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9000年的相遇:走在义乌桥头遗址的时光隧道

王才福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以小商品市场闻名于世的义乌,具有2200余年的建县史;璀璨的地域文化,“世界义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2012年在这片古老土地上桥头遗址的发现,2014年开始考古发掘,更是把义乌有实证的文明史推向了近万年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考古成果告诉今天的我们,距今大约9000年前,义乌桥头生活着一个原始部落,他们以描绘太阳为图腾,开挖环壕作沟防,种植水稻续生计,制作彩陶为器用,酿制米酒供奉祖先和神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桥头遗址位于义乌市城西街道桥头村西,地处金衢盆地东部钱塘江水系义乌江支流梅溪(铜溪)西侧。遗址坐落在一个相对高度约3米的高地上,海拔约89米,为上山文化中晚期遗址,具体距今约9000至8500年。该遗址为一处环壕聚落遗址,遗址的东、南、北三侧为人工挖掘的环壕,遗址的西侧被河流冲刷破坏;环壕围合下形成一个近似正方形的不完整台地。环壕的宽度约10—15米,深度1.5—2米。以环壕的内沿为界限,台地长宽均约40米,由此推测台地原始面积在1600平方米左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桥头遗址环壕遗迹反映了9000年前农业定居生活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这也是东亚地区考古已发现的最早环壕。环壕,就是环绕于某个中心的壕沟,功能类似于后来的护城河,最初用来抵御洪水、猛兽的侵袭,后来用于防御敌人的进攻。环壕象征了村落防卫措施的出现,其背后反映的是农业社会对土地的拥有意识,一种家园观念开始萌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农耕生活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能力,从而减少为找实物而迁移奔波,这就有了定居的需求,逐步形成聚落。桥头遗址靠近江河支流、远离干流,既能充分利用水源,又能规避水患的侵害,同时这里地势平坦、气候适宜,适宜耕种,动植物资源也较为丰富,便于狩猎与采集,是相对理想的村落聚集地。考古人员在桥头遗址中发现了近1万年前的稻米遗存,这是考古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炭化稻米。在桥头遗址上生活的先民是已知世界上最早开始人工管理栽培水稻的一群人。从考古发现来看,桥头遗址水稻的驯化已达到较高的程度,甚至超出植物考古以往对作物驯化速率的一般估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桥头遗址出土遗物非常丰富。存在陶器成组置放的“陶器堆”或“陶器坑”,其出土陶器大多保存完好。目前已修复的陶器达150余件。而2座墓葬为浙江地区考古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完整人骨架的墓葬,侧身屈肢葬,头向东侧。台地还有房址、石砌柱础等遗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保存状况好的陶器,以粗泥陶为主,还有夹炭陶和夹(细)砂陶。陶器以素面为主,部分陶罐口沿外壁见有斜线、波浪纹等刻划纹饰。器型包括大口盆、平地盘、卵腹罐、双耳壶、圈足盘等,陶衣鲜亮,以红衣为主,也有乳白衣,展现出陶器装饰的较高手艺。桥头遗址彩陶具备了跨湖桥文化彩陶的基本因子,是考古已发现的上山文化彩陶世界最早的彩陶,太阳纹图案也一脉相承,充分说明上山文化是跨湖桥文化的重要源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桥头遗址作为一处保存较好、遗存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环壕、中心台地、“器物坑”、墓葬、房址等遗迹,大量制作精美、器形丰富的彩陶器,以及壶类陶器中监测出原始米酒遗存,表明桥头遗址是以金衢盆地为中心的上山文化遗址群中等级较高的聚落遗址,是稻作文化的重要发展阶段。桥头遗址对于认识钱塘江上游地区乃至整个东南地区9000年前的聚落形态、社会结构、人群的迁徙与交流,以及精神信仰等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桥头遗址是东亚新石器时代早期聚落形态初步复杂化的实证,是上山文化考古的重要成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保护继承弘扬桥头遗址丰富多彩的文化,义乌市人民政府在上级政府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先后完成了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保护性措施的建立、“四有”等基础工作,设立了桥头考古遗址公园。公园设置有游客服务中心、阅读吧、文化展厅、模拟考古坑、陶艺修复室、陶泥工坊、研学教室等功能区,为公众提供了一个集研学、教育、科研和旅游于一体的文化体验空间,帮助公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桥头遗址及上山文化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考古价值,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万年文化史的认知和文化自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0年4月,桥头遗址入围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项目。2021年,桥头遗址入选浙江省第三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2022年,桥头遗址入选新时代浙江考古十大发现。2023年6月29日,桥头遗址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