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们的退休生活》2025影展</p><p class="ql-block">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老摄影家协会</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退休生活》摄影展前言</p><p class="ql-block"> 镜头定格岁月,光影编织心声。吉大一院老摄影家协会《我们的退休生活》摄影展在院离退办刘迎春老师不辞辛苦的操办下如期而至,25位创作者携50幅作品,以影像为笔,描绘退休后的斑斓天地。作品里,有步履丈量山河的旅游见闻,是远方风土的生动注脚;有打卡时代风景的鲜活记录,藏着对生活的热忱;有花鸟虫鱼的细腻特写,尽显自然之趣;更有自娱自乐的日常碎片,满溢烟火温情。每一幅作品,都是退休生活的诗意切片,无关技巧高下,只为定格心中热爱。愿这些影像,能唤起同路人的共鸣,共品退休时光里的从容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韩大华老师这张《被雪吻过的童年角落》画面极具氛围感。</p><p class="ql-block"> 画面中的儿童游乐设施本是童年欢乐的载体,被皑皑白雪覆盖后,多了一份纯净与静谧。雪像是给童年角落盖上了一层温柔的纱,既保留了游乐设施的色彩斑斓,又增添了冬日的素雅,极易唤起人们对童年雪景中嬉戏时光的回忆,在静谧中蕴含着对童真岁月的淡淡怀念。</p><p class="ql-block"> 画面构图层次分明,前景的游乐设施色彩丰富且细节满满,中景的长椅、宣传栏,背景的落雪树木,由近及远铺展开来,营造出空间纵深感。白雪作为统一的色调元素,让不同层次的景物和谐相融,既突出了“雪吻”的主题,又让画面整体感很强。</p> <p class="ql-block">韩大华这张《春城第一场雪》的画面充满了季节交融的诗意与视觉张力。</p><p class="ql-block"> 季节碰撞的意象之美,画面将秋的落叶与冬的初雪巧妙融合,金黄的叶片铺洒在湿润的路面,与枝头、地面的白雪形成鲜明色彩对比,既保留了秋的余韵,又开启了冬的序曲。这种“秋未走远,冬已来访”的场景,精准捕捉了“第一场雪”时季节交替的独特质感,让“春城”的初雪多了几分缠绵与温柔,意象极具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画面以林间小径为视觉引导线,将观者目光引向深处的建筑,层次清晰且富有纵深感。湿润的地面、朦胧的天色,搭配雪的清冷与叶的暖黄,营造出一种静谧、略带湿润的氛围,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初雪时空气的微凉与湿润,以及季节转换时的细腻情绪,给人以沉浸式的感官体验。</p> <p class="ql-block">荆丽华:《城畔鱼影》这张作品充满了城乡交融的生活气息与画面巧思。</p><p class="ql-block"> 构图的画框艺术,画面以四周的绿植作为天然画框,将中心的水域、捕鱼者与城市建筑框入其中,形成“框中景”的构图方式。这种设计既自然地划分了画面层次,又仿佛在邀请观者透过这片绿意去观察城市边缘的生活场景,增添了画面的趣味性与代入感。</p><p class="ql-block"> 画面整体色调柔和,清晨或傍晚的光线让水域泛起淡淡光泽,给人一种闲适、安宁的氛围。捕鱼者的身影是画面的点睛之笔,他的劳作姿态传递出一种朴素的生活质感,让这幅城畔风景不止于景,更蕴含着对平凡生活的细腻观察,引发观者对城市边缘人文与自然交融状态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赵珉:《春天里》这张作品充满了春日的鲜活气息与人文温度。</p><p class="ql-block"> 色彩与氛围的春日颂歌,画面中粉艳的花枝如云霞般铺展,与蓝天、嫩绿的枝叶交织,形成明快且富有层次的色彩交响,将春天的明媚、绚烂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色彩的碰撞,瞬间把观者带入到春日的蓬勃生机中,仿佛能闻到空气里的花香,感受到春风的轻柔,氛围极具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构图与层次的巧思,花枝以错落的姿态形成天然的“花廊”,将道路与人群框入其中,既强化了画面的纵深感,又让春日盛景有了“沉浸式观赏”的体验感。前景的花枝、中景的人群、背景的建筑与树木,层次分明却又和谐相融,让画面在饱满中不失秩序感。</p> <p class="ql-block">刘春生:《精心创作》这张作品充满了对摄影创作的生动刻画与人文趣味。</p><p class="ql-block"> 动态与专注的瞬间捕捉,画面中三位摄影者全神贯注的姿态(蹲姿、持机对焦的动作)被精准捕捉,他们的专注神情与一致的创作动作,生动展现了摄影创作时“沉浸式投入”的状态,将“精心”二字具象化,让观者能直观感受到摄影创作过程中的认真与执着。</p><p class="ql-block"> 构图与层次的叙事感,三人呈错落的横向排列,既形成了视觉上的节奏变化,又通过统一的动作指向画面外的“创作对象”,引发观者对他们所拍摄内容的好奇,为画面增添了叙事性与想象空间。</p><p class="ql-block"> 作品以摄影者自身为拍摄对象,巧妙地诠释了“创作”的主题——不仅是对外部风景的记录,更是摄影人对生活、对艺术的主动探索与专注表达。