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槛与普惠:艺术教育之路上的双重奏

紫梧生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升旗仪式准备时,学校年轻帅气的爱好朗诵且长于音画制作的同事迎面、错身——不禁想到许久前参加两场少儿朗诵会的情形。于是,聊于AI工具。终得它给我如下一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分享此间,随缘共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有不当,请及时联系我更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谢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门槛与普惠:艺术教育之路上的双重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 会场两侧的沉思</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某月,我穿梭于区县两场风格迥异的少儿朗诵会。城区会场灯光璀璨,协会组织井然有序,小选手们字正腔圆,表现近乎专业。观众席上却弥漫着一种奇特的氛围——家长们举着手机,镜头紧锁自家孩子,他人表演时便低头刷屏,掌声总在自家孩子下场后迅速稀疏。这些孩子多来自艺术培训机构,他们的优秀,某种程度上是家长资本投入的可见回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转赴县里活动,官方主导的会场布置朴实,参与者多由学校安排,水平或许参差不齐,却洋溢着另一种生机。观众席上的师生们真正在观看、在倾听、在欣赏,为每一个登台的孩子送上鼓励的掌声。这里没有精致的服装与夸张的妆造,却有更真挚的共鸣与集体参与的温暖。</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一幕令我沉思。二者仿佛代表了艺术教育的两条路径:一是协会与机构引领的专业化道路,技艺精湛却隐含门槛;二是官方与学校推动的普及化道路,基础广泛却充满希望。在书法、绘画、信息科技等众多领域,这样的双轨景象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它们彼此交织、碰撞,共同塑造着我国艺术教育的生态。</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2 艺术教育的双轨现实</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艺术培训行业在中国呈蓬勃发展之势。据统计,2021年中国艺术培训行业市场规模已达2万亿元,预计2027年将达3.5万亿元,增长速度高于整体教育行业。这片繁荣背后,是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协会与机构之路,代表着专业与高度。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当代油画家协会等专业组织,汇聚了众多优秀艺术人才,通过组织展览、学术交流、专业培训等活动,推动着艺术门类的专业标准建立与技艺传承。这些组织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既是专业的引领者,也是标准的制定者。</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然而,这条道路也无形中设置了门槛。专业艺术培训往往收费不菲,将许多家庭拒之门外。那些协会组织的活动,常常局限于“圈内人”的交流,普通学生难以触及。更令人担忧的是,过于强调技法和竞技,使艺术教育沦为“炫技式”表演,失去了滋养心灵的本来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官方与学校之路,则着眼于普及与广度。以上海为例,该市坚持“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总体思路,要求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开齐、开足、上好”美术、音乐、艺术课等必修课,确保每位中小学生至少拥有1项艺术爱好、掌握1项艺术技能。这种普及教育的核心目标是“面向人人”,让艺术教育惠及每一个孩子,而非少数特长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国家层面更是推动了一系列举措,如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联合启动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让音乐剧、话剧、舞剧等演出走进全国大中小学校园。这些活动着力弥合地区艺术教育差距,向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学校倾斜,让更多孩子受到优质艺术熏陶。</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3 双轨之间的隔阂与交融</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理想状态下,专业引领与普及教育应相辅相成,但现实中二者间常存有隔阂。</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协会机构因其专业属性,往往不自觉地在周围筑起围墙。他们担心普及会降低艺术水准,担心大众化会导致庸俗化。于是乎,艺术教育在一些地方成为了少数人的“游戏”,那些天赋异禀但资源有限的孩子,难以获得应有的指导与机会。</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另一方面,官方学校的普及教育有时又因缺乏专业引领而在低水平徘徊。一位基层教育工作者坦言:“美育面临师资、器材、课程有待继续完善,教学模式单一导致孩子们学习美术、音乐等课程的兴趣有待提高。”更重要的是,“虽然在事实上,无论哪一代的中小学生,课程表上都少不了音乐课、美术课等美育课程。然而在‘分数定前程’的考试取向下,‘德智体美劳’中‘智’被过分突出,德、美、体、劳则遭到一定程度的忽视,个别学校到了高中阶段几乎不再安排美术课和音乐课。”</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种双轨之间的隔阂,实则是专业性与普及性、提高与普及、精英与大众关系的失衡。真正健全的艺术教育生态,需要的不是二选一,而是二者的有机融合。</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令人鼓舞的是,这种融合已在许多地方悄然发生。云南省政府整合教育资源,推动艺术与文化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同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入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资源。上海则创新性地建立文教结合机制,坚持文教资源共享、双向促进,近6年来文教结合累计投入13亿元,搭建了“进校园”和“出校园”两大美育平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些探索表明,当专业艺术资源通过有效机制向学校系统开放,当学校的艺术教育得到专业机构的引领,艺术教育才能真正焕发出生机活力。