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陕西自驾游(十六)秦始皇陵兵马俑

马秋芝谢绝私聊,送花🙏

<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6日上午9点我们来到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一到广场就看到了一座高高的秦始皇雕像,屹立在广场的正中央,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中国历史上首位完成大一统的皇帝,建立秦朝并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p> <p class="ql-block">我们首先来到的是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代规模宏大的陶制陪葬军阵,现存约8000件真人大小陶俑,1974年发现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今天天气晴朗,由于不是节假日,据说是参观人比较少的时候,但是当我们进入到门口时,依然是人山人海。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陵墓以东1.5公里处。现存三座俑坑呈品字形排列,总面积达2万平方米,出土陶俑、陶马7000余件及青铜兵器4万余件。其中一号坑规模最大,展现以战车和步兵组成的军阵布局;二三号坑分别为战术兵种组合和军事指挥部。</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一号坑的兵马俑,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是中国秦朝时期的地下军事博物馆核心组成部分,其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的军阵体系与精湛的陶俑工艺展现了古代文明的巅峰。</p> <p class="ql-block">‌建筑结构‌:呈东西向长方形,长230米,宽62米,总面积达14,260平方米,坑内深度4.5至6.5米,由门道、长廊、边廊及九条东西向过洞构成,过洞间以夯土墙分隔。‌‌</p><p class="ql-block">军阵设计‌:以车兵为主体,车、步兵组成矩形联合编队。军阵主体面东,东端三排武士为前锋,南、北、西边廊各有一排武士担任护翼与后卫,形成完整的攻防体系。‌‌</p> <p class="ql-block">一号坑的兵器,一号坑的武士循均配备青铜兵器。主要有弓、弩、篮、矛、戈、就铍(锁)、义、剑、金钩等。工艺先进,制作精良,至今锂亮锋利。</p> <p class="ql-block">秦俑的雕塑</p><p class="ql-block">陶俑、陶马全用黄泥塑造,然后入窑培烧,再经表面绘彩而成。雕塑风格重在写实,刻画细微,静中寓动,气势磅礴。不愧为古代雕塑艺术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了兵马俑2号坑,‌秦始皇陵兵马俑二号坑‌是1976年发现的,位于一号坑东北侧<span style="font-size:18px;">20米处,呈曲尺形布局,东西长124米,南北宽98米,总</span>面积约6000平方米,包含骑兵、战车、步兵等多兵种混合编队,形容为海陆空联合作战部队。出土陶俑陶马1300余件及青铜兵器数万件,被誉为秦代军事精华的集中体现。</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兵马俑都是按成人一比一比例制作,经过2200多年,很多陶俑颜色依然没有改变,弩兵方阵‌:东端设60名立射俑与160名跪射俑,形成轮番射击的远程火力网。‌‌战车集群‌:右侧64辆木质战车,每车配4匹陶马及3名车兵,展现冲击力。‌‌车步骑混编‌:中部19辆战车、264名步兵及8名骑兵组成综合作战单元。‌‌</p><p class="ql-block">‌独立骑兵阵‌:108件骑兵俑为中国考古最早骑兵实物,着紧身衣甲,体现机动战术。‌‌兵种创新‌:首次发现将军俑、鞍马俑及跪射俑,其中骑兵俑与弩兵俑为二号坑独有。‌‌现在我们看到的都是墓坑<span style="font-size:18px;">遗迹。</span></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兵马俑3号坑,被誉为军事指挥部。三号坑位于一号坑西端北侧25米处,东距二号坑120米,平面呈“凹”字形,东西长28.8米,南北宽24.57米,面积520平方米,深5.2~5.4米。‌‌1976年5月11日由考古队钻探发现,是继一、二号坑后第三个被发现的兵马俑坑。‌‌</p> <p class="ql-block">‌3号坑布局由南北厢房和车马房组成,车马房内有一辆驷马战车及四件陶马,陶俑以夹道式排列,共出土68件武士俑。‌‌</p><p class="ql-block">‌三号坑是唯一未被大火焚烧的坑,陶俑彩绘保存较好,颜色鲜艳。‌‌</p> <p class="ql-block">‌军事指挥中心‌:学者普遍认为三号坑为秦军阵的指挥部,其独立指挥部布局反映了秦代军事战术的进步。‌‌提供了研究古代军事指挥形制、占卜仪式、命将制度及服饰装备的珍贵资料,被誉为“世界考古史上最早的军事指挥部形象”。‌‌</p> <p class="ql-block">鹿角出土于北厢房砖铺地面上。鹿角长59厘米、宽24厘米、直径5厘米,似为祭祀用途。</p> <p class="ql-block">这个展厅可以和兵马俑拍照合影,但是要收费。</p> <p class="ql-block">墙上的彩绘图片。