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祖父章铭,字森洲,“黑佬”是他更广为人知的浑名。村里的乡亲们,无论长幼,都习惯喊他“黑佬叔”或“黑佬哥”,反倒渐渐淡忘了他的大名。</b></p><p class="ql-block"><b>这“黑佬”的由来,据说源自曾祖母。曾祖母是河对岸船埠村王家的女儿,祖父幼时总爱去外婆村的平江河里玩耍,晒得一身黢黑,活像只泥猴子,曾祖母便“黑佬、黑佬”地叫开了,这称呼也就此传开。祖父的前半生,与河流紧密相连。年轻时,他是麂滩码头货船上的船工。那时的麂滩码头与圩场正值鼎盛,商船往来如梭,一派热闹繁华。祖父的小货船,常年往返于江口塘、汶潭及赣州涌金门等码头,为乡亲们的土特产外销与外埠物资购入提供了极大便利。中年时,祖父曾带着少年的父亲在桃江河上放排,至今想来,身材高大的祖父赤着膊、横握竹篙伫立在排头的英姿,依旧令人心潮澎湃。直到十八岁的父亲接过了那根竹篙,祖父才“洗脚上岸”,回到老家,照料起那几亩薄田。</b></p> <p class="ql-block"><b>我记事时,祖父已年过半百。记忆中的他,身材高大,脸庞黝黑,满脸络腮胡,总爱叼一根黑得发亮的烟斗,裤腰带上常年挂着一大串钥匙,走路时叮当作响。彼时,他已在生产队与坊叔队长搭档,做了十多年的保管员,那串钥匙,掌管着全队的生产物资与粮食。队里的仓库建在应岽脑晒坪旁,是一栋二层土木结构的房子。楼下堆放着镰刀、锄头、扁担、箩筐、犁耙等农具,二楼则存放着全队的粮食。每天清晨,坊叔队长的哨声还未响起,祖父早已将仓库农具大门敞开;夕阳西下,晒坪上的稻谷待入库时,他又会仔细过秤、登记造册,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道工序。十几年间,祖父经手保管的财物不计其数,却几乎从未出过差错,深受村民信赖。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家里人口多,粮食常常不够吃,但身为保管员的祖父,从未私自拿回过一粒粮。坊叔队长总在社员面前夸赞:“黑佬叔做保管,信得过,过得硬!”</b></p><p class="ql-block"><b>大集体时期,祖父在生产队里编入犁耙组,负责水田与坝土的犁翻平整。我幼时最爱提着竹篓,跟在他身后去坝上犁花生地或番薯地。每当犁铧翻转泥土,偶尔露出遗落的花生或番薯时,总能让我惊喜不已。</b></p> <p class="ql-block"><b>祖父嗜酒。父亲每次从赣州休假回来,黑色小提包里总少不了两样东西:一瓶给患风湿多年的祖母的安乃近,以及两瓶给祖父的章贡酒或谷烧。那时喝白酒是件奢侈事,平日里,母亲会在家里酿制米酒。每次吃饭,她都会从酒缸里盛一碗酒酿,放在厅堂八仙桌祖父常坐的上席,荤菜也总是摆在他最近的位置。若是我们多夹了几筷子荤菜,祖父便会用眼睛瞪着我们。我们吃饭不爱坐席,总爱盛了饭夹了菜,跑到院子里的柚子树下吃。有时米酒喝得不过瘾,祖父便会给我两毛钱,让我去麂滩“老甘”代销店打点散装白酒,若有余钱,还能买两颗硬糖。倘若哪天母亲没蒸米酒,桌上又无荤菜,祖父便会黑沉着脸,一言不发地甩下筷子,转身回房,“吧嗒吧嗒”抽起旱烟,满屋子都是呛人的烟味,连下午计划去猫子坑犁田的事,也得由母亲去招呼了。</b></p><p class="ql-block"><b>家里没荤菜时,祖父便会带着我们去平江河里耙鱼。那通常是深秋时节,天高气爽,门前的平江河进入枯水期。昔日奔腾的河水变得静谧,宛如羞涩的少女蜿蜒流淌。大片沙滩裸露在秋阳下,细小的沙粒泛着细碎的银光,将河水分割成一条条细长的水流。祖父说,秋夜正是下河耙鱼的好时候。</b></p> <p class="ql-block"><b>凌晨三点,祖父将我们从睡梦中叫醒,带上沙耙、鱼篓和一小捆禾草。月色朦胧,野外寂静无声。穿过几片翠绿的甘蔗林,我们来到河边,找到了祖父白天选好的水域——一段被两片长滩夹裹的窄流。流水缓缓,月光浅浅,祖父与我合力在水流的上下游筑起两道弧形沙坝,将水拦在滩中。他又在下坝旁挖了一条宽五十公分、长八九米的沙沟排水,沟的尽头放了一个上宽下窄的喇叭形鱼篓。我蹲在沙沟源头负责封口,祖父则守在鱼篓旁,紧盯着流动的鱼群。