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列宾,是俄罗斯民族艺术的"视觉诗人",是现实主义艺术长河中永不褪色的灿烂星辰。作为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的巅峰代表,他以深刻的洞察力将目光投向广袤的土地与真实的人民﹣﹣从《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中信仰与世俗的交织,到《意外归来》中流放者推门瞬间的窒息与震颤,再到《萨特阔》对民间传说的浪漫转译……列宾用具有高度民主情怀的批判之眼与悲悯之心,冷静如实地勾勒出19世纪俄罗斯民族的命运画像和精神图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俄罗斯特列季亚科夫画廊,共同推出"涅瓦河畔的遐思﹣﹣列宾艺术特展",首次在中国大规模呈现列宾艺术全貌,展览同时得到了俄罗斯国家博物馆的大力支持。展览通过"河畔船歌:艺术之旅的开始"、"广袤大地:现实主义的求索"、"时代史诗:民族灵魂的光辉"、"暮色沉思:晚年的自由之境"四大篇章,以92件油画和素描作品,系统梳理这位巡回展览画派巨匠的艺术生涯,全面揭示其创作中"理性与激情共生"的独特美学逻辑,真实呈现其笔下一个民族的觉醒与一个时代的温度,为观众打开一扇理解俄罗斯文化艺术的窗口。</p> 河畔船歌:艺术之旅的开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瓦西里·叶菲莫维奇·列宾肖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68年,还在圣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读书的列宾在涅瓦河上第一次见到纤夫,萌生了创作这一主题的想法。5年后,他完成了享誉世界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本单元以和列宾同游伏尔加河的胞弟瓦西里·列宾的肖像开篇,展出列宾在旅行期间完成的纤夫速写、素描和草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伏尔加河上的纤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70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作品是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1870-1873年,俄罗斯国家博物馆藏)的油画草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71年列宾毕业获大金质奖章,携家人公费赴巴黎留学。此期正值法国印象派流行,女儿维拉的肖像可见受到了马奈画法的启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维拉·伊里尼奇娜·列宾娜童年肖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74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列宾为长女维拉(1872-1948)绘制的这幅肖像创作于其海外游历期间。在法国时,他既研习欧洲现代艺术,又钻研古典传统技法,流连于博物馆与画廊之间,临摹古典大师画作。这幅肖像受到了法国印象派技法,以及莫奈与雷诺阿的作品的启发:通过一系列大胆利落的笔触构建形体,勾勒光影关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巴黎,列宾接受特列季亚科夫的委托,为屠格涅夫画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肖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斯塔索夫是其终身导师与挚友,本次展出的两幅肖像是列宾为其所作肖像总数的十分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维奇·斯塔索夫肖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73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中世纪史诗创作的《萨特阔》(1876年)是列宾的留学汇报作品,为他赢得了"院士"称号,展现了他在巴黎时期多元的创作兴趣与艺术热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萨特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76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幅作品取材于诺夫哥罗德壮士歌中关于萨特阔﹣﹣一位富有的"客商"(商人)的故事。在海底水王的奇幻宫殿中,萨特阔必须为自己选择一位新娘。各个时代和民族的美女依次从他面前走过。"远处站着一位朴素的俄国姑娘。萨特阔的目光越过那些异国美女,被她深深吸引。"这幅作品是艺术家在首次重要海外之旅期间构思并创作的。</p> 广袤大地:现实主义的求索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画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78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画像是艺术家实现自我观照的特殊媒介,更是其人生经验的凝练表达。这幅素纸本单色自画像虽幅面精微,却堪称盛装肖像的典范,展现出艺术家作为"真正画家"的精神图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背包的乞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79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世纪下半叶,随着农奴制解体,俄国境内的乞丐数量激增,乞讨现象逐渐演变为社会顽疾。列宾的素描精准地呈现出同时代民族志学者笔下的职业乞丐形象:"手持接骨木长杖,左肩斜挎帆布袋",挨家挨户在窗前以基督之名乞求施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返回俄国后,列宾回到故乡丘古耶夫,俄国外省生活成为他关注的主题。