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智化寺 片段明朝史

杨大同

<p class="ql-block"><b> 独步智化寺,</b></p><p class="ql-block"><b> 古乐飘然来,</b></p><p class="ql-block"><b> 敕赐经两部,</b></p><p class="ql-block"><b> 宠宦家贼害。</b></p> <p class="ql-block">  <b>小小智化寺 片段明朝史</b></p><p class="ql-block"><b> </b>北京所以称为文化古都,我以为它深邃的文化内涵藏在那些皇家园林和遗存的古寺庙中。</p><p class="ql-block"> 隐居在禄米仓胡同之中的智化寺就是这样的古寺庙之一。2025年9月10日雨后凉爽,我登门拜访。</p><p class="ql-block"> 我称它为小小智化寺。因为今人看到的智化寺,仅存盛时规模的五分之一了。</p><p class="ql-block"> 五百年来,几经兴衰,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原地修缮。承蒙历史学者和文物学者的厚爱,使他成为了明代部分历史的活化石,也让我迈进了明史的大门一探究竟。</p> <p class="ql-block">  智化寺并不是皇家寺庙,通顶黑琉璃瓦即说明他的建制。简陋的山门托举着一块汉白玉门楣,上书《敕赐智化寺》五字,来自明英宗皇帝朱祁镇的手笔,可见其尊贵。</p><p class="ql-block"> 智化寺仅仅是一座家庙。谁家能有这样的豪横?寺庙主人是大太监王振。明英宗9岁时被立为太子,受父皇宣宗所托,王振侍奉小太子左右,伴其成长,与太子亦师、亦友、亦兄长。待英宗登基继位,王振升至最高太监职位,司礼监太监。权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专权摄政。</p> <p class="ql-block">斑驳的汉白玉门楣依稀可见</p> <p class="ql-block">王振石刻像</p> <p class="ql-block">明英宗朱祁镇像</p> <p class="ql-block">零散的游客和资深的讲解员</p> <p class="ql-block">我</p> <p class="ql-block"> 听了讲解我才知道。明故宫由明成祖朱棣建,建成后三大殿曾被雷火焚毁。后几任皇帝无力修复。直到明英宗朱祁镇时国力渐强,才大兴土木。修复故宫由大太监王振监管。他借机同时修造智化寺家庙,用于供奉佛祖,普度众生,并用来收藏皇帝所赐大藏经一部。他利用权力,用官窑烧制自家的黑琉璃瓦,也动用了故宫的建材和匠人。1444年,智化寺完工,占地两万平方米,可见规模之大。</p> <p class="ql-block">  宦官专权终不是好事,皇帝对他又言听计从。1449年,王振鼓动英宗御驾亲征蒙古人,远至长城以北。战败,撤退至土木堡(怀来以东),与蒙军恶战一场。皇帝被俘,王振自刎(又说战死)。</p><p class="ql-block"> 一年后,英宗被释放归来,再次登基后,念及王振忠君,大张旗鼓的祭奠,扩建智化寺为皇家寺院,内增建旌忠祠 ,塑王振香木雕像,并为其树碑立传,题写碑文。智化寺从此香火鼎盛。</p> <p class="ql-block">飞檐远处可以看到银河SOHO</p> <p class="ql-block">  三百年如白驹过隙,时间跨越至清朝乾隆年间,山东御史沈廷芳偶然路过智化寺,见香烟缭绕,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法事不断,又见明英宗如此颂扬王振忠君爱国,很是气愤。于是上书乾隆皇帝,指出王振宦官擅权害国,请求仆毁王振塑像,拉倒石碑,以示警戒。获批后,智化寺遭到损毁。王振木雕像被焚,皇帝碑被拉倒,旌忠祠被拆除。自此,智化寺日渐衰颓。</p><p class="ql-block"> 民国初年,智化寺僧侣们生活难以为继,靠鼓乐班子承接些法事过活。从旧照片上看,殿宇失修破败,彩绘黯然失色。为了生计僧人们将寺中文物变卖,古树砍伐换钱。将如来殿和智化殿的两处藻井,以及智化殿的彩绘天花板,以1000大洋变卖。现流失海外,成为美国费城的艺术博物馆和堪萨斯州的纳尔逊博物馆藏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1年,南京大学建筑系主任刘敦桢来京调查文物,发现了智化寺。在梁思成、刘南策协助下,完成了《北平智化寺如来殿调查记》,重燃学者们对智化寺文物价值的兴趣。至今几经修复,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貌变新颜!