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蝉趣

龙顶山人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山西老家,俗语把蝉叫做“屋蝇”,想来是和蝉的叫声相关的。儿时经常听到的蝉鸣是这样的:“屋蝇屋蝇屋蝇刹——屋蝇——”。后来在炎炎夏日的北京,仔细听北京的蝉鸣,总感觉和小时候在老家听到的声音是一样的,以至于好奇地想,难道蝉没有口音吗?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难道不是一方水土养一方蝉吗?蝉喝露水活着,按理说也应该有地方特色的啊?事实上,时至今日也没有听出来有什么不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儿时夏日,把蝉捕来玩是我们的一项十分喜爱的娱乐活动。捕蝉的工具是在大人的帮助下制作而成的,找一个旧的信封(新的不舍得用),再找一段长点、粗点的铁丝,比照信封开口的大小将铁丝的一端弯成环状,用浆糊沿信封口将其粘到铁环上,再把铁丝的另一端绑在一根细长的棍子上,一个捕蝉网就做好了。每当听到树上的蝉鸣,就迫不及待地拿着捕蝉网来到树下,然后轻轻地举起来,将网口悄悄接近正在鸣叫的蝉并扣上去,蝉受到惊吓横着一飞就钻到了信封里面,这时就听到蝉在里面扑腾,却飞不出去。慢慢把杆子放下来再把蝉取出来,非常有趣。当然,因为把控不好,失手的时候也很多,不免有些许的失望。</span></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把捕来的蝉在胸部靠近翅膀的上方栓上一根线,就可以用手牵着它飞了,大概能玩两天,有时不小心掉在地上,还会被鸡啄了去。或者是因为惊吓,或者是不情愿被捉,捕来的蝉从不主动鸣叫。我们按着大人教给的办法,用左手捏着蝉的两侧,右手食指向前推蝉的尾部,蝉会发出“吱吱”的声音,但却不会像在树上一样发出悠扬的蝉鸣。这大概是蝉对被捉的一种无声的抵抗吧?现在明白了,大自然的东西还是要回归大自然才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小的时候不懂,我们有时候捕到的蝉无论如何弄它都不叫,就把这种不会叫的蝉说称是哑巴,现在知道了,实际上不会叫的蝉是雌性,而在树上趾高气昂地叫着的是雄性。雄蝉腹部有蜂鸣器,蝉鸣表示或是在求偶,或是在宣告自己的领地,唐代诗人虞世南赞其“居高声自远”,但被捉的几率也更高。还有一种蝉只会“吱吱”地叫,我们将其戏称为“草灰”——过去村里原住民对逃荒过来的人一种歧视性的称呼,后来这种称呼就没有了。这种只会“吱吱”叫的,可能就是俗称的“知了”了,没有对照考证过。因为这种蝉和其叫声的存在,人们又把“骄傲自满”的帽子戴到了蝉的头上,说其嘴上喊的“知了”,实际上啥也不知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现在在晚上公园的树林里,很多大人带着孩子拿着一个小手电筒和一个小篮子逮“知了猴”,这是蝉的幼虫,据说其富含蛋白质,营养价值十分丰富,这个我们那时是不知道的,也没有逮过。</span></p><p class="ql-block">(根据【童年虫趣】话题扩写)</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9月12日</span></p> <p class="ql-block">(图片自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