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窑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表明,长沙窑窑区主要分布于望城区湘江东岸石渚湖至铜官镇南北5公里区域内,生产规模宏大,功能布局明晰。长沙窑制瓷原料就地取材,采用卧式龙窑烧制。瓷器造型丰富,品类齐全,装饰以彩绘、书法、贴花、贴塑为主要特点。长沙窑是中国目前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唐代窑址,已辟为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左,白釉葵口瓷碗右;白釉“几”形瓷枕;唐(公元618—907年),望城区堂乡出土。 褐釉弦纹直口瓷壶,唐(公元618—公元907年),塑城区书堂乡古城村出土。小直口,丰肩,多棱柱长流,弓形柄高出口沿,腹部修长下收。肩上饰两道弦纹,腹底部饰四道凸弦纹。造型端庄,釉色莹润。 左,青釉褐彩瓷灯盏;中,青釉瓷碗;望城区铜官镇都司坡出土。右,青釉露胎瓷盘,望城区长沙窑窑址出土。唐(公元618—公元907年)。 青釉双唇四系方形瓷罐,唐(公元618—公元907年),望城区长沙窑窑址出土。 左,绿釉四系背水瓷壶,唐(公元618—公元907年),建城区长沙窑窑址出土。直口卷沿、溜肩、扁圆深腹、平底假圈足。此类背水壶仿自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囊,腹部断面呈圆角长方形,两侧上下各饰一系形钮以引绳悬挂。通体施绿釉,釉质莹润。<br> 中,绿釉瓷壶,唐(公元618—公元907年),望城区铜官镇出土。<br> 右,绿釉横柄带盖瓷壶,唐(公元618—公元907年),望城区长沙窑窑址出土。短直口、广肩、深腹下收,平底内凹,口上有盖,盖为子母口,盖顶上有攒尖提手,盖沿附环形小系,多棱形长流后立一环形系,可与盖系相连。肩部一侧附多棱横柄,通体施绿釉,釉色碧绿雅致。<br> 左,黑釉瓜棱形瓷壶,唐(公元618—公元907年),望城区长沙窑窑址出土。右,青釉红褐彩瓜棱形瓷壶,唐(公元618—公元907年),望城区长沙窑窑址出土。 左,青釉红褐彩花鸟纹瓷壶,唐(公元618—公元907年),望城区铜官镇出土。右,青釉褐绿彩荷花纹瓷壶,唐(公元618—公元907年),望城区长沙窑窑址出土。 唐代早期,南方的青瓷和北方的白瓷各占半壁江山。长沙窑成功烧造出青釉、酱釉、白釉、绿釉、黑釉、红釉以及窑变釉等种类丰富的色釉瓷器,并在单色釉的基础上创新出复合釉、双色釉和多彩釉的装饰技法,形成了瓷器生产青、白、彩瓷三足鼎立的局面,对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左,蓝绿釉背水瓷壶,唐(公元618—公元907年),望城区书堂乡出土。右,红釉瓷壶,唐(公元618—公元907年),望城区长沙窑窑址出土。喇叭口、长颈、溜肩、多棱形短流、深腹曲柄,平底假圈足。器表施铜红釉,釉色呈玫瑰紫红,微泛绿色星点。铜红釉的烧制为长沙窑首创,其产品稀少,弥足珍贵。 左,青釉褐绿彩鸡翅纹瓷水滴;右,青釉褐绿彩条纹瓷壶;唐(公元618—公元907年),望城区长沙窑窑址出土。 左,青釉点彩瓷扁壶,望城区铜官镇蓝岸嘴出土;青釉褐绿彩圈点花卉纹双系瓷罐,望城区书堂乡出土;唐(公元618—公元907年)。 左,白釉绿彩瓷壶,望城区铜官镇出土;右,青釉褐彩瓷壶,望城区铜官镇蓝岸嘴出土;唐(公元618—公元907年)。 青釉褐斑双系盘口瓷壶,唐(公元618—公元907年),望城区长沙窑窑址出土。 青釉褐斑双耳瓷钵,唐(公元618—公元907年),望城区书堂乡瓦渣坪出土。