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苍山一飞鹰<div>图片:苍山一飞鹰</div><div>美篇号:1751699</div><div><br></div> <h5>摄于江西于都</h5> 后记 在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之际,我和妻自驾长征路,沿着中央红军的路线走完全程,历时50天,行程11625公里。按照中央红军的路线从江西瑞金到陕北吴起,只有8064公里,如果从江西怀玉山(红军抗日先遣队)算起,到陕西延安也只有8977公里。与中央红军行程相比,差距较大,这是因为我们自驾走的都是现代公路,很多地方建了隧道,同样的行程,距离已大大缩短,另外我们没有像红军那样绕来绕去,比如四渡赤水只渡了两次,有些“弓背路”没有走或只走了一部分。<div><br> 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1934年10月10日从江西瑞金云石山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结束长征,历时374天,行程二万五千里,是红军四支参加长征的队伍中行程路线最长的一支。</div><div><br></div><div> 根据《红军长征记》所附红一军团行军路线统计,期间转战11个省,经过的主要河流19条,主要山脉18座,其中大雪山5座,穿越了6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还有川西北的茫茫草地。红军的征途状态,一是徒步行军,二是打仗,少有休整之时。平均每天行军30多公里,扣除休整和打仗,实际行军距离要高得多。平均每天都有一个遭遇战,其中有15个整天在打大决战。<br></div><div><br></div> <h5>飞夺泸定桥</h5> 今天有很多人重走长征路,用金一南的话说,即使你一步不差地走完全程,除去品尝到跋涉艰苦,能品尝到天空国民党飞机丢炸弹、地面数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无接济、无给养、无援助那种九死一生的危险吗?<div><br> 不能,我们只能用极其有限的想象去感觉。感觉不到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重走长征路,才会对历史有更直观的体会,对事件有更深层的思考,对真相有更透彻的理解,很多东西体会了才能引发思考,思考了才能理解,理解了才能记住,记住了才能传承。</div><div><br> 重走长征路,不仅能让我们饱览祖国的山河之美,激发心底的自豪与热爱,还能让我们静下心来面对好奇和疑惑,那些历史的偶然与必然究竟有着怎样的关联?成与败间究竟藏着什么秘诀?命与运中又隐含了怎样的密码?人往往不缺追求,缺少的是达成目标的能力,如果能在山水间稍稍领悟,就能在前行中避免误入迷途。</div><div><br></div> <h5>红军长征路线图</h5> 今天,长征已广为世人所知,并且有了惊人一致的评价和结论。<div><br>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是人类历史和战争史上无与伦比的伟大壮举。<br> 长征,是一首用热血和勇气谱写的生命赞歌,是一座战胜艰难困苦体现人类精神意志的巍巍丰碑。<br> 长征,是一次理想与信念的伟大远征。</div><div><br> 斯诺说,长征毫无疑问是一场失败后的战略撤退,红军硬是将原本可能是意志消沉的败退走成一场士气高昂的胜利进军。华南苏维埃的6年历史,注定要成为长征这部英雄史诗的序曲。</div><div><br> 当人类社会迈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一家西方媒体邀请来自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们,从公元一千年至公元二千年间人类经历的沧桑巨变中,选出100个深刻影响人类千年文明进程的重要历史事件,要求它们共同的价值是:能够见证人类以往的生存面貌,启发并塑造人类未来的生存理想。中国有三个事件入选,火药的发明、成吉思汗帝国的建立和红军的长征。这件事直接激发了王树增,写出七十万言的长篇纪实名著《长征》。</div><div><br></div> <h5>王树增的《长征》</h5> 对于像我这样出生在新中国的人,可能很少会认真思考为什么一支衣衫褴褛的队伍能够走完如此艰难的漫漫征途?还能取得最终的胜利?<div><br> 国民党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剿共”的决心何其大。<br> 历史上有哪支“土匪”队伍在国家力量的追剿下能够幸存?有几支农民起义军,不是在轰轰烈烈中走向覆灭?</div><div> <br> 红军中,除了高级干部外,绝大部分是农民,很多人连字都不识。他们有信仰吗?最起码刚开始是没有的。跟着红二红六军团长征的外国人薄复礼,在《神灵之手》一书中对红军招募新兵有详细描述。<br><br><h5> <i>每天有很多人到这里报名参军,他们大部分是农村娃子。红军要先问他们姓名、年龄,有无疾病和是否抽大烟?然后问:“为什么参加红军?”回答几乎异口同声:“我们没吃没穿。”