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9月13日,请岳文先生陪同,去了一趟秦王原。</p><p class="ql-block">介休人鲜有知道“秦王原”这个地名。进入乡土历史爱好者的视野,乃是因为一块唐碑的发现。那块《大周故昭武校尉右玉鈐卫开远府校尉乞伏基墓志》上,赫然写着墓茔所在的地点,就是“秦王原”。同去的岳文,是这块唐碑的发现者。岳文曾经是我教过的学生。二十多年过去了,难得他对乡土历史关注甚多,与我有相同的兴趣,该以先生称之。</p> <p class="ql-block">秦王原,在介休义棠镇温家沟村东北,很宽阔平展的一块垣地,当地人叫“秦王头”。其北以大安村为界,其南至沟边。翻过东面低矮山梁,是绵山镇的城寺村。之所以叫“秦王原”,是因为那场著名的雀鼠谷大战。唐初,李世民率军北伐,大败刘武周军,在雀鼠谷一日八仗,追击至谷口。领军的宋金刚退入介休城固守。李世民将指挥部扎在原上,调度三军,向介休城发起总攻,完成了奠定国基的关键战役。</p> <p class="ql-block">站在秦王原西望,河水迤逦南去,吕梁山绵延而北。河对面山脚下是师屯南和师屯北。近代发大水,将村子一分为二。红军东征,毛、彭致电徐向前、程子华并转林、聂的电报中称“南师屯、北师屯”。河东沿岸,自南向北三个村子,义棠,温家沟,大安。隋唐之际,义棠村所在的地方大概还是个渡口,只有行商驻留,应该尚未形成稳定的聚落,直到现在,民间仍有将义棠村称为“街上”的。秦王原最北端的大安村,传说是程知节(程咬金)驻兵之所。雀鼠谷口的历史聚落,最可说的,莫过于温家沟。</p> <p class="ql-block">温家沟曾有考古发现,有龙山仰韶文化遗址。这个区域再放大到一定比例,还曾是商代方国“雀”的所在。介休县志说“铁出义棠”,最直观的印象,是温家沟村里随处可见的盛过铁水的陶罐。许多陶罐被砌了墙,整堵整堵的墙上尽是,成了这个村子独有的景致。村里最有名的姓氏,看来是岳家和房家。房家据说是房玄龄的后裔,未证是否确凿;岳家的家谱则明言是岳飞三子岳霖之后,从沁源迁来本处。清代岳氏兴旺,出了有名的文化人岳鸿举,村里至今还有祠堂。关于温家沟之温氏,一直没有可靠的资料。斯村取斯名,想必也有不为人知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不过,我这次来秦王原,却有另外的原因。</p><p class="ql-block">从朝阳路小区接上岳文,开着新换的座驾,不到二十分钟路程,自大安村东的移民新区拐进路南的厂子。厂子整个是为了迎合交通取土削平的,其南、其西黄土直壁上,还留着挖机的齿痕。来到车间后空地中一棵树旁,岳文四面看看,停住了脚步说,那块乞伏碑,就是在这里发现的。</p><p class="ql-block">乞伏基墓志,是介休目前仅见的武周时期的墓志。乞伏是鲜卑的一部。唐初实行府兵制,在介休设了两个府,即开远府和华夏府。这位乞伏基,就是统领开远府兵的地方长官,与其妻子杨氏合葬在秦王原。</p> <p class="ql-block">在秦王原,不止可以清晰看到河对岸的弘济寺,也就是文人笔下的“虹霁寺”,土人口中的“风景寺”。还可以看到南边的白秃子山,酷似烽火台,孑然独立。红军东征,徐海东十五军团75师一部攻占义棠火车站,在白秃子山干掉“勾子军”一个连。再近处,有新建未竣的寺庙,貌似宏伟,唏嘘感慨之。岳文先生指着靠近原边的一个地段说,那里曾有古村遗址。温家沟村历经沧桑变迁,村民自原上逐渐向河边发展。越往下走,上面的便成废墟。废墟没于黄土,最终又成了田地。</p> <p class="ql-block">据在附近发现的两块唐代墓志,其中之一《胡府君墓志》明白记着,这个区域确有过古代聚落,村子叫“乞伏村”,其上一级行政单位是“皇兴乡”,其下一级单位则是“修文里”。显见在那时,定居于此的鲜卑乞伏人已有一定规模,得以族名为村名了。隋唐萨宝府的设立有据可查,李济的人类学研究也以当地人为标本,这两块墓志,为了解介休那段历史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至于皇兴乡延及的范围,尽管目前无法知晓,至少有了合理想象的空间,更期待未来有新的发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