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红烛·红烛剪影(二)

繆新亚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大漠深处的红烛巧匠——范开林</b></p><p class="ql-block">实验员范开林心灵手巧出了名。主管全校物理、化学、生物实验课,还担负各类教学设施的使用与维修。</p><p class="ql-block">范开林也算是知青中的一位传奇人物:当年在连队,他为人低调谦卑、心思缜密,心灵手巧,学什么像什么,钻什么精什么。耳大招风,酷似电影《小铃铛》中的木偶小铃铛,“小铃铛”成了他的的外号。</p><p class="ql-block">小玲铛拉手风琴从入门到精通,只花了几年时间,他求师学艺、勤学苦练,很快就将手风琴拉得悠扬婉转,华美精致——由此他调入了团部演出队,后来他又学会了作曲,钢琴他也无师自通,还学会了钢琴的校音。经过他的琢磨,在他的指导下,号称“”农场第一木工的郑国良”,为演出队研制出纯手工的大提琴和小提琴,音质、音色不亚于上海提琴厂的“百灵牌”、“金钟牌”之类。范开林成了演出队宝贝疙瘩。</p><p class="ql-block">十三团一中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把他“挖到了学校。</p> <p class="ql-block">从此,他成为十三团中学的一位实验员,掌管全校物理、化学、生物实验课,还担负各类教学设施的使用与维修。一个好的实验员对学校全面‌提升理、化、生的教学质量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再加上范开林善思考,肯动脑,不断优化实验环节,通过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物、化、生成绩明显提高,高考中学生中的成绩,范开林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在学校,范开林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优秀实验员,他的技能和才华,在学校又有称“全能工程师”的美称,然而他的天赋和才能是全面的,火墙火炉是农场冬天每家每户的标配,范开林独创的火炉,好看——捷克式;好用——省柴;简洁——占地面积小:时尚、实用、美观,红极一时,风行学校,乃至整个场部机关。</p><p class="ql-block">他的手风琴演奏技艺堪称农场的一大绝技。那个时代《打虎上山》可以说是手风琴独奏难度的天花板,他的一曲《打虎上山》震撼并征服了农场所有的人。</p><p class="ql-block">他的手风琴演奏技艺成了学校的“必杀技”,不但学校举办歌咏比赛都由他来伴奏,师生外出参加比赛,屡屡获奖。</p> <p class="ql-block"> 后来,他的名声传到了乌鲁木齐,兵团三中指名要他。于是,他成为这所学校的老师, 主管学校的物理、化学实验室。</p><p class="ql-block">在业余时间,迷上了家电维修,当时日本电器维修,被视为顶级技术,本来只是本校教职员工家中的电器有了问题,找他诊断修理,他都能帮助解决问题,后来他鹊声四起,成了名噪一方的家电“圣手”,不管是松下,索尼,东芝,日立,三洋,夏普六大品牌,还是冰箱、空调、收音机、电视、吸尘器六大品种,机器出了问题,他都能手到病除——除非缺少零器件。</p><p class="ql-block">电脑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他又转向音响设备建立维护、电脑硬件修理、网站建设、局域网布线等技术。</p><p class="ql-block">退休回沪后,受聘于沪上一所大学,成为学校一位不可或缺的全能工程师,还兼上电脑课。从塔里木到大上海,他始终在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大漠里的“文化灯盏”——孙勇振</b></p><p class="ql-block"> 戈壁滩的风裹着沙砾,却吹不散那抹埋首书卷的身影。<span style="font-size:18px;">孙勇振当老师,真还有点传奇色彩。</span>当年,下连蹲点的团领导偶然撞见:身材不高、面容消瘦的孙勇振,刚结束繁重的体力劳动,便捧着本贴满透明胶的《古汉语常用词词典》,就着炎炎烈日、一碗白开水和冷苞谷馍,读得津津有味。这份对知识的执着,让他破例成为团中学高中毕业班的语文老师。</p><p class="ql-block"> 那时农场办学条件艰苦,大漠深处的学生难寻复习资料。