当红军允诺能有吃的,甚至还会有穿的时,这对那些想参加红军的人来说就已足够了。这时那些人马上会提出一个要求:如果他们欠别人的债,参加红军后是否可以就此罢了(他们几乎都存在这一问题)?答复是肯定的。这之后,红军将再提问:“愿参加反对地主的战斗或提供情报,并为天下穷人谋解放吗?”对此,那些人表示毫无疑义。</i></h5><br> 有几人能真正听懂最后一句话?没有。听不懂没关系,进入红军队伍很快就能变成一名坚定的红军战士。为什么呢?<br> 因为这里团结友善,相亲相爱,能够找到家的感觉。<br> 因为官兵平等,没有打骂欺压,能够获得做人的尊严。<br> 因为打仗时,党员永远冲在前,当官的永远冲在前。<br> 因为干的是好事情,受到老百姓的爱戴和欢迎。</div><div><br> 红军很苦,可许多战士并不觉得苦,甚至乐在其中。每个人都能说出自己不愿离开的理由,长征中他们最怕生病和受伤,因为这样就会掉队。当然也有逃兵,想离开的都会发给大洋让他走,革命本身就是大浪淘沙的过程。</div><div><br></div> <h5>红军长征过雪山</h5> 另外还有学习,人人都积极要求进步。斯诺在甘肃环县河连湾采访时遇到一位马夫,这位白胡子老者曾经是个卖猪肉的屠夫,64岁参加红军,斯诺问他红军好不好,他掏出笔写下自己的名字,虽然他的字写得像带着泥浆的鸡爪子在草席上留下的印迹,但他的自豪溢于言表:我活了六十多岁了,从没人教我写自己的名字,红军每天教我认4个字,你说好不好?<div><br>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以后,战士们每天的作息时间中都有2个小时的识字课,这是提高军事素质和工作能力最基础的课程,部队的文盲越来越少。这是条件比较好的时候,长征时天天都在行军打仗怎么办?也有办法,每个战士把要认的字贴在前一个人背上,这样就能边行军边认字。很多人长征开始还是文盲,长征结束已经能起草文件了。什么样的军队能做到这样?</div><div><br> 队伍里每一个人都是教员,毛泽东很忙,还每天督促警卫员学习,给他们批改作业,写上批语。有些批语警卫员顾昌华一直记在心里,比如革命的事情人人去做,重要的事情耐心去做,复杂的事情细心去做,不懂的事情虚心去做。工作繁重细致些,处理问题慎重些,了解情况全面些,受了刺激忍耐些,遇到问题冷静些,面对困难坚定些,待人接物热情些,工作方法灵活些等等。</div><div><br> 人一旦懂了道理,有了信念和信仰,就会变得坚定,追求崇高是人性埋在骨子里的东西。革命像一个大熔炉,锤炼了每个人。这样的人怎么会怕死?这样的军队怎么会没有战斗力呢?国民党不懂这个道理,只会屠杀,岂知越屠杀离人民越远,越屠杀红军越强,在红军队伍中少有动摇分子。蒋介石一直在寻找失败的原因,站在国民党的立场,杀不行,不杀也不行,走进了死胡同。就像下棋,一个人总出昏招,不是你下得不好,只是因为对手更高明。</div><div><br></div> <h5>红飘带(摄于陕西吴起)</h5> 我曾经上过企业管理课,从管理学上说,人的需求=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如果需求是100%的话,物质和精神此消彼长,就是说精神给予少,物质给予就要多,反过来物质给予少,精神给予就要多。有没有物质是零,精神是100%的情况呢?有,中国的革命先烈们,为了理想抛头颅洒热血,不求任何回报。<div><br>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8.6万人,如果加上途中的扩红,人数还不止这些,但一年后到达陕北吴起时只剩7200多人。金一南说:他们之中有很多人,没有活到胜利的那一天,没有赶上评功评奖、授勋授衔,没有来得及给自己树碑立传,没有机会返回家乡光宗耀祖。他们穿着褴褛的军装,带着满身战火硝烟,过早地消失在历史帷幕的后面。他们是顶天立地的英雄,是一批为理想与信仰献身的不折不扣的真人。</div><div><br> 如果还用管理学的思维来说,一家公司要成为百年企业,必须要有愿景,还要有目标,以及为实现愿景和目标所具备的价值观。中国共产党的愿景是实现共产主义,革命时期的目标是赶走侵略者,消灭反动派,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平等、民主、自由、强大的新中国,价值观简单说就是长征精神。</div><div><br></div> <h5>官亨村红军步道(摄于湖南汝城延寿乡)</h5> 从长征走向延安、走向新中国的,就是这样一支队伍,一支由年青而有坚定信仰的人组成的队伍。在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中将以上的254名将帅中,有222人参加过长征。以长征开始时计算他们的平均年龄,9位元帅为36.5岁,8位大将31.7岁,48位上将25.9岁,157位中将23.8岁,而普通士兵的平均年龄不足20岁。<div><br>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是两个对立的阵营,两种利益,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也是国共和谈不可能成功的根本原因。中国自古就有社稷为重君为轻的思想,民为本,本固邦宁。