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成都市新玉沙街一号,现在是新华大道玉沙路157号,一九六零年至一九六六年,是重组的中共中央西南局机关所在地。据史料记载,这里曾是一九四九年十二月成都解放时起义的民国川军将领刘文辉的公馆。</p><p class="ql-block"> 印象中,从鼓楼北三街六十三号宿舍大门出来,正对是鼓楼北四街,右拐即德盛路,民国时期称得胜路。宿舍围墙对面有一间理发店,剪个马桶盖两毛钱。隔壁是一间小人书店,看本小人书一分钱,新书两分,看得多有优惠。德盛路街口有一间面馆,早上卖豆浆油条,豆浆三分一碗,油条五分一根,百合稀饭五分一碗,包子八分一个,一两的馒头二分五一个。中午和晚上卖面条。素面八分,杂酱一毛二分一碗。面馆往前有一间杂货铺,再往前是一家饭馆,每天路过,从未光顾。往前是德盛路邮政营业所,当年父母给我们寄信和物品都在这个邮政所办理。街对面有一条巷道,那是仁寿里,里面有几个黑漆大门,那幽深的巷道,给人神秘的感觉。再往前就是马王庙街北口,对面是铜丝街。读清末曾住马王庙街沈氏柽园的四川著名书画篆刻家沈贤修日记,其中记录同治年间,马王庙还在,庙门附近有水榭,池塘水面弥望无际,说明那时解玉溪流经的水塘尚存。过马王庙街口,是西南勘察设计院,街对面是西南局內北巷宿舍。路口往左是内北巷,内北巷前行,过兴禅寺,玉泉街口就是通顺街,通顺小学在街中,这条路现在称太升北路。往右即太升路,现在称太升南路。靠近路口是一栋走马转角楼,楼下住户有一老妪,冬日清晨,常在门前摆一炉灶架铁锅卖煮红薯,两分钱一根小红薯。右转过去,有家装裱铺,店名“碧纱笼“。过路口即成平街,此街在光绪五年地图上是积裕当街。对面街口有成都针织二厂,中间是成平街小学。再往前走,路口左边是帘官公所街,此街原名芙蓉街,右边是冻青树街。过路口,即新玉沙街。门牌号是从东往西排,三十三号也是西南局机关办公区,西南局撤销后,改成四川省机关事务管理局。三十三号大门右边院子是省级机关第一门诊部,后迁移至东大街,改名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左边十四号,是西南局机关食堂。街对面就是新玉沙街一号,大门左侧是二层楼,为警卫班和司机宿舍。往前走,右边是竹林巷,左边是福德街,过路口就是老玉沙街。实际上,新玉沙街原为西玉沙街,或玉沙西街。老玉沙街是原来的东玉沙街,或玉沙东街。以前以地理方位名街,后来以时空顺序名街 ,很容易把人搞晕。这是我读小学期间,包括去成都市无线电俱乐部学习,几乎每天要走的路线。</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一年初,父亲从四川省劳动局调西南局经委企业局工作,那年我八岁,从陕西街小学转学到通顺小学上二年级。对新玉沙街一号的最初印象,是我家刚搬到鼓楼北三街宿舍不久。一日,因中午放学回家,发现家中遭贼,我一口气从鼓楼北三街宿舍跑到新玉沙街一号大门,在门卫室给母亲打了可能是我人生的第一个电话,至今记得省劳动局劳动保护处那个2391的电话号码。彼时,父亲出差重庆。那次经历,以一种惶恐惊吓的方式让我,一个二年级小学生感受到了社会的复杂。好在家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所以父母亲的反应比较平淡,只记得父亲在事后谈论此事时,说了一句“饿死也不要去做贼”,成了他对子女的教诲。在那个困难时期,宿舍里遭贼的肯定不止我们一家。</p><p class="ql-block"> 进新玉沙街一号大门,左侧是警卫和司机班的宿舍和车库,车库前有一排葡萄架。右侧是西南局机关礼堂,礼堂比较大,能容纳数百人,节假日会放映电影。每到放电影时,西南局的家属都聚到礼堂,非常热闹。半大小孩早早就跑进一号大门,三分钱买根冰棍,在院子里嬉戏打闹,或在夏天傍晚,电影开始前,到葡萄架上偷摘半熟的葡萄。电影结束后,各自回家,附近的几条街一时人潮涌动,为一景观。沿礼堂前的路往前,右侧是西南局机关办公楼 ,父亲就在这栋楼里上班。印象中我只进去过一次,是一九六五年暑假。一天,父亲值班,带我进楼 ,让我在一楼的机关图书室看书 ,记得我从书架上找到一册《少数民族民间故事集》,津津有味地看了几则,至今还记得《鱼日村》,是一则鲁班的故事 。鲁班不是神,只是一个用心做事的匠人,所谓匠心,就是在别人不屑或不在意的地方用功,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另一则是《罚人吃肥肉》,故事讲一位县令,自己不喜欢肥肉,便将吃肥肉作为惩罚人犯的手段。殊不知你不喜欢肥肉,别人不一定喔!做事千万不要主观臆断,强加于人。这两个故事所阐述的道理,影响了我一生。办公楼和礼堂之间靠围墙是公共厕所,厕所后墙外是福德街。办公楼往前,左侧也有一栋小楼,楼前有喷水池,应该是刘文辉公馆原有建筑。沿路直走到头,是数排独立小院,为西南局机关领导的宿舍。左侧有一排平房,是机关单身干部的住处。</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次进新玉沙街一号大门,是文革初,去看大字报。彼时街对面的十四号机关食堂里也贴满了大字报。印象最深的是,有人揭发某领导喜欢吃开水白菜,做法是弄几只老母鸡,炖了几天,最后只留鸡汤煮白菜心,以此控诉其生活腐化。写大字报的人有点文字水平 ,对于一道菜的描述,看得人直流口水,从而知道了开水白菜这道四川名菜。</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六年,西南局撤销,干部陆续分配到省委及省市各厅局,一些从中央各部委,云南,贵州调来的干部也回去了。一段历史戛然而止,我再也没有进过新玉沙街一号大门。</p><p class="ql-block"> 忽然想写这篇文字,是因为人一入古稀之年,便对日渐消退的记忆感到莫名的恐慌和焦虑。一些人事早已遗忘,却常入梦境,醒来只剩依稀恍惚。不述诸笔端,也就湮灭不存了。你说你来过此地,拿什么证明?事实上,大部分的历史已被人遗忘,文字保留的只是千万分之一。新玉沙街一号,门牌已改成新华大道玉沙路157号,现在是新华饭店和一个住宅小区,有谁知道这里曾经的过往?人生如住逆旅,逆旅就是客栈。醒来互道珍重,然后各自东西。这些文字就算留在客栈墙壁上的题记吧!</p><p class="ql-block">乙巳白露廣鍳记于草禅书屋南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