敛口,深圆腹,矮圈足。口沿下两侧饰对称模印穿孔耳,耳上方呈长方形,下方作不规则五边形,其上饰羽状复叶联珠纹。耳部罩大块褐斑。通体施釉不及底。 长沙窑集南北瓷艺装饰技法之大成,以釉下多彩工艺为基础,吸收多元的文化成分,尤其注重借鉴中国书画的笔墨传统,以形写意,讲究韵律,形成了独特的装饰风格,开创了中国彩瓷文化的先河。 青釉褐斑双系瓷壶,唐(公元618—公元907年),长沙窑窑址出土。 左,青釉褐斑贴花“何”字瓷壶望城区书堂乡出土;中,青釉褐斑贴花双系瓷罐,右,青釉褐斑贴椰枣纹瓷壶,望城区长沙窑窑址出土;唐(公元618—公元907年)。 左,青釉贴双鱼纹瓷壶,望城区书堂乡廖家坡出土;右,青釉贴童子坐莲纹瓷壶,望城区铜官镇出土;唐(公元618—公元907年)。 左,莲花纹柱形陶印模,望城区铜官镇堆子山出土,唐(公元618—公元907年)。<br> 右,“元和三年”陶耳范,唐(公元618—公元907年),望城区铜官镇都司坡出土。长方体,四角收制。两面各有一罐耳的范制,耳范上部为长方形状,下方呈不规则五边形。耳范四侧逆时针阴刻有“元和三年”“正月卅”“日造此印子”“田工口宰记”四行文字,说明陶范是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正月三十日由田姓工匠制造。<br> 左,人物纹陶印模,望城区铜官镇灵官嘴出土;右,狮纹陶范,望城区铜官镇蓝岸嘴出土;唐(公元618—公元907年)。 左,海棠杯陶印模,唐(公元618—公元907年),望城区长沙窑窑址出土。<br> 右,青釉莲花纹高足海棠形瓷杯,唐(公元618—公元907年),望城区铜官镇都司坡出土。口呈四出海棠花形,俯视似花瓣绽放。腹壁弧曲内收,高圈足外撇,底部内凹。杯心压印一朵莲花,花瓣均匀饱满。杯内满施青釉,外部口沿施绿釉,釉色滋润晶亮。海棠杯器型来源于金银器,由波斯等地传入中土,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为唐代流行的器型之一。<br> 青釉褐彩瓷壶,唐(公元618—公元907年)。 青釉褐彩瓷壶,唐(公元618—公元907年)。 青釉“寒食元无火”瓷壶,唐(公元618—公元907年),望城区书堂乡古城村出土。 晚唐时期北方持续战乱,陆上丝绸之路逐渐凋敝,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日益凸显。长沙窑主动吸收和植入域外民族文化元素,创造性地生产适销亚非地区的产品。其产品凭借发达的水路交通,从湘江之滨出发,过洞庭,下长江,远销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北非地区。 青釉褐彩绿彩卷草纹瓷碗,唐(公元618—公元907年)。 青釉褐彩绿彩荷花纹瓷碗,唐(公元618—公元907年)。 青釉褐彩绿彩卷草纹瓷碗,唐(公元618—公元907年)。 青釉褐彩绿彩卷叶纹瓷碗,唐(公元618—公元907年)。 唐代中期以后,随着造船业的兴盛及新的海上航线的开辟,中国瓷器大量销往海外。长沙窑抓准这一机遇,大胆创新,充分利用湘江通江达海的水路优势,将产品销往海上丝绸之路沿岸的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与越窑、邢窑比肩的唐代重要的出口瓷窑,为推动唐代的海外贸易发展和中西文化的交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潭州作为长沙窑瓷器产品交易集散地,成为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