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作者 任世芳 </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的琊川中学,泥墙斑驳,操场上的野草总也锄不干尽。那年我高一,初见何士光先生,是在一个微凉的清晨。他留着那时青年知识分子常见的小分头,穿着一件洗得稍微有些发白的蓝布便衣,他腋下夹着课本,从薄雾里走来,倒像是从某篇课文里踱出来的人物,十分令人敬畏。 </p><p class="ql-block"> 何士光老师上课是不必带教案的。他往讲台上一站,贵阳话便如溪水般的淌出来,时而湍急,时而潺湲。讲到《荷塘月色》,他忽然拍案:“你们听,这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七个字里就有三个叠词,朱自清先生硬是把月光摇成了橹声啊!”坐在教室里,我们目睹老师的肩背,分明看见了粉笔灰簌簌地落在他的肩头上,那雪白的粉笔灰不就像是梨花屯的早霜吗? </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些泥腿子学生,平生第一次知道文章可以这样拆解。他教我们写插秧:“别光记汗滴禾下土,要写老张伯弯下腰时,脊梁骨突出来像排算盘珠子,鼓鼓的、圆圆的”。后来我在作文里描写打谷场,他竟用红笔在页边批注道:“此处宜添半句——谷粒蹦到脸上,痒得像小妹子的嗔骂……”这哪里是在批改作文,分明是在教我们用文字表达感情、腌制生活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本人为老师拍摄于毕业三十五周年师生聚会现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与老师于2023年在贵阳他家中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与老师于2012年在贵阳他家小院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何士光老师的书桌抽屉永远开着一条缝,总露出《人民文学》的边角。有回我值日扫地,瞥见稿纸上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他“乡场上”这个标题和“冯幺爸”这三个字涂了又写,写了又涂。那年,《乡场上》获全国短篇小说奖,全校沸腾了,而他,却依旧穿着那件旧的蓝布便衣,只是上课时多了句:“小说嘛,就是把乡亲们的烟锅巴话,熬成金句子”。这些话,当时的我们还不太懂,但内心总觉得老师说话很经典,很有才华。 </p><p class="ql-block"> 八二年春,何老师要调去省城了。最后一课讲《岳阳楼记》,说到“先天下之忧而忧”,他突然转身在黑板上重重的写下“接地气”三个字,粉笔“啪”地折断。我们这才发现,他蓝布衫的肘部早已磨出了经纬。他是一个不太讲究干净穿着的人,他时常还用袖子去擦黑板,直至黑板上的粉笔字清晰为止。 </p><p class="ql-block"> 三十年后,那时我有幸担任了琊川中学的校长,作为何老师的学生,为了他为学校贫困学生争取的资助,我代表学校每学期务必要去贵阳拜望他。走进老师的家里,七旬老人便从书堆里抬头,眼镜链子还是晃晃悠悠的。“来,靠近我看这段”。他翻开旧教案,指着上面的文字对我说:“你看,当年我记录着:王二毛分析《药》时,说华老栓买的是人血馒头,不!他更是买了个希望——这话现在都不过时”。接着,他坐在沙发上,先问起了对学校贫困学生资助的分配情况、落实情况;再谈及到学校的变化提升与发展;从旧传统模式教育到新素质教育;从道德品质培养到成人成材等,无疑对我都是一堂堂新的启迪课程。这时,我也看到了,阳光透过他稀疏的白发,在泛黄的纸页上投下了蛛网似的影子,当年英俊潇洒、风华正茂的老师,正慢慢地向杖朝之年迈近。 </p><p class="ql-block"> 每回辞别,他总要往我的手里塞几本书。最新那本《何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与老师于2013年在贵阳他家中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与老师于2014年在他家中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与老师于2011年在琊川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光文集:梨花屯客店一夜》的扉页,他用颤抖的字迹写着:“教育者,当如种包谷的老汉,弯着腰点种,却要看着天”。走出他那还是八十年代建造的住房小院,想到他给学校贫困生争取来的四万块钱和让我们搬走的那一堆堆旧书(他说送与学校衬书架,师生都还可以读读),心里满是感激。这时,我又忽然想起当年他教我们“润物细无声”的意境。 </p><p class="ql-block"> 那年校庆,我们在他曾住过的宿舍楼里,复原了何士光先生的工作、生活室。玻璃柜里陈列着他捐赠的原手稿与新手稿,《乡场上》的草稿边,竟还有我们当年师生一起的留影。是啊!原来那些“冯幺爸”、“刘老大”的艺术生命里,早就种下了八十年代某个教室里的少年心事。 </p><p class="ql-block"> 前日接到何士光老师的电话,说新一年的助学金该去办手续了。电话那头突然传来翻纸的声音:“找到啦!找到啦!你们八一年的有几本作文本......”我握手机的手一抖,恍惚看见了那个身穿蓝布便衣的年轻教师,他正用红笔在时光的缝隙里批注着什么,而脸上却显露出乐意的笑容与慈祥…… </p><p class="ql-block"> 又是几年过去了,因工作、时间关系,都没去看何老师了,其实,心里一直都挂念着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师生4人于2005年聚会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何老师于2012年来故校琊川中学指导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与琊川中学几位教师一起去贵阳拜望何士光先生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我高中毕业高二(2)班全体师生留影(二排左起第九位何士光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任世芳,男,土家族,1963年出生,贵州省凤冈县人,大专学历,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教师。曾任小学、中学、中心校校长。曾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教育管理培训与交流。有数十篇教学论文分别发表在《中国教育年鉴》、《东方教育》、《遵义教育》等杂志上;有散文、诗歌、地方文史数十篇刋登地方各家杂志上;2015年责编地方文史书籍《千年琊川》;2019年出教育论著《教之履》;2010年,被评为省级“绿色学校”创建活动优秀教师;同年10月,被评为省级德育科研工作先进工作者;2011年被评为遵义市优秀教育工作者;2015年被评为遵义市优秀教师;2022年,获翰墨百家全国原创诗词二等奖,誉为当代优秀诗人。2023年著有散文、诗词集《一叶芳草》,合作编撰《散落在凤冈周边的红色故事》和《抗美援朝中的凤冈人》等。遵义长征学学会会员,凤冈县政协文史员。现已退休。</p><p class="ql-block">联系电话:1398566535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