这种对创作状态的呈现,极易引发摄影爱好者或艺术创作者的共鸣,传递出一种对爱好的热忱与对细节的雕琢精神,让画面充满了人文温度与职业敬意。</p> <p class="ql-block">李为民:《柳垂荷居》这张作品充满了夏日田园的雅致与烟火气息。</p><p class="ql-block"> 意象与层次的田园诗画,画面以大面积的荷叶为前景,翠绿的叶片铺展如毯,其间点缀的荷花增添了灵动之美;柳枝从上方垂落,形成天然的“绿帘”,将视线引向中景的红顶屋舍。这种由近及远的层次设计,构建出一幅立体的田园画卷,“柳垂”的柔美与“荷居”的质朴相得益彰,充满中式田园的诗意韵味。</p><p class="ql-block"> 这种场景不仅展现了乡村(或郊野)的生活质感,更传递出一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恬淡心境,极易引发观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之美的眷恋。</p> <p class="ql-block">李为民:《柳下花影》这张作品充满了市井公园的清新诗意与微观之美。</p><p class="ql-block"> 主体刻画的细腻之美,画面聚焦于一朵粉色花卉,花瓣的质感、花蕊的细节被清晰捕捉,色彩明艳且层次丰富,将花卉的娇美与灵动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对微观生命的细腻刻画,让观者能近距离感受花朵的鲜活,仿佛能触摸到花瓣的柔润,充满自然的治愈感。</p><p class="ql-block"> 虚实与层次的构图巧思,花卉主体清晰锐利,背景的柳树、步道、绿植则呈朦胧虚化效果,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这种处理既突出了“花影”的主角地位,又通过背景的公园场景交代了“柳下”的环境,让画面在聚焦微观的同时,也保留了场景的叙事性,层次丰富且主次分明。</p><p class="ql-block"> 氛围与情感的日常共鸣,画面背景是寻常的公园步道与柳树,这种生活化的场景让“柳下花影”多了一份亲切的烟火气。明媚的光线与鲜活的花影,传递出一种在日常公园漫步时,偶然发现一抹亮色的欣喜感,极易引发观者对生活中细微美好的共鸣,展现了在平凡场景中发现诗意的创作巧思。</p> <p class="ql-block">马丽华:《拾贝壳的小女孩》这张作品充满了海滨童年的纯真诗意与光影温情。</p><p class="ql-block"> 画面聚焦小女孩专注拾贝的姿态,弯腰的动作、紧盯滩涂的神情,将童年对自然的好奇与探索欲刻画得细腻动人。海滨滩涂的泥泞质感、渐退的潮水,与远处的黄昏海景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 主题与意境的诗意升华,作品以“拾贝壳”为线索,将孩童的纯真、海滨的野趣与黄昏的静谧融合,让“拾贝壳”超越了简单的动作,成为对童年自然探索、对海滨生活诗意的凝练表达。画面中没有刻意的摆拍,只有孩童与自然的真实互动,这种质朴的记录让作品充满了打动人心的力量,传递出对平凡童年瞬间的珍视与对海滨生活的浪漫遐想。</p> <p class="ql-block">邓秀琴:《惜别》这张作品充满了红色历史的情感张力与人文温度。</p><p class="ql-block"> 人物互动与情感传递,画面中几位角色的互动极具感染力:老人与红军战士围绕婴儿的关切姿态、面带的神情,将“惜别”时的不舍、牵挂与对生命延续的期盼细腻传递。红军装束与老人服饰的对比,既点明了时代背景,又让人物间的情感联结更具历史厚重感,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在诉说着革命年代军民之间、亲人之间的深情羁绊。</p><p class="ql-block"> 场景与符号的叙事力量,林间的环境既契合了革命时期的隐蔽性背景,又以自然的绿意衬托出人性的温暖;红军帽上的红星、军装的制式是鲜明的历史符号,瞬间将观者拉回那段艰苦却充满信仰的岁月。婴儿的存在则是希望的象征,让“惜别”不仅有离别之痛,更有对未来的期许,使主题在厚重中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韩少春:《喀什古城歌舞迎宾》这张作品充满了西域古城的文化活力与民俗魅力。</p><p class="ql-block"> 画面以喀什古城标志性的城门为背景,三语标识与建筑的土黄色调,鲜明展现了喀什作为丝路古城的历史底蕴与地域特色。城门下的歌舞表演、身着民族服饰的演员,以及围观的人群,构建出极具代入感的民俗场景,瞬间将观者拉进喀什的文化氛围中。</p><p class="ql-block"> 民俗与旅游的共鸣表达,作品将喀什的民俗文化(歌舞、服饰)与旅游景观(5A景区标识、古城门)融合,既展现了当地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展示,又体现了喀什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王洪雨:《环宇之眸》这张作品以独特的造型建筑为媒介,充满了现代城市艺术的解构魅力与空间叙事感。</p><p class="ql-block"> 形态与视角的艺术解构,作品中的环形建筑如同一枚嵌入城市的“艺术之眼”,其金属质感的曲面形态极具雕塑感,通过内部的环形空洞构建出框景式的视觉结构。这种设计打破了常规建筑的视觉逻辑,将远处的天空、树木、人群与建筑纳入其中,形成“建筑含景”的奇妙效果,充满现代艺术的先锋解构思维。