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万象本色——‘中国白 · 德化瓷”上海艺术大展”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盛大开幕。展览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泉州市人民政府指导,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福建省德化县人民政府、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泉州市文物保护中心联合主办。作为第36届上海旅游节的重要项目之一,展览带来超两百件白瓷精品,是上海近年文脉最深厚、规模最宏大的德化瓷大展。          《世博和鼎》是当代中国白瓷雕艺术的巅峰之作,由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 陈仁海 创作,高129厘米、直径72厘米,重达250公斤。投保价值达5.6亿元人民币,开创现代瓷器亿元时代。<br>  该作品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福建馆镇馆之宝,被陶瓷界誉为“千年一宝,世界瓷王”。  <p class="ql-block">  “《世博和鼎》让世界听见中国文化的声音,是文明互鉴的永恒象征。”</p><p class="ql-block">                                                         陈仁海</p>          《世博和鼎》是一件集德化白瓷技艺之大成、承载时代精神的巅峰之作,以“和”为核心理念,融合传统祥瑞符号与现代国际元素,被誉为“千年一宝,世界瓷王”。           鼎面浮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大神兽,象征四方和谐;并以橄榄叶与和平鸽纹饰腰带,寓意世界和平;阴刻奥运会人形篆字及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射箭、摔跤、武术等)浮雕 ,则巧妙融合了北京奥运精神与世博理念。          鼎身手工捏塑玉兰、牡丹、梅花、菊花等上万朵瓷花,以“百花齐放”诠释万物和谐共生哲学。<br>  花瓣疏密错落,薄如蝉翼,鼎周装饰环扣瓷铃链及世博会吉祥物海宝造型挂饰。          《世博和鼎》作品雍容华贵,作者仿佛要将他所能做到的极致的美完全表露,才能歌颂这蒸蒸日上的盛世中华。自然界的赐予,人的智慧,得“天工”具“人巧”,作品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一个最好的表达——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令人敬慕的美,却也增加了保护难度,让人不敢妄加伸手,只怕不慎有损,大有“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感觉。          玉玲珑梅瓶<br>  陈明华<br>  2017<br>  70 X200 X520mm          《玉玲珑梅瓶》曾入选金砖国礼。          虚谷长馨之荷花<br>  许丽枝<br>  160 X140 X340mm          新七白瓷花<br>  郑燕婷<br>  380 X265 X335mm  <p class="ql-block">  白,素朴无染,纯净澄明,</p><p class="ql-block">        是道的显现,</p><p class="ql-block">        也是德化窑火淬炼的天地本色。</p>          刻花牡丹笔筒<br>  寇富平<br>  150 X150 X150mm          玉兰花觚<br>  庄晓阳<br>  185 X125 X280mm          草帽<br>  林灵月 曾朝辉<br>  330 X330 X330mm          梅园鹿语<br>  林灵月 曾朝辉<br>  630 X500 X500mm          结结<br>  賴喜荣<br>  180 X180 X300mm          玄<br>  许瑞峰<br>  150 X150 X320mm          兽耳筒瓶<br>  庄晓阳<br>  150 X130 X355mm          东方之珠<br>  陈明华<br>  900 X260 X900mm          结瓶<br>  赖喜荣<br>  200 X200 X350mm          天女散花<br>  许瑞峰<br>  260 X160 X480mm          昭君出塞<br>  李甲栈<br>  310 X230 X400mm          花旦<br>  史俊贤<br>  320 X200 X480mm          戏里戏外<br>  李璋高<br>  330 X320 X680mm          连紫华 首创顶级象牙瓷混搭唐卡矿物彩绘、珠宝镶嵌工艺的集大成之作《极彩 · 如愿多宝佛》。           《极彩 · 如愿多宝佛》深度阐释了“极彩工艺”的创新哲学:如何让白瓷的素净胎骨承载唐卡瑰丽色谱,以宝石镶嵌激活传统造像。          这是德化顶级象牙瓷的凝脂玉魄,邂逅唐卡矿物彩绘的千年灵光集大成之作——红宝石的炽艳、绿松石的澄静、朱砂的深邃与蓝宝石的星辉在瓷胎上共舞,恰似《妙法莲华经》中“金、银、琉璃”等合成璎珞的妙意,佛身华彩流转,“无量光明”尽显。这种创新,打破了德化瓷“单一白”的固有印象,在世界陶瓷史上尚属首创。          本次“万象本色”展出的《极彩 · 如愿多宝佛》不仅代表佛造像技艺的巅峰境界,细部处理尽显大国工匠精神,更是大师以瓷为媒进行艺术修行的精神图腾,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蕴。          