19世纪70年代末,列宾进入创作高峰期,艺术风格转向现代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单元核心展品《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及素描、油画习作和小稿,以画中小世界映射俄国大世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81-1883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列宾自19世纪70年代末返乡后,开始构思一幅展现行进中宗教队伍的鸿篇巨制。这一主题深深吸引着列宾,成为其创作的核心母题。通过描绘缓慢行进的队伍,列宾以凝练而传神的笔触刻画出了众生相。然而,圣像始终未向观者显露真容。对列宾而言,宗教庆典中最重要的是人民的形象,是他所理解的俄国多棱镜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驼背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81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驼背者"系列草图创作于列宾寓居莫斯科近郊霍特科沃乡间宅邸期间。画家在修道院厨房遇到了这位年轻人,并简短记录如下:"他声线尖细却极富个性与活力。每逢宗教游行,这个拄着拐杖的年轻人总要数次超过队伍,跑到前方乞讨。他以自己的方式虔诚信教,是个正派诚恳的青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驼背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81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驼背跛足者构成了非常常见的另一类乞丐群体。然而,列宾遇到的这个年轻人绝不是乞丐。后者当时正在找工作,在修道院厨房兼职洗盘子和洗碗,为画家精心摆姿势也给了他赚一点钱的机会。列宾被驼背者的独特个性吸引,于1880年至1882年用水彩、铅笔和油画创作了一系列写生草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助祭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77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巴黎归来后,列宾于1876年至1877年在他的故乡丘古耶夫研究当地风情,创作素描和习作,并记录下了当地风俗和日常生活的特点。丘古耶夫主教堂的神职人员伊凡·乌拉诺夫是这幅画的原型。尽管教区居民认为这幅肖像画与模特完全相像,但对列宾来说,这主要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复合形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77年,列宾迁居莫斯科,次年加人巡回展览画派,以索菲娅公主为主题创作首幅历史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698年的索菲娅公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79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作再现了17世纪末俄国历史的重要篇章。1682年,索菲娅公主为伊凡与彼得两位幼主摄政,后为维系权柄策动近卫军叛乱。列宾刻意在画作标题中详述了历史语境:深谙史家笔法的他,将视角聚焦于这位拒绝向命运屈服的悲剧女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莫斯科,列宾结识了文学家、音乐家等友人,并以肖像画家的敏锐为他们留下珍贵画像﹣﹣本次展出的克拉姆斯科依与特列季亚科夫的肖像即为其中代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伊凡·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科依肯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82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列宾所绘巡回展览画派领袖、杰出画家克拉姆斯科依的肖像画,其绘画风格呈现出克制的色调处理和简练的构图特征,这正是克拉姆斯科依本人在肖像创作中惯用的艺术语言。同时代的人都惊叹于真人和这幅肖像画的高度相似。然而,画家真正追求的,是通过刻画模特的心理状态来揭示人物性格特质与情绪世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帕维尔·米哈伊洛维奇·特列季亚科夫肖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83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特列季亚科夫(1832-1898)是兼具商业远见与人文情怀的艺术收藏家,自青年时代便怀揣在故乡莫斯科建立一座国家美术馆的理想。1892年,特列季亚科夫将已具备公共美术馆规模的私人画廊连同建筑本体一并捐赠给莫斯科市,自己则以终身管理人的身份继续守护这片精神沃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妻子维拉为模特的《歇息》,则展现了画家捕捉瞬间的功力与脉脉温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歇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82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列宾为家人创作的肖像总饱含着发自内心的温情与对至亲之人的深切关怀。画中人维拉(1855-1917)因终日操持家务而困倦,在摆姿势的间隙打起了盹儿。列宾对妻子小心翼翼的温柔、对沉睡模特细致耐心的守候,加之画家与生俱来的敏锐直觉与非凡天赋,共同铸就了这幅19世纪的肖像艺术杰作。</p> 时代史诗:民族灵魂的光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世纪80年代,列宾聚焦新兴的激进知识青年群体,《宣传者被捕》《忏悔之前》均表现憧憬"村社社会主义"的革命者。最著名的《意外归来》(1884-1888年)也属此主题,从初稿可见画家最初设定主人公为女性,后改为男性,体现他对理想主义者悲剧命运的深刻思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意外归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84-1888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幅作品定格在服苦役者推开家门的一刹那﹣﹣这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的男子很可能是民粹派甚至民意党背景的流放者。