书院由志道堂、文昌阁、会文阁、启蒙阁、望湖楼与祗园六部分组成,飞檐翘角间满是江南的灵秀。据说当年,汪康年曾在这里捧着书卷诵读,汪大燮曾在这里与先生探讨经义,那些朗朗书声虽已随岁月远去,可当我徘徊在会文阁的木柱旁,指尖触到微凉的木纹时,竟似能听见弦歌旧音从时光深处传来,与湖水拍岸的“哗啦”声交织在一起,成了最动人的古调。 从南湖书院往村里走,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每一步踩下去,都像在与过往对话。敬德堂就藏在这样的巷弄深处,是明末清初留存的徽派老宅。推开虚掩的木门,“吱呀”一声便撞开了旧时光——方柱素壁透着朴素的雅,没有繁复的雕饰,却在门楼上藏着巧思。 “鳌鱼独占”的图饰里,鳌鱼昂首翘尾,似要跃出木石,藏着“独占鳌头”的期许;“梅兰竹菊”四君子并排而立,花瓣的纹路细腻得能看见匠人刻刀的轨迹,是徽州人对君子风骨的推崇;“喜鹊登梅”的图案里,喜鹊振翅的姿态鲜活灵动,仿佛下一秒就要衔着梅枝飞向远方。这些雕饰没有浓墨重彩,却在古朴的木色里藏着深远的寄意,让人真切读懂徽派民居 “无刻不成屋”的匠心——每一刀刻的不是木头,是生活的期盼,是文化的传承。 穿堂过巷时,总听见水流的“潺潺”声,那是宏村的“血脉”——水圳。这“牛形水系”是古人的智慧结晶,从村外的溪流引来活水,九曲十弯地穿过错落的民居,像一条碧绿的绸带,绕着家家户户流淌。村民们在水圳边淘米、洗菜,孩童们追着水流奔跑,偶尔有落叶飘进水圳,便随着水流缓缓向前,成了秋日光景里最灵动的一笔。 水圳的尽头,是半月形的月沼,湖水清得能看见水底的青荇,岸边的粉墙黛瓦倒映在水里,凑成了完整的圆形,像上天遗落在人间的玉镜。站在月沼边望去,阳光洒在水面上,碎成一片金箔,岸边的老人坐在竹椅上晒着太阳,手里的蒲扇轻轻摇着,时光在这里仿佛静止了一般。难怪人们说,宏村的水圳与月沼,是“人文与自然相得益彰”的活教材,它不仅滋养着村落的烟火,更滋养着徽州人的生活智慧。 徽州的秋,不仅藏在山水间,更藏在舌尖上。傍晚时,走累了,我们十七人来到了半边井客栈。用餐时,点上几样徽味秋鲜,便是最惬意的时光。现炒的梅干菜与腊肉的咸香便在嘴里散开,让人回味无穷;腊八豆腐黄润如玉,切成薄片摆在盘里,单吃便有淡淡的豆香,咸中带甜,若是配着腊肉炒炖,更是将豆腐的鲜嫩与腊肉的醇厚完美融合;最特别的是臭鳜鱼,刚端上桌时,便能闻到独特的“臭味”,可一旦尝过,便会被它的鲜香征服——热油轻煎后的鱼皮金黄酥脆,细火慢烹让鱼肉吸满了汤汁,肉质紧实弹牙,每一口都带着徽州山水的鲜灵。这三样秋味,是徽州人对生活的热爱,也是初秋时节最温暖的味觉记忆。 <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许村:牌坊凝厚重,村风润儒乡</font></h1><br><div> 十四日早晨,我们离开了宏村,往歙北的许村驶去。如果说宏村是浸在水墨里的温柔,那许村便是刻在牌坊上的厚重。沿徽安古道走进许村,仿佛踏入了时光的隧道——元、明、清至民国的古建筑错落分布,青灰的瓦当、斑驳的砖墙、精致的雕花,每一处都透着岁月的沧桑。</div> 大观亭矗立在村口,飞檐翘角间满是古朴的气势,站在亭子里远眺,能看见许村的全貌;高阳廊桥横跨在溪流上,木质的廊柱虽已有些陈旧,却仍透着几分雅致;五马坊与双寿承恩坊并排而立,牌坊上的浮雕细腻精美,刻着旧朝的故事;大邦伯祠的朱门虽已褪色,却仍能想见当年的庄重。这些古建筑规制井然,像一件件珍贵的文物,静静诉说着许村的过往,是研究徽州文化的实物宝库。 高阳廊桥是许村的灵魂,不仅因其雅致的景致,更因其动人的传说。旧传古时许村常遭水患,村民们苦不堪言,后来有人发现,桥上古观音的塑像本是坐北朝南,却不知为何,竟悄悄转成了坐南朝北。自那以后,许村的水患便渐渐平息,百姓们安居乐业。 如今,站在高阳廊桥上,仍能看见桥额上“安镇长流”四个大字,笔力遒劲,透着对平安的期许;两侧的楹联 “南海岸来一瓶甘露,高阳桥渡千载行人”,更是将观音护民的传说与廊桥的功用巧妙结合,成了村落信仰与水患治理的文化记忆。走在廊桥上,木质的廊顶挡住了秋日的阳光,只留下零星的光斑洒在脚下,风吹过廊柱,发出“呜呜”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许村最令人惊叹的,是其绵延不绝的文脉。