孙勇振便成了“全能工匠”:白天备课授课,夜晚在煤油灯下搜集素材、手写讲义,再一笔一划刻版油印。油墨的清香里,藏着他对学生的期许;一字一句的斟酌中,凝着他对教育的热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数十年如一日,他像大漠里的胡杨,默默扎根、辛勤耕耘,把知识的种子播进孩子们心田,让梦想的翅膀从戈壁飞向远方。</p><p class="ql-block">如今,孙勇振已在上海安享晚年,青丝染霜的他,心中始终牵挂着那片西域热土。“青春在新疆,根就扎在新疆。”他常这样动情地说。三十多年的军垦岁月,不仅塑造了他坚韧的性格,更让他与边疆、与农场的人们结下深厚情谊。他用半生时光,为大漠点亮文化的灯盏,为军垦后代铺就成长的坦途,这份“青春无悔”的坚守,早已化作边疆最美的风景,镌刻在岁月深处。</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大漠玫瑰,艺苑奇葩——陆志毅</b></p><p class="ql-block"> 十六岁,当许多人还在懵懂探索人生方向时,陆志毅已怀揣热忱踏入新疆,将青春与才华深深扎根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土地上。他就像一株迟开却愈发坚韧的“玫瑰”,在大漠的风沙中绽放出独特光彩。</p><p class="ql-block"> 在学校教务处工作期间,陆志毅凭借好动的天性、灵活的头脑与好学的态度,成为了众人眼中的“活资料库”。学校的计划制定、总结撰写,乃至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他都了然于胸。凭借出色的协调能力,他让教学工作始终有条有理、井然有序,为学校的稳定发展筑牢了根基。</p> <p class="ql-block">不仅在行政工作中表现突出,陆志毅的创造性思维更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上发挥得淋漓尽致。为了让学生们的课外时光更充实,他主动开设了美术、口琴、曲艺、航模等多个兴趣小组,并亲自担任辅导老师,用耐心与专业为学生们打开了多元兴趣的大门。</p><p class="ql-block">而且在艺术领域,陆志毅的无笔画更是闻名天山南北。他曾先后在乌鲁木齐、博乐、阿克苏等地举办《大漠变奏》画展,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将大漠的神奇与壮美呈现在观众眼前。那些灵动的笔触、丰富的色彩,不仅展现了他深厚的艺术功底,更让人们感受到大漠别样的生命力,他也因此被誉为“艺苑奇葩”。</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戈壁红烛映初心——陈佩佩</b></p><p class="ql-block"> 1963年,青春正好的陈佩佩背着行囊从黄浦江畔远赴新疆,风沙没挡住她的脚步,反而让她在这片戈壁滩上扎下了根。1967年走上讲台那天起,她的“干练泼辣”就成了学生和同事们最深刻的印象——课上板书飞快、讲解利落,遇上调皮捣蛋的学生,从不拖泥带水磨磨蹭蹭,几句话直戳问题核心,既让孩子认了错,又护着他们的自尊心;课后批改作业,她总带着红笔“赶进度”,当天作业当天清,绝不留到第二天。</p> <p class="ql-block">1981年接过十三团中学附小校长的担子,陈佩佩的“泼辣”更是用在了实处。学校硬件跟不上,她揣着方案跑部门、找资源,磨破嘴皮也要争取;老师有难处,她从不绕弯子,拍着胸脯说“有我在”,转头就帮着协调解决。有次学校要翻新教室,工期紧任务重,她干脆泡在工地,白天盯进度、催质量,晚上回办公室整理材料,有人劝她歇会儿,她摆摆手笑称“干工作哪能怕累?慢一步,孩子们就少一天舒心的学习环境”。</p><p class="ql-block">面对旁人称赞,陈佩佩总把功劳推给同事:“老师们比我更辛苦,我不过是多跑几步、多扛点事。”从上海姑娘到戈壁校长,数十年教育生涯里,她用干脆利落的作风破解难题,用泼辣背后的热忱温暖师生,就像一支红烛,在边疆教育的沃土上,燃尽自己,照亮了无数孩子的求学路。退休回沪时,她带走的是满箱的奖状和书信,留下的是一段关于坚守与担当的动人故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春风化雨育桃李——蒋星圭</b></p><p class="ql-block"> 在学生们心中,蒋星圭老师的数学课是轻松愉快的课堂,更是知识与成长同行的乐园。这份独特的教学魅力,源于他对教学业务的深耕钻研,更源于他严谨求实的执教风格。