列宾通过家庭成员面对"浪子"突然归家的不同情感反应构建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戏剧场景。画家以具体社会事件为蓝本,引发了观者对那些孤注一掷的理想主义者艰难命运的深沉思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80年夏,列宾赴乌克兰为《扎波罗热哥萨克给土耳其苏丹回信》收集素材,这件历时13年的巨制是其重要代表作,本单元8件相关写生稿与创作草图,为观众生动"揭秘"了这一伟大作品的创作过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扎波罗热哥萨克给土耳其苏丹回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80-1890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列宾不但从自幼熟知的扎波罗热哥萨克的传奇故事中汲取创作灵感,还在创作过程中始终坚持探索历史的真实性。这幅创作草图,展现了未来油画作品背后的故事发展阶段。列宾已经确定了一群人围绕坐在桌边的执笔者展开动作的构图布局。</p> 身着爱丁堡大学教授袍的化学家德米特里·门捷列夫肖像<br>1885年<br>门捷列夫(1834-1907)是一位杰出的化学家。列宾为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创作了两幅肖像画,这是两人多年深厚情谊的见证。此为首幅作品,画家描绘了门捷列夫身着爱丁堡大学法学教授袍的情景,体现了他在1884年该大学300周年校庆时获得的荣誉头衔。 自画像<br><div>1887年盛夏,列宾独自踏上意大利的土地,足迹遍及威尼斯、博洛亚、佛罗伦萨与罗马。这幅完成于佛罗伦萨的自画像,既是对画家内心的审视,也是对其艺术生涯的阶段性总结。画中浅色调的背景、极简的构图与轮廓分明的人物形象,令人联想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肖像画甚至壁画。</div>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列宾与托尔斯泰长达30年的友谊催生出多幅画像,1887年所作《列夫·托尔斯泰肖像》被认为是其中最杰出者,表现出这位"农民伯爵"和文坛巨匠的独特气质和精神魅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列夫·托尔斯泰肖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87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列宾在托尔斯泰(1828-1910)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为这位伟大的作家画了这幅肖像,托尔斯泰在这里出生并度过了一生。在这幅画中,托尔斯泰被塑造成融合了伟大思想力量与极致简朴气质的天才形象。托尔斯泰常被称为"农民伯爵",他的面部特征得到了出色的表现,专注而审视的目光仿佛在考验他的对话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索菲娅·门特尔肖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87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画面中,钢琴家门特尔(1846-1918)侧身坐于琴凳上,背景中盛放的鲜花暗示着近期音乐会的成功。松弛的体态、华美的礼服与珍珠饰品,无不彰显着画中人对自身魅力的绝对自信。列宾笔下众多音乐家、文豪、演员与科学家的形象,共同编织出了19世纪下半叶俄国社会生活的生动图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瓦尔瓦拉·伊克斯库尔·冯·希尔登班德男的夫人肯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89年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瓦尔瓦拉·伊凡诺芙娜·伊克斯库尔·冯·希尔登班德(1859-1929)的人生经历极为有趣且丰富多彩。她专注于慈善事业,为普通民众出版廉价书籍,收藏艺术品,并在圣彼得堡经营着一个文学艺术沙龙。她倾注了大量心血,在圣彼得堡创办了欧洲第一所女子医学院。她创立了"慈善姐妹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设了几家医院,并亲自在前线救治伤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凯撒·安东诺维奇·居伊肖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90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虽为杰出的工程学教授,居伊(1835-1918)一生中创作了14部歌剧、大量抒情歌曲与钢琴作品,以及管弦乐、合唱曲和室内乐作品。他在音乐理论领域亦著述颇丰,出版了700余篇探讨当代音乐艺术的文章与评论。在这幅肖像中,列宾以卓越的技法塑造了一位兼具艺术灵性与技术理性的完整人物形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斯塔索夫在帕尔戈洛沃附近斯塔罗日洛夫卡村的乡间别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89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幅小肖像画描绘了一个晴朗的夏日,斯塔索夫在圣彼得堡郊外的乡间别墅专门摆出姿势供列宾作画。列宾回忆道,每逢这样的日子,一群友好的音乐家、艺术家和演员会欢聚在他热情好客的家里。尽管斯塔索夫年逾花甲(画中为65岁),但他充满了力量和内在能量,画家通过模特张扬的姿态和洋溢着"乐观"色彩的红色巧妙地强调了这一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手术室中的外科医生叶夫根尼·巴甫洛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88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巴甫洛夫(1845-1916)是著名外科医生、军事医学院教授。