</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了第四展厅,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展厅。</p> <p class="ql-block">门口有世界遗产的标识</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秦始皇陵原名"丽山",其陵园称为"丽山园",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埋藏最丰富的一座大型陵园。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一代代考古人的努力之下,秦始皇陵的规模、布局、内涵逐渐明晰,两千多年前已经逝去的那个时代的壮美画卷正缓缓展开……</p><p class="ql-block">秦始皇陵园的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和"若都邑"的设计思想,它是秦始皇帝至高无上权力的再现。幽深的地宫象征着皇宫,内外两城象征着京城的宫城和外郭城。城内有辉煌的宫殿建筑群,有供皇帝出行的车马,有为皇帝饲养骏马的御厩,供皇帝娱乐的杂技百戏,还有象征性的兵备武库;城外有供皇帝玩赏游乐的水禽苑囿,还有守卫京城安全的宿卫军兵马俑,构成了秦始皇帝丰富多彩的"地下王国"。</p> <p class="ql-block">秦国多位国君曾实行改革,尤其以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最为著名。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军功,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确立了以"法"为本的治国方略和经济建设举措,秦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横扫六合</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38年,秦王政开始亲政,周密部署统一六国的战争。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具体的措施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最后统一全国。自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统一战争开始打响,几乎每年都有一个诸侯国被秦消灭。至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王朝。</p> <p class="ql-block">丽山为陵</p><p class="ql-block">秦始皇陵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形势之美,环境之秀,为关中之冠。秦始皇帝陵园的设计,是根据"事死如事生"的传统丧葬礼制以及帝王陵园"若都邑"和"皇权至高无上"的原则设计的。陵园的布局和一切设施,都是根据这些理念安排的。秦始皇陵周围的内外两重城垣,象征着宫城和外郭城;高大的封土和封土下的地宫,象征着生前的皇宫;规模宏伟的陵园建筑群,象征着生前的宫殿;陵域内各种各样的陪葬坑,则是秦始皇生前所享用和拥有之物的缩影。总之,把生前所拥有的一切都模拟于地下,地下王国是地上王国的再现。秦始皇帝将这一丧葬礼制发展到了极致,使自己陵园的规模和格局成为后世帝王建筑陵园的范本。</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里除了这些图片,文字介绍,还有很多都是真正出土的兵马俑实物。因为有一些兵马俑是后来仿制的,而这里面展出和保存的却都是最真实的出土文物兵马俑。全都是最珍贵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p> <p class="ql-block">兵马俑的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秦俑艺术的鲜明特征,在写实的艺术风格之下,又兼具神与形的统一。秦代陶工抓住不同身份、不同人物的性格和面貌特征,塑造了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可谓"千人千面"。秦俑的艺术造型,把圆雕、浮雕和线刻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塑、堆、捏、贴、刻、画等中国雕塑传统的技法,来显示立体形象的体、量、形、神、色、质等艺术效果。秦俑艺术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成功的典范,表明中国的雕塑至秦代已臻于成熟,对后世的雕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兵马俑的彩绘颜料</p><p class="ql-block">秦俑的彩绘是由褐色有机底层和彩色颜料层构成。褐色有机底层主要成分为生漆;陶俑身上残存的彩绘颜色主要有红(朱砂、铅丹)、绿(石绿)、蓝(石青)、中国紫(硅酸铜钡)、黄、黑、白(骨白、铅白)等,多为天然矿物质材料制成,其中的中国紫和铅白、铅丹被认为是人工制造的。中国紫这种颜料目前在自然界中还未发现,而秦俑是现在已知的、有确切出土地点和年代的最早使用它的实物。与此大约同时代的埃及托勒密王朝所使用的埃及蓝,与之有着相似的化学结构,尽管人们不得而知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但却让人充满了好奇。对铅白与铅丹制造的记载,分别见于公元前4世纪的《计倪子》和公元前2世纪的《淮南子》这两本书中。