</p><p class="ql-block"> 蒋老师对教学业务的钻研细致而深入,他不仅熟稔教材内容,精准把握数学知识的脉络,还精心研究数学教学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教学环节,同时深入了解学生心理,总能找到与学生共鸣的教学切入点。在教学实践中,他坚持“边学边教边改进”,既敢于在执教中锐意求新,又始终坚守“求新时务必求实”的原则,让创新教学落地于实际效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份钻研与求实,化作了他课堂上的具体行动:课本知识烂熟于心后,他会针对性设计题型与题目,让学生通过适量练习巩固所学;当从学生的口答或作业中发现问题,他会第一时间分析研究,结合学生的薄弱点找出解决方案;他始终关注教学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思考中。</p><p class="ql-block"> 严谨求实的教风,更体现在蒋老师以学生为主体的分类教学辅导中。他关注每一位同学的学习状态,会逐一分析学生的学情,帮助他们找到学习中的症结,再进行有的放矢的个别面授。对待学生,他始终一视同仁,从不会轻视任何一位同学,更不会用言语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份尊重与耐心,让他赢得了同学们的真心尊敬与爱戴。</p><p class="ql-block">课余时光里,蒋老师亦是学生们亲近的伙伴。他会指导学生打乒乓、练篮球,还会耐心讲解足球规则,陪学生们在运动中释放活力。课堂上是循循善诱的良师,课后是亲切陪伴的益友,这样的蒋星圭老师,怎能不让学生佩服得五体投地?</p><p class="ql-block">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蒋星圭老师用对教学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教育故事,成为学生成长路上最温暖的引路人</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戈壁体育拓荒者——张安世</b></p><p class="ql-block"> 在塔里木河南岸的农场里,曾有一片荒芜之地,是张安世老师用脚步丈量希望,用执着筑起梦想的赛场。那时农场办学经费拮据,体育设施近乎空白,孩子们对标准化运动的认知,还停留在想象之中。</p><p class="ql-block"> 为了给孩子们搭建一片运动天地,张安世老师放下了“老师”的身段,开启了四处“化缘”的日子。他“求爹爹,告奶奶”,磨破了嘴皮,跑断了腿,上至农场团长、政委,下到普通的拖拉机驾驶员,只要有一丝希望,他就不肯放弃。终于,在众人的支持下,塔里木河南岸第一个标准化运动场拔地而起——篮球课上,孩子们第一次实现了“人手一球”,不再是几人争抢一个球;跳高课上,能保护安全的海绵垫子亮相,这是农场人此前从未见过的新鲜事物。可这背后,张老师熬过多少难眠的夜、受过多少委屈,又有谁能真正知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操场建好了,张安世老师又扛起了培养体育教育力量、提升教学质量的重担。他带着周美红、童书塔、张爱民、刘明华等一批年轻教师——他们大多是他亲手培养的学生,日复一日坚持“两操两课”,从未有过间断。面对体育成绩考核,他没有凭经验判断,而是带领体育教研组全体老师,认真学习国家教委颁布的考核评定标准。“按标准来,才能减少主观随意性,让教学更科学,才能真正提高孩子们的体育水平。”他的这句话,成了教研组的行动准则。</p><p class="ql-block">耕耘终有收获。1984至1988年间,在张安世老师的努力下,农场的体育教育结出了累累硕果:8名学生被输送至体育院校,3人考入体育中专,30多名运动员跻身阿克苏地区代表队;更令人振奋的是,有18人次在自治区运动会上斩获奖项,3人在全国运动会的舞台上为国争光。</p><p class="ql-block">从无到有搭建操场,从弱到强培育人才,张安世老师用一生的坚守,在戈壁农场的土地上,播撒下体育的种子,让无数孩子凭借运动的力量,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他不仅是一名体育老师,更是孩子们逐梦路上最坚实的铺路石。</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以上文字来自郑连真《拼搏结硕果,大漠出凤凰》一书。郑连真1964年进疆,曾任13团7连排长、副连长、十三团一中高中物理教师、书记、校长、阿拉尔中学校长、农一师三团政委、塔里木农垦大学)</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