不是真正地扎根于人民,拯民于水火,为民谋利,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共产党走不到胜利的那一天。民可载舟,亦可覆舟,只有共产党做到了,当毛泽东写下“为人民服务”的时候,就知这几个字的份量。</div><div><br> 芦花会议会址陈列馆的楼梯处展示了建党一百周年大事件,最后总结百年历史经验为“十个坚持”,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人民至上。</div><div><br></div> <h5>摄于芦花会议会址陈列馆</h5> 中央红军走过的路,到达的地方,我们大部分都已走到,甚至看了更多的风景。有人把长征路列入一生必走的最美线路之一,我深为赞同。这一条环绕大半个中国的线路,从地理上跨越了三级地势,从平原到高原,从丘陵到雪山,从低谷盆地到高山草甸,从长江流域到珠江流域再到黄河流域,几乎涵盖了中国所有的地形地貌,无有与之匹敌者。<div><br> 面对壮美的祖国山河,红军看到的是与其极不相称的贫穷、压迫、战乱,沦丧、苦难和死亡,所以他们义无反顾地追寻理想,毫不犹疑地选择战斗,前赴后继,不惜牺牲生命,就是为了建立一个新世界,一个新中国,一个理想中的新家园。</div><div><br> 今天我们看到的是盛世里的繁花似锦,是发展、富裕、稳定和安宁。高速公路网纵横交错,国道、省道、县道、乡道无不宽敞平整,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让我们能顺利地开车走完全程。一路经过之地大多是相对贫穷落后的革命老区,几年前就已脱贫,现在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一片繁荣,人民安居乐业。不客气地说,有些脱贫的县城可能比世界上某些国家的首都还要繁华和漂亮,许多偏僻小镇的精美程度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他们已经实现小康,正在向更高层次发展。</div><div><br></div> <h5>延安城(摄于陕西延安宝塔山上)</h5> 安全,也是我行程中最强烈的感受之一。这种安全是指社会治安状况,我们常有夜深时赶路的情况,有时还在僻静的深山老林里,但从未遇到也未想过安全问题,千里之外感觉像在家门口一样。这种安全感是不出门者无法体会的一种美妙感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向来是国家繁荣稳定的表现。<div><br> 我常常有一种冲动,如果革命先辈们在天有灵,我想把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告诉他们,这就是现在的中国,就是他们孜孜追求的理想中的那个世界。我们珍惜,我们自豪,我们不会忘记昨天的苦难辉煌,也将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民族复兴永远是我们不忘初心的再出发。</div><div><br></div> <h5>摄于四川会理红军长征纪念馆</h5> 自驾长征路,每一步踏在坚实的土地上,仿佛都在丈量信仰的高度,都在丈量意志的厚度。回望那支艰难跋涉的队伍,那些被草鞋磨亮的崎岖道路,那些被信念点燃的寒冷夜晚, 心灵一次又一次被震撼。长征从未被遗忘,它坚定的脚步带起的长风,依旧鼓荡着每个后来者的衣襟与心魄。<div><br> 一路上,看见国家正在建设长征公园,各个地方的长征纪念地通过红军步道连在一起,形成完整的长征体验路线。一路上,看见许多长征遗址的守护人已经到了第三代,他们还会世世代代守护下去。是的,记住历史才能更好地继往开来,记住长征才能走好新的长征路。</div><div><br> 自驾长征路,走到了终点,可我迟迟未能从行程中走出来。这种想法和90年前的红军截然不同,红军将士们都想着快点结束长征,他们盼着会师,盼着胜利,盼着苏区,盼着回家,盼着好日子早一点到来,因为他们见到了太多的不公,太多的苦难,太多的鲜血,太多的死亡。我们不同,我们每一天都是好日子,这一路都是坦途,都是美丽的风景,都是宁静中的繁华,都是繁华里的欢笑。</div><div><br> 孰不知,谁的长征都没结束,长征一直在路上。</div><div><br></div> <h5>我们出发时携带的地图</h5> 本次行程较长,又花了一年时间断断续续完成文字记录和图片视频整理。当时母亲很想跟我们一起重走长征路,因为压缩性骨折未能同行,谨将此文献给母亲,如同亲历。<div><br> 最后感谢一路陪伴和关注我们的朋友,感谢一直阅读本文的所有美友,感谢散文小说研究苑的各位老师,始终给予品赞、鼓励和支持!感谢大家,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长征路上的胜利者!</div><div><br></div> <h5>部分参考书籍</h5> <h1><i><font color="#ff8a00">(全文完)</font></i></h1><div><i><font color="#ff8a00"><br></font></i></div> <h3 style="text-align: right">2025年9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