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烽火中淬炼——三师分会孟惠惠副会长追忆父亲新四军老战士孟波抗战岁月

紫百合

<p class="ql-block"><b>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三师分会“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革命前辈的抗战故事演讲会”系列稿件三</b></p> 孟惠惠之父孟波 <p class="ql-block"><b>  孟波(1916--2015)1934年参加革命,1938年受南昌新四军办事处指派执行特别任务,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鲁艺华中学院教务科长兼实验剧团团长、新四军抗敌剧团团长、三师鲁艺工作团团长。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党组书记兼秘书长,在天津、广州市曾任文化局长,在上海音乐学院曾任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曾任上海市文化局长、电影局长、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科教文卫委员会副主任。</b></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新四军老战士孟波之女</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三师分会副会长孟惠惠演讲</b></div> <b>  1931年“9.18”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父亲和聂耳、冼星海、吕骥等进步音乐家汇聚上海,他们创作抗战歌曲,吹响战斗号角,唤醒广大民众。父亲说,当时共同的信念:要把抗日救亡歌曲传送到街头、工厂、学校、商店、军队等每一个角落,使它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他积极投身党领导的左翼音乐运动和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夜晚,经常到工人夜校教唱抗战歌曲、组织抗战宣传。常去位于建国西路的冼星海家,与洗星海、吕骥、任光、麦新、周巍峙等商讨组织开展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期间,向冼星海、吕骥学习音乐作曲、指挥技巧。</b> <b>  抗日救亡歌咏活动蓬勃开展,急需有为抗日救亡歌咏的抗战歌曲集,作为“歌联”负责人的父亲和麦新,承担了这个任务。尽管国民党百般阻挠,他们通过救亡学会,秘密联系印刷厂编辑出版了《大众歌声》。其中汇集抗战歌曲,封底附国难地图,封面是高大工人正气凛然举着用拉丁字母写着“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飘扬的大旗。《大众歌声》,用歌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唤醒团结广大民众,激励亿万中国军民投身于波澜壮阔的伟大抗日洪流。</b> <b>  1936年,东北已沦丧数载,华北也将不保,蒋介石发表“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妄图扑灭民众抗战的怒火。父亲和麦新怀着满腔悲愤,创作了针锋相对的歌曲《牺牲已到最后关头》。“同胞们向前走,别退后,拿我们的血和肉,去拼掉敌人的头,牺牲已到最后关头!”此歌曲很快传遍大江南北,起到了激励人民奋起抗战的作用。后成为电影《血战台儿庄》《西安事变》插曲。</b><div> <b>组织告知父亲已被国民党通缉,故将原名孟绶曾改名为孟波。</b></div> <p class="ql-block"><b>  1937年10月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国民救亡歌咏协会国内宣传团”成立。宣传团何士德为团长,父亲任组织部长。带领宣传团徒步赴浙江、江西宣传抗日。</b></p><p class="ql-block"><b>  1938年1月,新四军军部转移驻南昌。“国民救亡歌咏协会宣传团”到达南昌,新四军南昌办事处指派父亲打入坚持抗战的国民党桂系第五路军176师宣传抗战。在那里父亲创作了《五路军军歌》,歌词中唱着“挺进 挺进,把鬼子赶出国境!”</b></p> <b>1939年4月,延安陕北公学礼堂首次演出了《黄河大合唱》,曲作者洗星海,是父亲在上海组织抗日救亡运动时的战友和老师。9月,父亲所在的党领导的青年剧团中一位战友从延安带来了《黄河大合唱》曲谱,父亲看到,眼睛一亮,惊喜万分,如获至宝,他作出决定,学习排练,准备演出。新四军青年剧团在父亲的策划和指挥下,在大别山下的立煌县(现金寨县)千</b>人<b>礼堂(大草棚),以20人的规模首次演出《黄河大合唱》。观众反响热烈,现场“站无虚席”,尤其在《保卫黄河》章节时,观众情绪和演员的激情达到高潮,演出结束时,掌声如潮‌。合唱演员和担任指挥的父亲身上军装都被汗水湿透了。这是《黄河大合唱在华东地区首演,《黄河大合唱》迅速成为大别山区的文化符号,到各地巡演,发挥了凝聚民心、鼓舞斗志的作用‌。上千名青年在抗日战歌的鼓舞下报名参加了新四军。