唐女<br>  林建胜<br>  200 X180 X390mm          唐韵<br>  李璋高<br>  200 X130 X440mm          朱熹<br>  郑志德<br>  145 X150 X420mm          行吟者<br>  王代丁<br>  180 X255 X515mm          共创辉煌<br>  许瑞峰<br>  400 X300 X300mm          悲怜众生<br>  张南章<br>  330 X280 X500mm          大地<br>  陈建阳<br>  360 X190 X280mm          闲庭信步<br>  许瑞峰<br>  180 X180 X300mm          博通古今<br>  张明贵<br>  420 X200 X340mm           东方微笑佛<br>  陈建阳<br>  210 X130 X460mm          禅定达摩<br>  郑金土<br>  280 X200 X400mm          降龙<br>  李璋高<br>  620 X290 X450mm          伏虎<br>  李璋高<br>  480 X300 X420mm          何萧<br>  苏献忠<br>  500 X200 X190mm          牡丹亭<br>  杨徳宝<br>  120 X130 X420mm          极彩 .渡<br>  连紫华<br>  180 X150 X520mm          经过水的洗涤塑形,金的雕琢上色,木火的淬炼烧制,五行相生相克,让低入尘埃的陶土最终涅槃成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慈眉善目的佛菩萨、绝代风华的美人儿、风姿卓绝的男儿郎。          文昌帝君<br>  林吉祥<br>  230 X180 X460m m          关公<br>  庄少卿<br>  180 X130 X450m m          悟君之道<br>  王祖掌<br>  260 X180 X480m m          仿自在持莲观音<br>  连紫华<br>  400 X310 X160m m          造像<br>  苏献忠<br>  180 X180 X470m m          渡海妈祖<br>  苏联旺<br>  260 X160 X460m m          超然自在<br>  郑雄彭<br>  270 X130 X230m m          八仙过海<br>  陈明亮<br>  720X300 X730m m          扬帆起航<br>  李甲栈<br>  620 X340 X750m m          紫气东来<br>  兰全德<br>  820X430 X720m m          雀语吉祥<br>  林灵月<br>  600 X300 X580mm          “雀语吉祥”以中国传统吉祥文化中的“孔雀”为主题。孔雀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吉祥、美丽和高贵,作品名“雀语吉祥”即取“雀”与“吉”的谐音,寓意吉祥如意、美好祝福<br>。<br>  作品取材于“孔雀舞”的灵动姿态,展现出生动和谐的画面,传递出喜庆与祥瑞的氛围。          德化白瓷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美誉,其胎骨洁白、釉面温润,质感凝脂似玉。<br>  “雀语吉祥”充分发挥了德化白瓷的材料特性,通过精细的手工雕塑,将孔雀的羽毛、人物的衣纹等细节刻画得栩栩如生,体现了德化瓷雕“精、细、巧、活”的工艺特点。          巾帼英雄一穆桂英<br>  连德理<br>  310 X250 X560mm           穆桂英 作为北宋巾帼英雄,其挂帅抗敌、智勇双全的故事通过《杨家将》和京剧《穆桂英挂帅》广为流传,成为女性力量的文化符号          以德化白瓷为媒,融合京剧服饰细节(七星额、红缨枪、传令旗),通过瓷土捻成的流苏和缨穗,还原穆桂英“不怒自威”的将军气度。           盔头翎子、绒球等装饰均以瓷条手工捏塑,尾部微卷,逼真程度堪比实物。          德化白瓷与穆桂英的结合,不仅是技艺与题材的碰撞,更是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          这是一件以电影《神话》中玉漱公主为原型创作的德化白瓷雕塑作品。          《神话》<div>  连德理</div>          在制作这件作品的探索中,连德理 至少经历了上百次的失败,最终运用自主研发的“高韧薄胎瓷衣技艺”,成功将瓷衣厚度控制在0.2毫米,让坚硬陶瓷化作绕指柔纱,远观似云霭流风,近触方知瓷骨铮铮;光影在蝉翼般的衣袂间游走,千年工艺与银幕美学在此刻共舞生辉。  <p class="ql-block">  “这件迄今最薄的德化白瓷作品,从制胎到烧成花了六七年,历经上百次失败。创作时得不断调整瓷土配比、控制窑温,既需要精益求精的技艺,有时也带点一些‘运气’。《神话》在灯光下白中透红,透着独特的温度,希望上海的朋友们能感受到这份灵动,也希望本次展览成功举办促进德化瓷与各地的交流,不断提升德化白瓷的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连德理</p>          玉漱公主的衣衫薄如蝉翼,发丝根根可见,可谓“远观为纱,近看为瓷”。           这尊以中国古典美学为魂,白瓷工艺为骨的作品,将东方女性的温婉典雅,与神话意境相融,一经亮相便凭借细腻造型,与独特神韵圈粉无数。  注: 文中部份文字摘自”百度百科“ 等网络资料            Qi Hang 摄影 制作 于 2025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