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晨起打开手机,满屏都是鲜花与感恩,方知教师节到了。没来得及发朋友圈,也没有给上学时的各位老师打电话,只是在心里默默地祝福他们。晚上回家,在书房拾起书来,重温了一遍韩愈的《师说》。</p><p class="ql-block"> 《师说》是上高中那会儿语文课本里的论说文,被列为须全文背诵的经典文章之一。我仅记得开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和结尾“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几句,其他忘得差不多,都还给了老师。</p><p class="ql-block"> 《师说》这篇文章从正面论及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和以什么人为师等问题,但重点批判当时流行于士大夫阶层耻于从师的不良习气。当时的韩愈倡言师道,抗颜为师,是冒着触犯流俗的危险,很是需要一些勇气的。韩愈在《送穷文》也写到:“小人君子,其心不同。唯乖于时,乃与天通”,他决心坚守操守,宁可穷与当时,亦要全力追求“百世不磨”之声名。</p><p class="ql-block"> 从韩愈的年代往后捋捋,耻于从师的不良习气依旧在,喜欢给他人当老师的人比比皆是,历史上更曾有过对师者的蔑视、嘲弄和无情打击。曾几何时,三六九等的封建层级,儒(知识分子)排名“老九”,被划分到社会的底层,比儒家最看不起的娼妓(第八等人)都不如,略胜过“第十等人”的乞丐。在特殊时间里社会上称知识分子“老九”还不解气,被冠以“臭”之头衔,成为那时候最卑贱的阶层。</p><p class="ql-block"> 时光来到上世纪八十年代。1985年六届人大八次会议正式通过国务院关于设立“教师节”的议案,决定每年的9月10日为中国的教师节,延续至今已是第41个了。教师节承载着对教育工作者职业价值的集体认同,是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奉献精神的礼赞,也是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理念的传承。</p><p class="ql-block"> 老师,教书育人,像辛勤的园丁,从事着天底下最美的职业。“师者匠心,止于至善;师者如光,微以致远”,老师,永远是我们最敬重的人,尊师重道方能天地长存。</p><p class="ql-block"> 谨记师恩,感恩老师给予的谆谆教诲。</p><p class="ql-block"> 谢谢吾师。</p> <p class="ql-block"> 照片后排左起三为在新城小学读书时所在五年级(一)班的班主任田晓枝老师;后排左二为南街小学数学老师张老师(三、四年级时);前排左二为邬月成老师;前排左四为丁铎,为小学同学丁晓晖的父亲,当时可能是担任新城小学校长。</p><p class="ql-block"> 写于教师节深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