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十九路军陵园的设计者及建设者:以匠心守护抗战记忆

马上听风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盛大举行 ,目睹壮观场面,心潮澎湃。次日,我怀着这份激动,与同城的李老师在广州市天河区的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门前会合,一道参观陵园,祭奠抗战英灵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一参观,才发现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不同于一般的烈士陵园,它不仅有纪念碑、将士墓,还有独特的“凯旋门”、烈士题名碑等,使陵园成为华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抗战纪念建筑群 ,也是全国唯一留存的“一·二八”淞沪抗日专属纪念地 ,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内涵与浓烈的爱国情怀,成为了后人缅怀先烈、传承抗战精神的重要场所。</span></p> 凯旋门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广州先烈路与水荫路交汇处,一座花岗岩“凯旋门”格外醒目。它兴建于1932年,高13.4米、宽11米,仿罗马纪功形制。门楼正面刻有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写的“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坟园”,背面则是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宋子文于民国二十二年书写的“碧血丹心”,门楼底部还刻有“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一月二十八日修建”的字样 。</span></p> 先烈纪念碑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穿过“凯旋门”北行200多米,就到陵园北门。入园后,可见简约古罗马风喷水池,从喷水池左侧沿指示牌拾级而上,便来到陵园核心区,能看到由岭南地区早期知名建筑师杨锡宗设计的“先烈纪念碑”,此碑1932年落成,是陵园主体标志建筑。碑高19.2米,占地2298平方米,圆柱全花岗石构造,充满古罗马建筑的肃穆感 。</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纪念碑底座有李济深题字,下端刻着陈铭枢、蒋光鼐等人立石题名 。右侧门亭有林森1933年书写的碑文,左侧则是胡汉民同期所题碑文。碑顶方形底座上,有一尊3.15米高的十九路军战士铜像,战士扛枪挎帽,塑像前两对铜狮、墓栏上八个铜鼎,皆为纪念“一·二八”淞沪抗战而设,碑下总是摆满鲜花,满含后人的悼念。</span></p> 浮雕墙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往南走,是开阔广场,常有市民在此休闲。广场西侧有座浮雕墙,1998年1月建成,长46米、高4.6米,用艺术手法再现淞沪抗战场景。浮雕分两层,背景红墙展现上海风貌,前方不规则花岗石墙体,象征破碎山河,两者结合,凸显军民一心,也着重刻画了蒋光鼐、蔡廷锴形象 。浮雕刻画闸北巷战、敢死队出击等战斗画面,生动呈现了当年战役的残酷与激烈。</span></p> 烈士题名碑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浮雕墙广场向东看,陵园中轴线上最中央是“烈士题名碑”。碑身为方柱花岗岩结构,四面刻着1983位先烈姓名,全称为“抗日阵亡烈士题名碑” 。此碑1932年建成,高7.7米、占地91平方米,铭记着十九路军60师、61师、78师及第一师补充团在淞沪战场捐躯的英魂 。</span></p> 广东航空纪念碑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烈士题名碑”右侧是“广东航空纪念碑” ,碑前有刻着“忠魂”的巨石 。该碑1987年7月6日奠基,正面有孙文手书“航空救国”,一侧是徐向前题写碑名,另一侧是碑志,背面刻着266名航空英烈的姓名,飞机设计师冯如也在其中 。</span></p> 抗日亭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离开“广东航空纪念碑”,往南走到头是“抗日亭” ,匾额由戴戟题写,亭子1932年建成,为120平方米的花岗岩方亭 。站在亭中向北眺望,能看到近300米长、14米宽的“陵园大道”,沿大道经过英烈题名碑,可达先烈纪念碑,整体布局规整,气势不凡 。