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p><p class="ql-block">大家早上好!</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无比自豪地站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下,感受着新中国的和平发展与繁荣昌盛。此刻,距离9月3日天安门广场胜利日大阅兵刚刚过去十二天,而再过三天,便是“九一八”事变九十四周年纪念日。</p><p class="ql-block"> 一个昭示荣光,一个提醒苦难;一个让世界听见中国的铿锵步伐,一个让我们听见民族的深沉心跳。作为初三学子,站在初中生涯的制高点,我想与大家一起叩问:我们为何要铭记历史?又该如何传承历史?</p><p class="ql-block"> 一、铭记,是因为历史里有我们共同的根。</p><p class="ql-block"> 1931年9月18日夜,沈阳北郊柳条湖一声巨响,炸开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黑暗的一页。短短数月,东北沦陷,三千多万同胞在日军的铁蹄下痛苦呻吟。山河破碎,国土沦丧,而国民政府却奉行“不抵抗”政策,让侵略者如入无人之境。</p><p class="ql-block"> 从此,每年的9月18日,凄厉的防空警报都会划破长空,提醒着每一个中国人:落后就要挨打,软弱必受欺辱!这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母亲为失去孩子、丈夫为失去妻子的血泪写照,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痛。</p><p class="ql-block"> 二、致敬,是因为胜利由无数脊梁托举。</p><p class="ql-block"> 94年后,2025年9月3日,曾经的警报声,却换成了礼炮轰鸣。抗战胜利80周年大阅兵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p><p class="ql-block"> 当抗战老兵乘车方队率先驶过金水桥,我看到镜头里一位百岁老人颤抖着敬礼,他的目光穿过长安街,也穿透历史——那里有卢沟晓月的枪声,有平型关的号角,有台儿庄的血战,也有百团大战的雷霆。</p><p class="ql-block">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赢得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胜利,让中华民族在亡国灭种的边缘挺起脊梁。胜利,也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的骨头很硬,中国的土地不容觊觎!</p><p class="ql-block"> 三、思考,是因为和平仍需实力守护。</p><p class="ql-block"> 或许有同学会说:“战争太远,我们只需读好书。”然而,叙利亚、乌克兰的硝烟提醒我们,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与强权只是换了一副面孔。</p><p class="ql-block"> 阅兵式上,无人作战方队、高超声速导弹、战略核潜艇首次亮相。它告诉世界:中国珍爱和平,但也有能力捍卫和平。它更告诉我们:科技、工业、教育,才是新时代的长城!落后不一定挨打,那只是别人不想打;强大却选择和平,才是真正的底气。这份底气,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去续写。</p><p class="ql-block"> 四、行动,是因为强国复兴的接力棒已经传到我们手中。</p><p class="ql-block"> 初三,是人生的第一个“战场”。我们的书桌上,也有一条“长城”——那是写满演算的草稿纸;我们的教室里,也有一支“军队”——那是日夜奋笔疾书的同学们。爱国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把每一次作业当成“工事”,把每一次考试当成“冲锋”,把每一次坚持当成“守土”。</p><p class="ql-block"> 当你想懈怠时,请想想“九一八”黑夜里那些无辜的百姓;当你想放弃时,请想想长征路上啃皮带的红军;当你因一次失利而沮丧时,请想想百废待兴中依然挺直腰杆建设新中国的前辈们。把个人梦想与民族复兴结合在一起,那才是真正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p><p class="ql-block"> 80年前,先辈们用血肉之躯守护了山河;80年后,我们用知识、科技和创新去铸造新的长城。我们坚决不做躺平的少年,而要做奋发有为的青年!</p><p class="ql-block"> 老师们、同学们,历史从未远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走进我们的课本、我们的考卷、我们的灵魂。让我们把9月3日的豪情化作奋进的力量,把9月18日的哀思化作自强的警钟。让历史的回声,成为青春的号角;用吾辈之奋斗,成就民族之未来!</p><p class="ql-block">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