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扔掉这8样东西,日子会越过越好》有感

董一平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是个在内蒙古煤矿干了三十年的老工人,中学没毕业就下井了,去年退休后,打包了半辈子的家当投奔苏州的儿子。刚到这儿时,看着儿子家亮堂的电梯房,再瞅瞅我带来的那些“宝贝”——磨得发亮的矿工靴、用了十几年的搪瓷缸、还有在矿上得奖的旧搪瓷杯,总觉得“这些都是日子的念想,扔了就没根了”,没俩月就把儿子家的储物间堆得满满当当。今晚翻到人民日报夜读的《扔掉这8样东西,日子会越过越好》,尤其是读到“扔掉对自我的设限”那段,像有人跟我这个老伙计拍着肩膀唠嗑,把我心里那点“舍不得”的拧巴,还有这辈子藏着的骄傲,都给捋顺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先让我动心的是“扔掉很久不穿的衣服”。我那几件厚棉袄、矿工服,在内蒙古零下几十度的天里是“救命衣”,到了苏州才知道,这儿的冬天穿件薄羽绒服就够了,那些厚衣服连拿出来的机会都没有。儿子劝过我“爸,这些衣服占地方,捐了吧”,我总犟着“这是我在矿上扛冻的证明”。直到读文章里说“成色尚好的捐赠出去,让衣物接着传递温暖”,我才松了口。挑了两件没怎么穿的厚外套,让儿子帮忙捐到社区爱心站,还特意跟志愿者说“这衣服抗风,给需要的人正合适”;剩下的几件旧矿工服,我叠得整整齐齐收进小箱子,不是舍不得扔,是留着念想,但不占地方了。现在打开衣柜,都是儿子给买的轻便夹克、薄棉袄,早上找衣服不用翻来翻去,出门散步时,苏州的风裹着衣服,比在矿上穿厚棉袄轻快多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扔掉过期的药品”这事,我更是有切身体会。以前在矿上,下井累得头疼脑热是常事,药箱里囤了不少感冒药、止痛药,有的过期两三年了,我还舍不得扔,总念叨“万一哪天用得上”。到苏州后,儿子带我去社区医院体检,医生特意叮嘱“过期药吃了没用还伤肝”,我当时没太当回事。直到读文章里说“按指引回收过期药,是对自己健康负责”,我赶紧把药箱里的药全倒出来,过期的、包装破的,还有些叫不上名的药片,都装在袋子里,让儿子送到小区门口的药品回收点。现在药箱里就剩些降压药、创可贴,按儿子教的分好类,找药不用扒拉半天,心里踏实多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让我戳心的,还是“扔掉对自我的设限”。文章里说“‘我不行’‘我做不到’,这些想法像无形的牢笼”,这话我太有感触了。当年在矿上,我中学都没毕业,下井之余总爱琢磨着写点东西——把矿上的趣事、工友的故事记下来。身边有人笑我“一个挖煤的,还想当文化人”,我也跟自己嘀咕“没文化,写了也没人看”。可后来实在忍不住,试着给煤矿的内部刊物投稿,没成想真发表了。从那以后,我就没停下笔,这些年在各地报刊发表了不少文章,挣的稿费还能贴补家用。现在想想,当初要是信了“我不行”,哪能有后来的这点小成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刚到苏州那阵,我又犯了“自我设限”的毛病,总觉得“老了,到哪儿都融不进去”——听不懂吴侬软语,逛菜市场分不清“菜苋”和“草头”,连小区里老人们聊天,我都插不上话。我总跟自己说“老了,换个地方就成外人了”,晚上还偷偷跟老家的工友视频叹气。文章里说“扔掉自我设限,勇敢挑战未知”,我想起自己写文章的经历,也试着慢慢改。每天早上跟着小区里的老伙计去公园打太极,他们知道我是煤矿来的,总问我下井的事儿,我也跟他们学苏州话里的“你好”“谢谢”;下午去儿子家附近的河边遛弯,看钓鱼的人甩竿,听卖糖粥的吆喝。慢慢发现,其实没那么多“融不进去”,不过是自己给自己设了坎。现在我不仅能说几句简单的苏州话,还跟老伙计们约着去逛拙政园,心里的那点焦虑,早被苏州的柔风给吹没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前在矿上,总觉得“东西多、能扛事,才叫过日子”,现在才明白,退休后的日子,不是“堆出来的”,是“清出来的”。扔掉占地方的旧物件,家里清爽了;扔掉“老了学不会”的想法,敢跟着儿子学用智能手机打车;扔掉心里的拘谨,在苏州也能找到唠嗑的老伙计;更扔掉了“我不行”的念头,知道不管多大年纪,都能学着过新日子。这篇文章没讲啥大道理,却像一盏灯,照着我这个从内蒙古来的老煤矿工人,在苏州的日子里一步步找到踏实。往后啊,我打算再跟着老伙计学下棋,闲了还接着写点苏州的新鲜事,把那些没用的“包袱”再扔扔,日子肯定能越过越顺,活出咱煤矿工人的舒坦劲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