翻开许村的历史,满是书香气息 ——这里曾走出四十八位进士,数量之多,为徽州古村落之冠;近代更是涌现出 “一门五博士”“四院士”的佳话,让许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进士之乡”。王安石曾为许村题咏,笔墨间满是对这里文风的赞叹;朱熹也曾在此讲学,将儒家的思想播撒在这片土地上。走在许村的巷弄里,偶尔能看见墙上挂着的匾额,上面写着 “进士第”“博士府”等字样,虽已有些斑驳,却仍能让人感受到这里的文风昌盛。据说,许村的孩童从小便在长辈的教导下诵读经典,即便在战乱年代,读书的传统也未曾中断,这份对知识的敬畏与追求,成了许村最珍贵的财富。 许村的民间叙事,也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奇幻色彩。元末 “许半仙” 许光一的传说,在村里代代相传 —— 传说他能掐会算,曾用智慧化解村落的危机,也曾用妙计惩治恶人。故事里,有奇幻的法术,有动人的善举,更有深刻的伦理张力。这些传说,虽带着几分虚构的色彩,却折射出民间智慧与道德训诫的交织,是许村人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坐在许村的老茶馆里,听当地老人讲起“许半仙”的故事,配上一杯温热的黄山毛峰,茶香与故事的滋味交织在一起,让人仿佛走进了许村的过往。 <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黄山:徽派底蕴深,文脉贯古今</font></h1><br><div> 十四日正午十一点半,随着汽车引擎缓缓启动,我们这趟为期两天的徽州之行,终于抵达了告别的时刻。车窗外的许村正在渐渐远去,徽州特有的地理人文风光让人心生眷恋。</div> 在车上,我们都在回味着: 宏村的魂是藏在“水与文”的缠绵里。许村的韵却写在“桥与史”的厚重里。若说宏村是温婉的江南女子,许村便是沉稳的徽州先生。两处古村,隔着数十里山路,却同承徽派风骨,又各有气格。宏村以水为脉、以文为魂,将自然的灵动与人文的雅致揉成了一幅水墨丹青,走在村中,仿佛人在画中游。许村以桥为眼、以史为骨,将村民的信仰与家族的荣光刻成了一座岁月丰碑,驻足其间,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div><br></div> 这趟初秋之访,对我们来说,远不止是一场山水审美之旅——它更是一场触摸乡土中国的文化溯源。从南湖书院的旧窗棂里,我读懂了徽州人“耕读传家”的坚守;从敬德堂的徽雕中,我看见了徽州工匠“精益求精” 的匠心——那些刻在梁柱上的花鸟鱼虫,每一片花瓣、每一根羽毛都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从木头上跳下来。从高阳廊桥的传说里,我感受到了徽州村落 “守望相助”的温情;从许村进士的佳话中,我体会到了徽州文化“崇文重教” 的根脉。每一处景致、每一个故事,都让我真切地触摸到徽州文化的深厚底蕴,也让我对“乡土中国”有了更具体的认知。 汽车渐渐驶离了徽州腹地,车窗外的秋光依旧明亮。宏村水圳的潺潺声、南湖书院的旧书韵,许村廊桥的斑驳影、进士匾额的沧桑字,却像被刻在了心底,清晰得仿佛就在眼前。 我们都明白这场初秋的徽州之访,从来不是结束,而是开始——那些藏在山水间的文脉,那些刻在古建筑里的故事,像一粒饱满的种子,落在了我的记忆里。我知道,它会慢慢生根发芽。 它在提醒我们:乡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在山水间、藏在生活里的精神密码。我们回到家乡,也要像徽州人守护他们的文化那样,守护好家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让更多人看见我们通山白泥村的美,也让更多本土文脉在时光里代代相传。<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