</p><p class="ql-block"> 所幸,智化寺文革躲过一劫。当时北京各地拆砸庙宇 ,将遗散部分佛龛、造像、文物、壁画集中存放在智化寺加以封存,成了文物仓库。杂乱无登记。待风平浪静后,逐渐恢复历史遗迹,修缮庙宇,智化寺存放的文物成了宝贝,依次分配至各寺庙,各认新家。</p><p class="ql-block"> 可见文物庙宇也和人一样,受时代的裹挟,兴衰颠沛。</p> <p class="ql-block">沈廷芳损毁</p><p class="ql-block">刘敦桢重震</p> <p class="ql-block">二三十年代破败的智化寺</p> <p class="ql-block">流失海外的藻井</p> <p class="ql-block">清代智化寺十一代住持牌位</p> <p class="ql-block">  现在智化寺还剩什么宝贝呢?</p><p class="ql-block"> 明英宗曾两次赠送大藏经。第一部在建寺初年,寺内专门建有藏经殿。内有木雕精美的转轮藏,俗称经书书橱。比我在河北正定隆兴寺见到的宋代转轮藏精美得多。书橱八面共有三百六十个抽屉,木柱和顶部雕饰精美绝伦。书橱保存完好,经卷早已失散。王振去世后,英宗皇帝第二次赠予大藏经一部。由于经卷更加丰富浩瀚,在万佛阁又设立了两排新书橱。书橱保存完好,经卷也已散失。</p><p class="ql-block"> 智化寺现存有清代大藏经木版,还有少量元代经卷(从佛像腹中发现),成了珍贵的藏品。</p> <p class="ql-block">藏经殿</p> <p class="ql-block">经橱</p> <p class="ql-block">经橱顶部的佛雕和藻井</p> <p class="ql-block">  智化寺的第二绝,我认为是佛祖造像和壁画。站在如来殿(万佛殿)里的释迦摩尼塑像前,驻足凝立,百看不厌。佛面丰满,沉思而端庄。眼神流露出的智慧,可意会不可言传。这种有灵魂的传神之作,一定出自大师之手。绝不同于现代塑的假菩萨,色彩艳丽,神情诡异,不敢相望。</p><p class="ql-block"> 如来的两侧伴佛也不同于一般的佛堂,并不供奉药师佛和观音菩萨,而是站立两尊印度神像∶帝释天和大梵天。像两位贵妇,衣着华丽,色彩繁复,衣褶线条流畅,如丝如缎,高贵而典雅。他处很难见到。</p><p class="ql-block"> 万佛殿的墙壁上满布浮雕小佛龛,密密麻麻,一般的大小。据说有九千九百九十九座,还差一座满万。讲解员说,那一尊就在拜佛人的心里 ,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p><p class="ql-block"> 如来背面有一副壁画。观音菩萨居中,面若桃花,两侧众神侍立。壁画线条清晰,色彩明快,保存完好。他们是从其它寺庙整体切割而来,能看到切割拼接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智慧如来释迦牟尼</p> <p class="ql-block">和身边的帝释天</p> <p class="ql-block">和身边的大梵天</p> <p class="ql-block">华丽服饰</p> <p class="ql-block">闭目沉思恬静惬意</p> <p class="ql-block">壁画</p> <p class="ql-block">彩绘天花板</p> <p class="ql-block">  智化寺的第三宝是古乐演奏。五百年来,中国民间音乐和宫廷音乐由艺僧代代相传。今已传至27代,保留了十首经典曲目。</p><p class="ql-block"> 我为了听现场演奏,从上午等到了下午3点,甚至没吃午饭。</p><p class="ql-block"> 六位古曲演奏员来自河北固安,从十几岁的少年开始进智化寺,经师傅口传心授,学习演奏。他们使用六种乐器 ,分别是云锣、笙、管、笛、鼓。当天只演奏了一曲《金五山》。智化殿内的听众约有30余人。人人屏息肃穆,洗耳恭听。古曲飘然,或急或缓。似在大自然中闲庭信步,又或激越欢腾,万家欢乐。曲子很长,我摘录了几段。听说有音乐学院民乐系的研究生已经加入乐队,为了传承。</p> <p class="ql-block">  真佩服讲解员们的水平,两个多小时的滔滔不绝,涉及历史、艺术、建筑、绘画、宗教知识,无论你提出什么问题,她都能给出满意的解答。</p><p class="ql-block"> 她说,智化寺最美是春天。智化殿前广场上有六株老梨树,两株老海棠,前院还有白丁香、紫丁香各一簇。到时候,雪白的梨花、粉红的海棠,香气满园的丁香,簇拥着古寺、古碑、古殿堂,那才叫美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