</span></p> 东大门、先烈纪念馆、展览馆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抗日亭向北走百米再向东,能看到东大门、先烈纪念馆与展览馆,我们逐一参观,并在游客中心观看了抗战影片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新建的东大门高18米、宽18米,由花岗石砌成,装饰着20根立柱,欧式风格显得庄重宏伟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先烈纪念馆建于1932年,建筑占地面积355平方米,是一座仿欧式建筑。它最初被称为“墓庐”,主要用于拜祭英灵和临时休息。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将军将其命名为“先烈纪念馆”。1983年,该馆被辟为纪念馆。先烈纪念馆对面及右侧外墙,有诸多名家题字,以及标注战役时间的“1932.1.28”浮雕,馆内正在举办“碧血丹心——十九路军淞沪抗战史迹展”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展览馆则是“烽火抗战—抗战时期的人民军队”主题展,通过历史图像、文物与多媒体手段,展现抗战岁月,着重彰显了广东地区在抗战中的重要贡献。</span></p> 将士墓、战士墓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走出纪念馆沿中轴线前行,英烈题名碑东侧是将士墓群。</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将士墓全称为“淞沪抗日暨历役革命阵亡将士公墓”,1933年建成,墓区呈弧形,占地1875平方米 。墓区北有墓包,墓碑是蔡廷锴题字,主墓两侧分立19块和18块墓碑,公墓背面墙上刻有蔡廷锴手书碑文,记叙着将士们英勇抗敌的经过,墓包前方两侧墓区,整齐排列着182具石棺 。</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将士墓前方便是战士墓,全称为“十九路军淞沪抗日战士坟墓”,1932年建成,占地1187平方米,190座墓碑依次排列,碑上题字出自李济深之手。</span></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网络</p> 将军墓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将军墓位于陵园东侧、将士墓北面,占地400平方米,1997年建成,这里安葬着蒋光鼐、蔡廷锴、戴戟三位将军 。1997年,蒋光鼐、蔡廷锴骨灰从北京八宝山迁葬于此,2016年,戴戟骨灰从苏州迁来,三位将军的墓碑均用天然花岗石雕刻,象征他们的不朽功勋 。</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陵园里分别于1932年和1933年修建的凯旋门、先烈纪念碑、将士题名碑、抗日亭、将士墓、战士墓、先烈纪念馆等早期建筑,曾遭日军轰炸与文革损毁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政府大力修复完善,还新增了将军墓、展览馆、浮雕墙、广东省航空纪念碑和东门等纪念建筑,体现了对陵园的高度重视 。如今,这座陵园是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了人们缅怀先烈、接受爱国熏陶的重要所在 。</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年为让这些英灵魂归故里,海外侨胞纷纷捐款,更有一群心怀敬意的建设者与设计者主动投身陵园营造,其中便包括岭南地区早期知名建筑师——杨锡宗。作为最早接受西方系统建筑教育的归国建筑师之一,杨锡宗善于融合中西建筑风格,在陵园核心建筑“先烈纪念碑”的设计中,他以古罗马建筑的庄重为基底,采用圆柱状花岗岩结构,让碑体尽显宏伟肃穆;同时又兼顾纪念功能,在碑座预留题刻空间,让李济深的题字、立碑背景等历史信息得以留存。</span></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不仅如此,从整体布局到细节雕琢,建设团队都倾注了十足匠心:他们翻查史料反复核对1983位烈士的姓名,确保“烈士题名碑”上每一个名字都准确无误;打造“凯旋门”时,精选耐用花岗岩,对林森、宋子文的题刻位置反复校准,力求还原历史厚重感;塑造纪念碑顶的战士铜像时,从步枪形制到铜鼓帽的斜挎角度,都严格参照十九路军将士的真实形象,只为让英雄模样永久鲜活。</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年战士们阵亡后,蒋光鼐、蔡廷锴等主将四处筹措资金,再加上华侨捐资,才让两千多名出生入死的粤籍战士魂归故里,有了这处安息之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份跨越山海的侨胞赤子情,与杨锡宗等设计者的巧思、建设者们精雕细琢的匠心相融,共同在广州筑起这座纪念丰碑,以慰先烈。他们用一砖一瓦的坚守、一笔一划的认真,让英烈事迹有了承载之地,这份对英雄的尊崇与对历史的敬畏,同样值得永远铭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