《史记·货殖列传》中也有"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秦皇帝以为贞妇客之"的记载,说明早在秦代,有关颜料的贸易与制造就已经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铠甲如鳞</p><p class="ql-block">石铠甲坑</p><p class="ql-block">在秦始皇陵园封土东南约200米处的内外城之间,考古发现了一座石铠甲坑,出土了大量由青铜丝编缀的青石质地的石铠甲、石胄、马甲,以及马缰构件等随葬品。铠甲形式繁复,超过了兵马俑身上所见到的种类;石胄形式多样,适应不同级别、兵种的军人穿戴。每领石铠甲重达18公斤,它并不是实战装备,而是为秦始皇陪葬用的明器。这个陪葬坑可能是象征性的武器库。这批制作精良的石甲、石胄,与实用甲、胄的规格、形制和编缀方法完全相同。石胄和马甲是秦代考古史上首次发现,在防护装备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石胄展示了秦胄的真实形态和风格,弥补了考古资料缺乏秦胄实物的缺憾,改变了之前学术界"秦代无胄"的传统认识。</p> <p class="ql-block">车马</p><p class="ql-block">秦始皇陵兵马俑二号坑出土</p><p class="ql-block">兵马俑坑中的每乘战车前都驾有四匹陶马。陶马的大小和真马相似,四马造型基本相同,均剪鬃缚尾,举颈仰首,张口作嘶鸣状。中间的两匹服马双耳前耸,目光前视;两侧的骖马脖颈分别向外侧微微扭转,跃跃欲行,异常神骏。</p> <p class="ql-block">展厅里大屏幕上播放着视频,展现了当时秦军威武雄壮的阵营,以及那些奔驰的骏马,出土的珍贵文物。</p> <p class="ql-block">乐府司音</p><p class="ql-block">乐府是皇家庆典和祭祀时掌管音乐的官署。1976年,考古学家袁仲一先生在秦始皇陵园西侧内外城之间的队官遗址发现了一件青铜钟。钟通体错金银纹饰,钟钮的一侧刻有"乐府"二字。钟口部的内侧有四条调音带,带上均有错痕数道,说明秦代乐师已调过音。经现代音乐家测试,钟声属于 C 调,声音清脆悦耳,音调准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少府,秦官",其属官有乐府令丞。文献与实物两相印证,说明乐府的最早设立是在秦代。从秦始皇开始于陵园内设立寝殿,在寝殿内按时进行祭祀,祭祀时要奏乐助祭,此乐府钟是祭祀时用的乐器之一。</p> <p class="ql-block">陪葬墓区</p><p class="ql-block">陪葬墓是根据君臣、等级关系埋葬在陵墓周围的墓葬。作为推动由"血缘政治"到"地缘政治"演变的关键人物,秦始皇的陵园外出现了中国古代陵墓中最早的、真正的陪葬墓。这是目前已发掘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好的秦代高等级贵族墓葬,被称为帝陵规制下的"秦帝国第一陪葬墓"。墓中出土文物种类多、数量大,等级质量较高,其中大多为首次发现,为研究秦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也是研究当时文化交流、文化融合,研究华夏文化由"多元"到"一体"演进、升华的历史实证,体现出秦文明、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在秦始皇陵外城西侧,发现了一处有规划的高等级陪葬墓区,共发现有9座大、中型墓葬,4座为"中"字形,5座为"甲"字形。墓葬多采用壕沟及自然河流合围,形成相对独立的墓园。</p> <p class="ql-block">六博成局</p><p class="ql-block">博戏是秦、汉时比较盛行的一种游戏,同现在的下棋差不多。因为博时每人执六个棋子,所以也叫六博。秦始皇陵北侧内外城垣之间的建筑遗址内,曾出土一枚十四面体的石博茕,是一枚十四面体的石球。其中十二个面上,分别刻有由1至12的数字,另外两面是表示输赢的字。这只博茕应该是负责秦陵工程的官吏或工作人员游戏时所用的实物,它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风尚,是研究秦代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禽舞翩跹</p><p class="ql-block">在秦始皇陵外城东北约900米处,发现了一座青铜水禽坑,坑平面呈" F "形,面积97&平方米。坑北边有条小河,坑中出土了天鹅、仙鹤、鸿雁等青铜水禽46件、陶俑15件以及一些银、铜、骨质小件器物。这些水禽分布在模拟的小河两岸,或昂首长鸣、或静卧休栖、或曲颈觅食,妙趣横生。根据坑中布局和出土器物分析,这些陶俑好像是在演奏乐器,他们在用音乐驯化水禽,水禽坑可能象征着宫廷苑围中的禽苑。以象征禽苑的铜禽坑从葬,是中国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这批铜禽开创了观赏性、独立性鸟禽造型的先河,在鸟禽造型艺术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皇家苑囿</p><p class="ql-block">古代帝王在都城内或都城附近专门划有大片地方,饲养珍禽异兽和养马,以供游乐,被称为苑囿。秦惠文王时期,始建上林苑。在"事死如事生"的理念之下,秦始皇陵园中,也布置有苑苑。在"事死如事生"的理念之下,秦始皇陵园中,也布置有苑囿。陵园中的珍禽异兽坑象征着天子生前京城的苑囿,马厩坑象征着宫廷厩苑,水禽坑则模拟了水禽活动的场景。这些陪葬坑的发现,清楚地说明地上的苑囿被模拟于地下,以供皇帝的灵魂游猎观赏。</p> <p class="ql-block">兵马俑的制作工艺</p><p class="ql-block">秦始皇陵出土的陶俑和陶马都是以真人、真马为原型塑造而成,形象逼真,风格写实,手法细腻。