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殷殷恩师情</p><p class="ql-block"> 前几天教师节,身为教师的我,也不禁回想起自己求学路上的许多恩师,唐昭诩老师便是其中一位。1990年至1992年,我在金寨一中念书时,她教了我三年语文。说实话,无论是智力还是语文成绩,我都只能算上平庸,但这并不妨碍我喜欢上语文课。</p><p class="ql-block"> 首先,唐老师的名字——“唐昭诩”中的“诩”字,让我一直很好奇。记得我们到高中才正式学到这个字。“诩”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说大话,二是在名字中寓意美好的未来。在近八十年前,一个女孩居然用这样生僻的字取名,我猜唐老师一定出身于书香门第,或一个对她寄予厚望的家庭。不过近年来,我发现唐老师有时也把诩写作“栩”,不知是不是担心别人不认识“诩”字或误解其义,当然“诩”与“栩”也有通假之说。</p><p class="ql-block"> 唐老师的课堂是高效而凝练的,从无半句废话。她读书抑扬顿挫,板书大气清晰,讲授有条不紊,还会适时补充文史哲知识。尤其每讲完一篇课文,只要认真听,总会有豁然开朗之感。她从不讲与课堂无关的话,仿佛珍惜讲台上的每一分钟。不像如今的我,见到学生走神或做小动作,总会停下来情绪激动地讲一番大道理,效果却往往不佳。也许,唐老师那种严谨的教学本身,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p><p class="ql-block"> 现在回想,那时的金寨一中和很多学校一样,并没有专门的教师办公室,老师的住宿条件也很简陋,现在的母校新校区高大尚,但我现在总是回忆那群山环抱的老样子,估计唐老师也是如此。每次下课,她总是把作业带回家批改。她家住在当年一中最长的那排瓦房的西头,紧邻教学楼前的大旱厕。夏天蚊虫滋生,也不知冲鼻的气味是否能窜到家里?但也看不出她的抱怨,她依旧认真及时地批改每一份作业,标点、错别字一一订正。尤其是作文,常常被红笔批注得密密麻麻:语序怎么调,段落怎么改,哪里可以精简,哪里写得精彩……她总会在佳句下面画上小圆圈,每篇还附上长长的评语。更难得的是,她让每种文体都有法可循,让不会写作文的孩子也有了方向。</p><p class="ql-block"> 唐老师是慈爱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怎么凶”,但她自带威严。她上课很少发脾气,即便遇到个别捣乱的学生,最多也只是把书轻轻一放,环视教室一周,然后继续讲课。那时她已年近五十,留着一头干练的短发。在少年的目光中,她慈祥而宽容,我能感觉到她是真心爱学生,而不是真生气,而且她对每一位同学的关爱都是一样的。我一直觉得,她的课堂的良好秩序,完全源于她知识渊博且有爱的教学态度。</p><p class="ql-block"> 此外,我总感觉唐老师不仅敬畏汉字,热爱中华文化,更对教师职业始终怀有敬畏之心。无论上课还是下课,她从不夹着书走,总是仔细收拾好讲台,然后把教本用双手捧在胸前,方离开教室。</p><p class="ql-block"> 这里我还要讲个小插曲,记得在过去,上级到下面单位来公干,单位安排饭店招待真是常事。19 95年我在双河职高工作时,有一次老校长余述清很感慨地提到,一位县局干部来校公干后,坚持不去饭店,非要留在学校学生食堂吃一碗素面条。这位干部正是我们唐老师的爱人。不难想象,在这样一个正能量满满的家庭中,能培养出一个清华学子是多么自然。后来听说唐老师的爱人因病去世好多年了,我也坚信她化悲痛为怀念,快乐健康的生活着!</p><p class="ql-block"> 其实自高中毕业后,我也很少有机会与唐老师见面或交流。后来我调到二中,偶尔去一中监考时也曾匆匆遇见她。虽然只是短暂的照面,却总有一种一见如母般的温暖。二十年前,我在合肥进修期间,班长张伟得知唐老师退休后偶尔住在合肥,他还特意约了几位同学请她小聚。那次听她自我介绍,才知道她是肥西人,她的爱人龚老师还来自长丰,说来也巧,我后来居然到长丰也工作十几年啦,当然我也一直用自己拙笨的文笔为长丰鼓与呼!</p><p class="ql-block"> 那次聚会我还得知唐老师1968年从安徽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就来到金寨,最初被分配到燕子河高中。很难想象,一个外地姑娘一毕业就被派往远离县城的深山。后来我曾读到她的一篇回忆竹子的文章,写她当时年轻时去金寨教育局报到时,看见老县委前的翠竹青青,于是她心中充满对山区教育的满怀希望。后来也听很多人说,正是唐老师那一批教师的坚守,让当时的燕子河高中教学质量非常的出色。</p><p class="ql-block"> 另外我还得知,安徽大学刚退休的何云轩老师,就是唐老师在燕子河高中时的学生。前几年何老师写了一篇《走过万水与千山,此生最爱是梅山》,曾在金寨广为流传。我曾与何老师交流时,我也能感受到唐老师对他的影响,及何老师对她的敬佩。</p><p class="ql-block"> 有时候也不得不感叹大数据的神奇。就在前几个月,我居然刷到了唐老师的短视频。虽然如今的恩师已到了做奶奶的年纪,但心态依然平和优雅,甚至还熟练使用各种“潮味”十足的特效软件!她的视频构图优美、配诗清新,有九寨沟的风光,有泰晤士河边的身影,还有与孩子们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在其中的一个视频中,她还讲述,五十八年前她与老同学在杭州灵隐寺弥勒佛前偶遇,五十八年后,这两位慈祥的“奶奶”再次相约于弥勒佛前。</p><p class="ql-block"> 我相信,唐老师是信缘的人。其实,我与恩师的相遇,何尝不是一种上天的缘份!</p><p class="ql-block"> 最后,衷心祝愿唐老师及我所有的恩师身体健康、生活幸福!我也请唐老师谅解,本拙文中的照片还“盗”自您的短视频空间。</p><p class="ql-block">——2025年教师节 赵林 敬写</p><p class="ql-block">(下为唐老师(右)和她的老同学再次相约游杭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