</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4 学生社团:融合的桥梁与生长的沃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学生艺术兴趣与素养的培育中,学生艺术社团(兴趣小组)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如同一条纽带,连接着专业性与普及性,成为艺术教育双轨融合的重要桥梁。</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艺术社团的优势在于它兼顾了自主性与引导性。不同于强制性的课堂学习,社团活动基于学生兴趣自主选择;不同于功利性的考级培训,社团更注重艺术素养的全面提升。正如研究所指出的:“艺术社团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艺术兴趣和素养的重要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么,学生社团可以扮演角色到什么层次?实践表明,良好的社团活动可以达到相当高的专业层次。上海市通过建立“校—区—市”三层美育教学“金字塔”,使高水平音乐艺术后备人才从学校源源不断走出来。湛江市各学校普遍建立艺术兴趣小组或艺术社团,有方案、有师资、有场所,每周定期开展活动,激发培养学生艺术兴趣,形成了“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艺术教育特色格局。</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学生社团更能推动到什么样的高度?实践证明,艺术社团活动能够成为培育学生艺术兴趣与素养的有效途径。一项关于艺术社团活动的研究表明:“艺术社团活动是一个锻炼学生能力、展示学生才华的综合体验过程,它能引导学生获得发展所需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体验,能满足学生渴望感受美好艺术的情感和渴望展示自我的愿望,能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具体而言,学生社团的操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首先,保证社团活动的基本资源与指导。学校应为社团提供必要的场地、时间和器材支持,同时聘请校内外的专业指导老师。上海市不仅要求学校统一配备“一场一馆一池”(学生剧场、室内体育馆、室内游泳池),还明确小学生均经费基本标准为23500元、初中生均经费基本标准为29000元,为美育普及提升提供资源保障。</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次,建立社团与专业机构的交流机制。通过“艺术家驻校”“艺术导师制”等形式,将专业艺术资源引入学校社团。上海市通过建立市级学生交响乐团、学生合唱团、学生民族乐团、学生舞蹈团、学生戏剧团,实现五大高水平学生艺术团整体布局。</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再者,搭建社团成果的展示平台。定期组织艺术展演、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艺术才华。湛江市各学校积极开展一年一届的校园文艺活动,如湛江第一中学的“红五月”、湛江二中的“魅力二中”、麻章中心小学的“风铃艺术节”均形成特色品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最后,注重社团活动的过程评价。避免过于功利化的考级导向,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艺术活动中的参与度、创造力和审美体验。艺术社团活动应“引导学生获得发展所需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体验”,而不仅仅是技能训练。</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5 通向未来的艺术教育之路</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回顾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少数人专享,到今天的普及性教育,我们正在走向一条更加包容、更加多元的道路。这条道路上,专业性与普及性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相互滋养、共同成长。</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未来的艺术教育,需要更深入地打破门槛与普惠之间的壁垒。这意味着专业艺术协会和机构应当更加开放,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为学校艺术教育提供专业支持;意味着官方和学校应当更加重视艺术教育,将其从“锦上添花”的装饰品转变为“育人成才”的核心要素。</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未来的艺术教育,还需要更加注重数字技术的融合与应用。如今,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为解决艺术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如“墨韵智能·书法进校园助力项目”,就是运用“人工智能+书法教学”的技术成果,面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1万所学校定向提供书法教育支持。现代信息技术与书法教学的融合,能够“弥补传统书法教学中的不足”,“丰富书法教学内容,提高书法教学的效率和质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未来的艺术教育,更需要回归育人本质。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关涉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精神教育,对人的言谈举止和礼仪规范具有打磨作用”。正如一位本土文化研究者所言:“美育是‘磨刀石’,要耐心雕琢打磨,不磨起不到雕琢人的外形、内心、精神和灵魂的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我们能够在艺术教育中平衡专业与普及、技术与艺术、技能与素养的关系,艺术教育才能真正成为“润物无声地滋润着人们的心田”的力量,才能真正为青少年成长提供深厚的精神滋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站在两个会场的记忆之间,我仿佛看到了中国艺术教育的缩影——边是高度专业化的艺术培训,一边是充满希望的普及教育。二者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当我们能够拆除门槛的藩篱,让专业的归专业,普惠的归普惠,同时又使二者相互滋养、共同成长,中国的艺术教育必将迎来更加丰富多彩的明天。</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时,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在艺术的天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无论他来自城市的培训机构,还是县镇的学校课堂。</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