</p><p class="ql-block"> 材质与环境的对话张力,金属材质的冷冽光泽与周围卵石地面的质朴质感形成对比,又与远处城市建筑的现代感相呼应;环形建筑内部框住的蓝天、绿树与人文活动(粉色装置、人群),让建筑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成为连接自然、艺术与城市生活的媒介,展现出建筑与环境间的动态对话,层次丰富且充满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杨绿:《吉祥如意》这张作品以瓶式窗口为创意核心,充满中式民俗的雅致巧思与文化寓意。</p><p class="ql-block"> 瓶式窗口的“瓶”谐音“平”,天然承载“平安”的吉祥寓意;窗口内的中式灯盏、木梁结构,与窗口前的传统福娃摆件(色彩喜庆、神态憨萌,饱含祈福纳祥的民俗内涵)相互呼应,将“吉祥如意”的主题通过器物符号与造型设计具象化,是中式美学“以形载意”的生动体现。</p><p class="ql-block"> 构图与层次的视觉巧思,瓶式窗口形成独特的“框中景”结构,窗口内的空间细节(灯、梁)与窗口外的福娃、网格栏杆形成虚实、内外的层次对比,既丰富了视觉节奏,又让传统民俗元素(福娃、古典灯饰)与现代空间设计(简洁墙面、网格栏杆)碰撞融合,展现出传统民俗在当代场景中的创新表达,趣味与格调兼具。</p><p class="ql-block"> 福娃的喜庆形象、瓶式窗口的平安寓意,结合中式空间的细节,传递出对生活“吉祥如意”的美好祈愿。</p> <p class="ql-block">冯丽华:《我们相聚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张东航:《退休的生活充满阳光》</p> <p class="ql-block">汤淑华:《英姿飒爽》</p> <p class="ql-block">李红:《丰富多彩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李红:《丰富多彩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李桂梅:《迎春》</p> <p class="ql-block">王洪雨:《天境雪山》</p> <p class="ql-block">高永芝:《老友河畔舟中情》</p> <p class="ql-block">王黎:《冰岛》</p> <p class="ql-block">王恭路:《草原仲夏》</p> <p class="ql-block">刘安:《茶卡盐湖》</p> <p class="ql-block">李元江:《春日田趣》</p> <p class="ql-block">高永芝:《荷塘畔的惬意》</p> <p class="ql-block">刘春生:《荷韵》</p> <p class="ql-block">王恭路:《骏马奔腾》</p> <p class="ql-block">荆丽华:《玉帘》</p> <p class="ql-block">李元江:《暮年里的青春回想》</p> <p class="ql-block">王黎:《挪威峡湾》</p> <p class="ql-block">王育珊:《退休也愿为你唱》</p> <p class="ql-block">马丽华:《晚霞与焰火》</p> <p class="ql-block">王国仁:《夕阳红》</p> <p class="ql-block">王育珊:《相逢在盛夏》</p> <p class="ql-block">赵珉:《伊通河畔》</p> <p class="ql-block">杨绿:《榕荫清幽》</p> <p class="ql-block">刘安:《张掖丹霞地貌》</p> <p class="ql-block">杨小军:《共叙军绿情》</p> <p class="ql-block">杨小军:《伪满国务院》</p> <p class="ql-block">邓秀琴:《重回军营》</p> <p class="ql-block">韩少春:《五彩滩畔》</p> <p class="ql-block">王国印:《腾飞翱翔》组照一</p> <p class="ql-block">王国印:《腾飞翱翔》组照二</p> <p class="ql-block">王国印:《腾飞翱翔》组照三</p> <p class="ql-block">王国印:《腾飞翱翔》组照四</p> <p class="ql-block">曲开山:《绿嘴地娟》</p> <p class="ql-block">曲开山:《哈尼晨光》</p> <p class="ql-block">参加影展开幕式的老师与离退办刘迎春、李彤合影。(摄影李红)</p> <p class="ql-block"> 吉大一院老摄影家协会《我们的退休生活》影展即将落下帷幕。</p><p class="ql-block"> 展厅里的每一幅作品,都是各位老师用镜头定格的热爱与坚守。无论医院及我们组织活动的温暖瞬间,还是山河湖海的动人风光,都藏着对生活的赤诚、对时代的礼赞。这些影像,不仅是退休生活的生动写照,更是“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最美诠释。</p><p class="ql-block"> 影展虽落幕,但光影不散、热爱不止。期待大家继续用镜头捕捉美好,让退休生活绽放更多光彩!再一次感谢院离退办刘迎春老师的大力支持,衷心感谢各位老师的参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