</b> <p class="ql-block"><b>  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欢迎会后,新四军政治部巡视团与青年剧团人员合影。</b></p> <b>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随同新四军政治部巡逻团深入大别山地区采访。举办的欢迎会上,青年剧团演出了许晴词父亲谱曲的《欢迎史沫特莱之歌》《黄河大合唱》,受到史沫特莱的赞赏。</b> <b>  1940年,父亲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抗敌剧团团长。他既要带领全团跟随部队战斗,还要组织演出,兼任合唱指挥、乐队演奏,进行创作。父亲与许晴创作了《中华民族好儿女》,这首歌曲很快在大江南北广为流传。后成为电影《东进序曲》插曲。创作的歌曲还有《反扫荡》《文化战士之歌》《我们的岗位在前哨》《流浪者之歌》《反投降小调》等。<br>  </b> <p class="ql-block"><b> 1941年初,苏北盐城成立了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刘少奇兼任院长,父亲担任教务科长兼鲁艺实验剧团团长。</b></p><p class="ql-block"><b> 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新四军鲁艺华中分院,不仅以文艺为刃投身血火战场,成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艺术堡垒,更用鲜血与信仰铸就了不朽的铁军精神。</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建湖烈士纪念馆前耸立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鲁艺华中分院烈士纪念碑”</b></p> <p class="ql-block"><b>  1941年7月,近二万日寇对江苏盐阜地区发动疯狂扫荡,按军部决定鲁艺华中分院撤离。父亲、丘东平、许晴率领的二队二百余名师生,撤退途中在北秦庄遭遇日军一个小队,伪军一个中队的包围,他们以少量枪支弹药与日伪军英勇斗争。丘东平、许晴等三十余人壮烈牺牲。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父亲边组织战斗班与敌人对峙,边组织师生机智地隐蔽到高过人身的水稻田中,保存了有生力量,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经改编后父亲担任三师鲁艺工作团团长,鲁工团既随部队作战,战争间隙继续进行专业学习和创作、排练,深入军民中开展抗战宣传。三师鲁工团所演出的诸多剧目中,尤以陈毅代军长口述,仇泊与沙地编写的活报剧《新四军四周年》,在停翅港军部演出后反响最为强烈。</b></p> <p class="ql-block"><b>  1942年年底,为了保存党的文化力量,按照刘少奇指示,父亲率数十名新四军文化人和恽代英烈士遗属,冒着连天的烽火,冲破日伪重重封锁线,从江苏出发,徒步艰难跋涉,以柳叶团子充饥,把棉袍既当衣服又当被盖,在铁道游击队的帮助下,穿越封锁线。遇到日伪军围剿,在集中平原的平房顶穿梭与敌人周旋。途经数省,于1943年9月终于到达革命圣地延安。</b></p> <p class="ql-block"><b>  父亲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组织接待美国马歇尔将军歌咏晚会、延安春节晚会等重大演出活动。创作了《苦瓜瓜》《参加人民军队》《担架队》《红军来了》、歌舞剧《难民花鼓》等作品。</b></p> <p class="ql-block"><b>  父亲把音符当武器,把家国大义融进旋律里,让抗战歌曲不止是历史符号,更成为有血有肉的民族记忆,迎接了抗战的胜利。</b></p> <p class="ql-block"><b>  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在父亲仙逝10周年之时,追忆父亲在抗战烽火中淬炼的岁月,那些尘封的记忆已化作精神火炬,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终将在时代的进程中永续传承。</b></p><p class="ql-block"><b> 作为新四军老战士后代,我们更要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那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的抗战精神激励着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砥砺前行!</b></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 孟惠惠</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审核 潘守鉴 杨继龙</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编辑制图 孟惠惠</b></div> <b>“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革命前辈的抗战故事演讲会”系列稿件未完待续,敬请关注。</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