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一三姨,右ー四姨,右二我妈,坐前排左一是外祖父(在西北称外爷,前排中是我,然后是外祖母。 我的外祖父刘杰三,作为一位深怀家国情怀的爱国将领,因在北伐和对日作战勇猛、指挥果敢,军中素有"刘虎"之美誉。他那件布满弹孔与血迹的军衣,曾被绥德乡亲悬挂于城关之上,成为激励民众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精神旗帜。<br>1938年,刘杰三因伤回到家乡陕北绥德,积极支持抗日斗爭,被聘八路军高参,他毅然送女儿们赴延安学习,投身革命洪流,展现出超越党派的爱国胸襟。<br> 刘家在陕西绥德是当地望族,子女众多。其中,外祖父的亲生女儿三人——长女燕生、三女燕贞、四女燕平,均诞生于北平(今北京),故名字中皆嵌一"燕"字。这三只从北平飞出的"燕子",在抗战烽火中羽翼渐丰,最终都成长为陕甘宁边区及部队文艺战线的中坚力量,用艺术之光照亮了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br> 我的母亲刘燕生,1929年出生。她的文艺启蒙,始于抗战爆发初期。彼时,一支由东北流亡学生组成的抗日救亡剧团辗转来到绥德,他们演出的话剧、活报剧,以及《松花江上》等抗日歌曲,如惊雷般震撼了这座陕北小城。母亲常回忆,《松花江上》那"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的悲怆旋律,既能催人泪下,更能点燃斗志,让她第一次深刻体会到文艺作品的精神力量。此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120师战斗剧团及战力文工团的巡回演出,更让她系统接触到革命文艺的崭新形式,心中埋下了艺术报国的种子。<br> 1943年,刘燕生考入红色底蕴深厚的陕西绥德师范学校,旋即加入校文工团,凭借出众的天赋与刻苦的训练,迅速成长为剧团骨干。次年7月7日——这个承载着民族伤痛的纪念日,她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从进步青年到革命文艺工作者的思想蜕变。当时绥德地委书记习仲勋同志,亲自派人约谈母亲,安排她陪同外祖父赴延安工作,安排她进直属中共中央西北局的西北文艺工作团(简称"西工团")。自此,她正式踏上专业文艺道路,在秧歌剧、话剧演出及独唱表演中崭露头角,在舞台上默默耕耘,成为西工团备受瞩目的青年演员。<br>1946年,她有幸参与边区首部影片《边区劳动英雄》的拍摄。新中国成立后,她又在《沙家店粮站》、《十三陵水库畅想曲》、《高山下的花环》等经典剧目中塑造了多个深入人心的角色。<br> 1951年,刘燕生调任西北局机要员。一次罗马尼亚代表团访问西安,应西工团紧急邀请,她演唱陕北民歌《兰花花》,其饱含深情的演绎赢得外宾热烈掌声。1953年,她调入北京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今中国国家话剧院),迎来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开启了长达四十年的话剧舞台生涯。<br> 在青艺期间,刘燕生有幸得到金山、吴雪等戏剧大师的悉心指点,并系统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她从最初对话剧艺术的懵懂探索,到后来的驾轻就熟,其间付出了超人的努力。通过对中外经典名著的舞台实践,她逐渐形成了自己细腻传神、情感饱满的表演风格,塑造出一系列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因其卓越成就,她被评为我国早期国家一级演员,成为新中国话剧艺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用舞台生命践行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br> 我的三姨刘燕贞,1931年出生。就读陕北绥德师范学校,当年全家离开北平时,她尚不满四岁,幼年记忆中的北平话早已覆盖浓重的陕北口音。母亲生前曾回忆说三姨那段时间像换了个人,走路、干活嘴里都不停地嘟嘟囔囔练京剧台词。一开口竟地道的京味!"从陕北口音到标准京腔的惊人蜕变,她仅用了不足两个月。后来登台演出时,许多观众都误以为:"这姑娘是从北京来的吧?"<br> 驻防当地的120师剧社就成了她的艺术课堂。她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去剧社看排演,默默帮演员们整理道具、打扫场地,更多时候则是躲在角落,一字一句地默记歌曲台词。剧社的同志们都喜欢这个勤奋好学的小姑娘,乐于为她指点一二。