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交响,四十不惑

邱克

<h5>2025年9月14日下午,应上海交响乐爱好者协会会长曹文炳的邀请,我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演艺厅参加了上海交响乐爱好者协会成立40周年的庆祝会。台上台下,熟悉的旋律与熟悉的面孔交织成一幅时光画卷,让人不由得感慨:四十载春秋,交响乐的种子在魔都悄然生根发芽,如今已成参天大树,枝叶扶疏,遮蔽出一片精神家园。</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会长曹文炳致辞</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平团长致辞</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陈燮阳大师致辞</h3> <h5>庆祝会伊始,著名指挥家陈燮阳先生作为名誉会长登台致辞。他虽然已是86岁高龄,但仍然思路敏捷,中气十足。回想1985年9月22日,88位爱乐者在湖南路105号上海交响乐团排练大厅的成立大会上,选举陈先生为首任会长。那是改革开放初潮,文革的余波尚未完全消散,交响乐团七零八落,上座率不足三成,乐团为生计四处奔波,甚至排些通俗曲目以迎合市场。陈先生从美国访学归来,接棒黄贻钧先生,带来国外乐团的先进经验:成立基金会、组建爱好者协会、严格演奏员考核。这些举措,如同一场及时雨,浇灌了上海交响乐的荒原。</h5> <h5>四十年来,上海交响乐爱好者协会经历了曲折:会员因健康、工作变动而离去,却仍葆一颗爱乐之心;新生力量不断涌入,讲座、音乐会、知识竞赛层出不穷。协会创办的内刊《爱乐者》,从1985年的《交响乐爱好者》起步,辗转几度更名,至2025年已出版266期,如一位忠实的记录者,汇集了会员的感悟与评论,贺绿汀、李德伦、周小燕、朱践耳等名家曾为它题词撰稿。陈先生感慨,协会是全国唯一由爱乐者自发组成的社团,得益于上海交响乐团文化发展基金会的资助,以及前辈音乐家的关怀。这份“星星之火”,燎原成势,不仅降低了交响乐的门槛,还培养出一批业余评论家,让更多人从贝多芬的热潮中苏醒,感受到音乐的洗礼。</h5> <h5>这让我想起协会的另一位灵魂人物——郑安平先生。那是1980年,文革结束不久,“两个凡是”刚破,郑先生作为一位技校教师,却以一颗赤诚之心,投书《文汇报》,在9月20日头版刊登了他的来信《是追求票房价值还是重视艺术质量》直指乐团困境,恳切呼吁振兴文艺。</h5><h5><br></h5><h5><br></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7px;">黄贻钧先生迅速回应,在26日发表文章《交响乐不乏知音 领导要积极扶植》,直接促成市委宣传部拨款5万美元购置乐器。</span></h5><br><br> <h5><span style="font-size: 17px;">虞白先生(真名陈明道)的报道《交响音乐的知音》更生动描绘:郑先生自编“听众须知”,带学生听普及音乐会,甚至为班级办音乐欣赏课。他视美育为“社会主义高度文明的标志”,从自身做起,把孩子和妹妹培养成爱乐者。正是这样一位普通听众的热忱,点燃了协会的火种。</span></h5><br><br> 陈燮阳先生归国后,与郑安平等人共筹1985年成立大会,首场讲座便是上音著名作曲家林华老师(当时还是讲师)解读贝多芬。即使非整数周年,协会仍掀起“贝多芬热潮”,高校分会如雨后春笋,市民热情爆棚。 <h5>表彰环节,优秀会员张晓等乐友上台领奖,他们是协会的脊梁:甘当志愿者,义务服务,组织“爱乐杯”竞赛,管弦乐队进社区公益演出。他们的故事,让我看到协会如何从民间自发,成长为上海文化靓丽风景。</h5> <h5>庆典后半场,王之炅时代重奏团的演出,更是高潮迭起。弦乐与羽管键琴的对话,如时光隧道般穿越勃拉姆斯和维瓦尔第的作品,厅内掌声如潮,每一个音符都似在诉说四十年的坚守与新生。</h5> <h5>孔子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四十而不惑。”协会四十不惑,正值壮年。它见证了上海从百废待兴到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蝶变: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拔地而起,国外名团云集,数字浪潮让音乐触手可及。郑安平先生等先驱的赤子之心,陈燮阳、黄贻钧的远见卓识,上交各位领导的携手共进,皆如交响乐的和弦,奏出和谐乐章。上海交响乐爱好者协会不只是一群爱乐者的聚会,更是上海精神的缩影——在低谷中求索,在变革中绽放。音乐何以动人?不止于旋律的华美,更在于那份不灭的初心。愿协会继往开来,吸引更多年轻人,乘数字之风,扬帆远航。在这“爱乐”的康庄大道上,我们皆是知音,永享音乐的愉悦与感动。</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