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教:教育孩子要回归自然(家长会发言)

人间清醒谢礼根文章

<p class="ql-block">各位家长,各位同仁,上午好。我来自苏北一小县城,是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至今已执教28年。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教学体会,探讨“怎样用老子的/无为/智慧,化解我们教育孩子中的那些焦虑和挣扎”的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各位家长:我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时刻:一遍遍催孩子写作业,嗓子都哑了;忍不住插手孩子的每个选择,生怕他走弯路;明明想温柔以待,最终却以吼叫收场……我们都深爱孩子,却常常在“为他好”的过程中,彼此疲惫不堪。</p> <p class="ql-block">  其实两千多年前的老子,早已给出了一种答案——叫“无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这“无为”,绝不是“不作为”。恰恰相反,它是一种更高级的“为”——是不焦虑、不强制、不妄为,是顺应孩子的天性,用信任和空间,静待成长的发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首先,我们要学会——“放下催促,相信节奏”。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有的开花早,有的结果晚。我们习惯了“不要输在起跑线”,却忘了人生是马拉松,从容比抢跑更重要。当他写字慢、算数卡壳时,别急着填鸭。我们可以说:“没关系,我们慢慢来。”——这不是放弃,是尊重他成长的韵律哦。</p> <p class="ql-block">  其次,老子说“行不言之教”。真正有力的教育,从来不是说教,而是感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比如,我们希望孩子爱上阅读,那就自己拿起书,而不是刷着手机催他读书;我们希望他情绪稳定,那就先管理好自己的脾气。孩子从不听我们怎么说,但他们永远在看我们怎么做。</p> <p class="ql-block">  再来说说——“放手体验,胜过千言万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他忘记带水杯,不必急着送去学校。一次口渴的体验,比十次提醒更有效。如果他拖延作业,不必反复催促,让他承担老师的批评——自然的结果,往往是最深刻的老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总想为孩子扫清所有障碍,却忘了:只有经历过风雨的小树,才能扎根更深!</p> <p class="ql-block">  最后,“无为”的智慧,是营造环境,而不是下达指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少吃零食,最好的方法不是禁止,而是让家里充满健康的选择,比如让TA选择洁白牙齿和虫牙蛀牙?让TA比较苗条身材与肥胖体态;如果你想激发他的创造力,就给他自由的时空和简单的材料——而不是规定他“应该画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而是在安全与道德底线上,给予温柔坚定的指引;在其他方面,给予信任和自由。</p> <p class="ql-block">  教育的目的,不是塑造一个符合期待的孩子,而是守护他本来的样子,让他成长为最好的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不再焦虑地“操控”,孩子反而更容易生出内在的力量;当我们不再没完没了地说话,亲子之间反而能听见彼此心的声音。这就是“无为而教”的深邃智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看似不言,实则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 看似不争,实则从容有力!</p> <p class="ql-block">  愿我们都能做这样的父母:</p><p class="ql-block"> 深爱,而不掌控;</p><p class="ql-block"> 守护,而不干涉;</p><p class="ql-block"> 陪伴,而不打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如水的爱中,成为更好的自己——从容、自由、且丰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