<br> 1944年,经驻守绥德的独一旅旅长高士其推荐,刘燕贞正式加入八路军一二〇师独立一旅"战力剧社",随军投身抗日洪流,开始了转战四方的文艺战士生涯。参加工作不久,她便在延安成功主演《逼上梁山》、《武大郎之死》、《红娘子》、《打渔杀家》、《游龙戏凤》、《审头刺汤》等京剧剧目,并在新编历史剧《古庙钟声》中担纲女主角。<br> 后三姨专攻青衣旦角,其表演细腻传神,唱腔婉转优美,情感真挚饱满,人物塑造栩栩如生,加之扮相清丽脱俗,很快在边区崭露头角。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观看其演出后,曾给予高度评价,称赞她"表演艺术有造诣、有成就"。年仅十五六岁的她,由此赢得"陕北梅兰芳"的美誉。<br> 1947年,刘燕贞多次为毛泽东、周恩来、陈毅、贺龙等中央领导人演出,受到亲切接见与勉励。然而,连年征战与艰苦环境损害了她的健康。部队进驻重庆后,她不幸染病,两度住院治疗。1953年8月26日,这位冉冉升起的艺术新星在重庆溘然长逝,年仅23岁。她就像一颗耀眼的彗星,虽生命短暂,却以璀璨光芒照亮了中国革命文艺的天空。身后,她被追授人民功臣、解放西北、解放西南三枚勋章,以表彰其为革命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br> 四姨刘燕平,1932年出生,后来成为中央民族乐团国家一级演员。1942年,10岁的她在父亲刘杰三的建议下,到绥德师范当旁听生,接受启蒙教育。1943年,西北文艺工作团到绥德巡演,已在团里工作的二姐刘燕生将这个极具艺术潜质的妹妹推荐入团。<br> 初入西工团时,燕平因年纪最小,主要负责管理演出道具。但这个聪明伶俐的小姑娘不放过任何学习机会,课余时间跟着大人们吊嗓子、练踢腿,艺术素养迅速提升。一次偶然机会,团里排演《白毛女》,饰演黄母的演员突发疾病,她临危受命顶替出演,竟表现得有模有样,展现出过人的表演天赋。<br>当时的西工团经常随大部队转战,条件异常艰苦——每到一村,找个土台围块幕布就是剧场;演员们吃睡都在临时借住的窑洞或破庙里。但这种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生活,让燕平感到无比充实快乐。不演出时,她就和同志们一起种地、纺线,或到后方医院照顾伤员,在革命熔炉中锤炼成长。1948年8月26日,她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文艺新兵成长为坚定的革命文艺战士。<br> 1950年,四姨被选中赴北京参加首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经过慎重筛选,最终确定她演唱《信天游》与《兰花花》两首民歌。其中《兰花花》重新填词改编,经过反复打磨,一首融合传统韵味与时代精神的崭新《兰花花》应运而生。<br>在北京,《兰花花》被选定到中南海怀仁堂向党中央汇报演出。四姨她以悠扬婉转的歌声,讲述着黄土高原上那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周恩来总理听完演出后十分满意,亲切称赞她的演唱"有陕北特色,有民族风味"。<br> 同年2月,为庆祝苏联建军35周年,周总理率领中央慰问团赴大连慰问苏联驻军,四姨在团中担任独唱与领唱。<br>汇演结束后,刘燕平被选拔参加在东柏林举行的第三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联欢节,她演唱的《兰花花》荣获优秀节目奖,让中国民歌首次在国际舞台绽放光彩。随后,她又随中国青年文工团在东德、捷克、波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奥地利及苏联等国巡演,成为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br> "文革"期间,燕平从陕西省歌舞剧院歌剧团调任中央民族歌剧团任团长。1971年8月,北京举办亚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请赛期间,她意外接到周总理的接见通知。再次见到日思夜想的总理,她百感交集,一时语塞。总理却先开口,痛惜地说:"你还可以唱嘛!"并鼓励她:"把民间的东西好好加工、提炼,好的保留下来,不好的去掉,要好好搞几首革命民歌出来。"这句温暖的鼓励,支撑着她在特殊年代坚守艺术阵地。<br> 从黄土高原的抗日根据地走来,母亲刘燕生与三姨刘燕贞、四姨刘燕平,这三只在抗战烽火中锤炼成长的"燕子",以对艺术的赤诚热爱与对革命的坚定信仰,在各自领域成就了光彩夺目的人生。她们如同夜空中的璀璨星辰,虽经历不同轨迹,却共同闪耀着理想与才华的光芒,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奠基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