制作兵马俑的原料主要是黄色黏土,并掺和了少量的含有石英、长石、云母等成分的砂粒。就俑的整体来说,制作方法是模塑结合,以塑为主。成型的工艺过程,大体分为两步:第一步制作初胎,第二步进行细部的雕饰。陶俑的头、手、躯干是分别单独制作,然后拼装组合成一体。成型阴干后入窑烧制,经检测烧成的温度为950℃-1050℃,出窑后通体彩绘。</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秦始皇陵是中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帝陵,其宏大的陵园规模、独特的布局结构、众多的遗迹遗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它的考古研究极大丰富了对秦帝国统一前后物质文化以及所代表的制度文明的认知,实证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产生、发展和确立,以及此后两千多年中国历代王朝政治体制基本格局的历史必然。</p><p class="ql-block">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之一,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5000 年中华文明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对我国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孕育,产生了开创性、奠基性的影响,也是我们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源泉,至今仍激励着我们踔厉奋发、不断前行!</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了铜车马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銮驾风采</p><p class="ql-block">1980年,在秦始皇陵封土西侧20米处的车马坑中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出土时,因年代久远,木椁腐朽,填土坍塌,两乘铜车马破碎为3000多个碎片,经过近8年的修复,终于重现了始皇銮驾的风采。"秦陵一号铜车马修复技术"项目也荣获199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p> <p class="ql-block">铜车马一号车为"立车",二号车为"安车",属于秦始皇銮驾中的"副车"。铜车马整体用青铜铸造,按照秦代真实车马1/2的比例制作,周身装饰彩绘,并以金银为饰,显得庄重典雅、雍容华贵。铜车马采用了铸造、镶嵌、焊接、子母扣连接、活铰连接等多种工艺制作而成,为我们研究秦代青铜铸造技术、宫廷乘舆制度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结构完整、装饰华丽、雕塑精美、工艺精湛的秦陵铜车马,是我国考古史上截至目前出土的体型最大、结构最复杂、系驾关系最完整的古代青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p> <p class="ql-block">从4号博物馆出来,我们坐电瓶车到秦始皇陵去参观。秦始皇陵始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6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竣工,历时39年,动用了约72万劳工,高峰期近80万人参与建设。其选址骊山北麓,既符合古代“依山造陵”的传统,又因风水格局优越(背山面水),体现了秦始皇“一墓独尊”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陵园布局‌:仿秦都咸阳设计,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2.5千米,外城6.3千米,总面积约56.25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封土结构‌:现存封土高40—51米,呈覆斗形,底边周长1700余米。‌‌</p><p class="ql-block">‌陪葬体系‌:已探明陪葬坑、墓葬600余处,包括兵马俑坑、铜车马坑、百戏俑坑等,其中兵马俑坑距陵墓1.5千米,出土陶俑、战车等文物超5万件。‌‌</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在回来的路上,街上到处都是兵马俑的形象,看看这个房上饭馆的广告上全都是兵马俑。</p> <p class="ql-block">秦皇铁书作为陕西文化旅游的演艺项目之一,主要依托兵马俑景区的文化资源,通过沉浸式演出展现秦朝历史。</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参观了向往已久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的壮阔景象让我们屏住了呼吸。上千尊陶俑整齐列队,仿佛还能听见铠甲碰撞的铿锵声。前排士兵手握青铜剑柄,眉宇间透着凛然;后排的弩手单膝跪地,眼神专注地凝视远方。在铜车马展厅,我们被那四匹神采奕奕的青铜骏马吸引住了。马鬃像海浪般翻卷,马鞍上雕刻的云纹比发丝还要细腻。真要赞叹我们现在的修复师把这3000多个散装的零件恢复成原样,工艺高超,精湛细腻,所有接口都严丝合缝,真是太不容易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