</b></p><p class="ql-block"><b>秋虫无声,夜色沉沉,唯有沙沟里的流水声潺潺。借着淡淡的月光,祖父忽然低声对我说:“有鱼来了,快堵上沟口!”我立刻跳过去封死沙口,祖父则用扎好的禾草,沿着沙沟将鱼尽数赶入鱼篓。如此反复几次,鱼篓里便装满了手指大的白条鱼和粗壮的沙勾鱼。远处,手电光一闪一闪,伴着咳嗽声与蹚水声,是早起赶去河对岸船埠村杀猪的屠户。直到成群的白条鱼开始往沙坝外的水面跳跃,祖父才说:“该收摊了。”此时天已微亮,远处的村庄渐渐喧闹起来,家家户户升起了袅袅炊烟。</b></p> <p class="ql-block"><b>平日里,祖父住在老宅里。这座土木结构的四扇三间老宅,是曾祖父留下的,一半归大祖父,一半归祖父,已有近百年历史。我小时候常去祖父房间暖被窝,他的房间很简陋:一张挂着旧蚊帐的木床,床头靠窗放着一张发黑的斗桌,一把竹椅,两只大木箱,后门背后还藏着一只黑乎乎的尿桶。我最期待的,是他房间墙上那把挂锁的壁橱,里面藏着“宝贝”:三只玻璃罐,一罐装着薄荷糖与五颜六色的硬糖,另外两罐装着黑乎乎的液体,其中一罐里赫然泡着一条大蛇,看得我心生畏惧。即便知道祖父的钥匙就藏在枕头下,即便无比想念罐子里的糖果,我也始终不敢去碰那壁橱。只有祖父高兴时,才会给我们兄弟几个分吃糖果。</b></p><p class="ql-block"><b>后来我才知道,那两罐黑乎乎的液体是祖父用来治跌打损伤的药酒。这技艺,是他年轻时在麂滩码头做船工时,一位老船工传授的接骨续筋术。那个年代,村民们上山砍柴、下地种田,难免崴脚闪腰,甚至骨折脱臼,便常常有人来找祖父医治,这也让他在七里八乡声名远扬,备受尊敬。每次有人来,祖父便会打开壁橱,倒出一小杯药酒,含在嘴里喷在伤处,再轻轻推拿。若是轻伤,他便倒出小半瓶药酒,嘱咐来人回家涂抹推拿,十天半月便能痊愈;若是骨折脱臼,他除了用药酒续骨接臼,还会上山采些草药,洗净后用石臼捣烂,敷在伤处,用绷带绑好吊在脖子上,如此反复,待数月后才能恢复如常。祖父疗伤从不收钱,那时村民们口袋里都没什么余钱,伤好后,有人会提着一瓶酒酿或拿几个鸡蛋来道谢,祖父总会乐呵呵地收下。邻村有个秀婆婆,是出了名的“狠角色”,常为鸡毛蒜皮的事坐在晒坪上骂街,连祖宗十八代都能骂到,祖父也曾因稻田拦水的事挨过她的骂。一天,秀婆婆上山砍柴时跌下山涧,摔断了手臂,哭丧着脸来求祖父。祖父黑着脸坐在竹椅上,不停地咬着烟杆,不愿搭理她。许久后,祖母拄着拐杖过来,训斥道:“黑佬、黑佬,别这么犟,看在她后人的面子上!”祖父这才不情不愿地起身,倒出了那黑乎乎的药酒……自此,秀婆婆见了祖父,总会堆起笑脸喊一声“黑佬哥”,性情也温顺了许多。</b></p> <p class="ql-block"><b>1985年,七月流火,高考前夕。祖父踏着三十多里山路,将母亲变卖两担片材换来的5元钱送到田村中学。他大汗淋漓地在教室外探头探脑、四处寻我的模样,至今历历在目。9月13日,是我赴赣州读大学报到的日子。父亲的驳船正航行在千里之外的鄱阳湖上,母亲分身乏术,大哥也远在全南的工地务工。于是,67岁的祖父决意送我入学。他挑着沉甸甸的木箱与棉被,步行5公里赶到南塘汽车站。抵达赣南师院时,我忙于报名注册,祖父则在学长指引下,将行李一路挑至四合院三楼的宿舍,还细心为我铺好床铺。诸事停当,他抓起扁担便要返程,口中念叨着“下午还得放牛”。我送他下楼,他反复叮嘱“一定要好好学习”。当祖父的背影渐渐融入熙攘的人群,泪水终于模糊了我的双眼。</b></p><p class="ql-block"><b>祖父是无疾而终的。1991年3月,春寒料峭。那天,他照例下午去河边放牛,晚上喝了半碗米酒,吃了一碗米饭,饭后坐在房间的竹椅上抽了一杆烟,还跟住在对面的堂叔聊了会儿天。第二天早上,母亲像往常一样送热烘烘的火笼去他房间时,祖父没有留下一句话,就已经永远地睡着了,时年73岁。那时,我在离家两百多里外的山区学校工作,接到电报赶回老家时,祖父已静卧在马面后山窝里。母亲说,送葬的人群站满了山坡……我肃立于祖父坟前,那里,可以远眺到连绵起伏的群山,以及那奔流不息的平江河。</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