这幅油画为实景写生创作:画家获准进入手术室绘制速写。19世纪下半叶,医学事业蓬勃发展,科学家们取得的重大进步引发了公众的关注。列宾在此期间先后为多位医学界泰斗绘制过肖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尼古拉二世和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的婚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94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艺术家精确再现了尼古拉二世皇帝与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的婚礼盛况。婚礼于1894年11月14日在冬宫教堂隆重举行。圣坛前,在神圣宗教会议成员和宫廷神职人员的见证下,身着近卫轻骑兵团上校红色制服的尼古拉二世与身披金色锦缎和貂皮镶边斗篷、头戴小巧钻石王冠的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并肩而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决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97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列宾的创作中、决斗、军官的荣誉以及事后忏悔这些主题,在多幅作品中得到了演绎。1897年,列宾绘制了一个较小尺寸的《决斗》版本,观者看到的不是决斗者互相宽恕的场景。而是刚刚发生的悲剧现场,获胜者正痛苦地意识到自己所作所为产生的严重后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感觉像看到了普希金。</p> 暮色沉思:晚年的自由之境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00年起,列宾定居圣彼得堡附近库奥卡拉的佩纳特庄园,此处成为他后半生的居所与画室。1894至1907年,他任皇家美术学院教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并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阳光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00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画中所绘年轻女子是列宾的次女娜杰日达。列宾笔下的女儿不仅是一位明媚动人的年轻女子,还流露出她作为一名目标明确的学生所特有的专注与持重。这幅画作反映了列宾作品中肖像画理念的转变:画家逐渐摒弃正式的甚至带有沙龙风格的处理方式,转为户外写生,以捕捉自然及人物情态的瞬息变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看我画得不错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维奇·安德烈耶夫肖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安德烈耶夫(1871-1919),作家兼剧作家,是列实 库奥卡拉庄园的朋友,邻居。在他们多年的友谊中,列实为安德烈耶夫创作了多幅油画与素璜肖像,还参与了其作品《七个被绞死的人》的插图绘制工作。这幅于1904年绘制的肖像画,是列宾为这位作家创作的最早的油画肖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世纪初,列宾受托创作巨幅群像《1901年5月7日国务会议百年庆典》及系列草图,呈现81名国务成员,堪称俄国艺术史上的独特之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谢尔盖·维特肖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03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列宾为鸿篇巨制《1901年5月7日国务会议百年庆典》所作的一幅习作。画中维特(1849-1915)的形象生动且令人难忘,极具心理穿透性,诠释出了这位杰出政治家的非凡气质。他生前担任过政府里的各种高级职务,为俄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以出色的外交家身份扬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伊凡·高列梅金和尼古拉·盖拉尔德肖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03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列宾强大的天赋体现在他卓越的绘画技巧和对模特敏锐无误的洞察力上。这幅双人肖像画捕捉到了高列梅金(1839-1917)与盖拉尔德(1838-1929)两位政治家专注而私密的对话瞬间,他们对话的内容观者永远无从知晓。然而,画家巧妙运用凝固的姿势、动作以及低垂的眼睑,生动塑造出所绘人物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03年的《"多么自由!"》以浪漫笔触描绘海浪中牵手的情侣,褪去了现实主义的沉重之感。正如列宾所言:"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我)还在无尽的艺术魅力中探寻深不可测的内涵。"年龄的增长,从未使列宾丧失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他那超越时代的艺术之光,至今仍照亮俄罗斯的艺术苍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画像 1909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99年,列宾在圣彼得堡附近的度假村落库奥卡拉购置了一小块土地。这个家被命名为"佩纳特":在古罗马神话中,"佩纳特"诸神是家庭的守护者,寓意对家庭与家园的庇护。1903年,列宾彻底离开俄罗斯,其晚年创作生涯与"佩纳特"息息相关。他在这里结束了自己的人生旅程,去世后也被安葬于此。</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文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