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88年,为了拿到一纸文凭,也为了给自己的大脑加油充电,已当了4年记者的我,脱产上了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办的辅导班。</p><p class="ql-block"> 河北师范大学是一所很有历史的百年学堂,起源于1902年创建于北京的顺天中学堂和1906年创建于天津的北洋女师范学堂。出过很多名人,比如邓颖超、梁漱溟。</p><p class="ql-block"> 班里聚集着一群十七八岁的学弟学妹。而我是那个已过三十的年龄最大的学生,甚至大过了大多数给我们讲课的师大老师们。</p><p class="ql-block"> 至今记得给我们讲《中国革命史》的朱老师、讲《现代文学》的周老师、讲《哲学》的杨老师、讲《古代文学》的崔老师,还有当年才28岁的我们的辅导员闫世东老师。</p><p class="ql-block"> 那时很羡慕并钦佩那些大学老师,我们都是同龄人,可他们知识渊博,一个个讲起课来侃侃而谈,口吐莲花。</p><p class="ql-block"> 讲《中国革命史》的朱老师,在学生中相当有人气,甭管他在哪个班上课,学生都会多到爆棚。他从不拿讲义,对授课内容倒背如流。不但板书漂亮,还有个拿手绝活——擅长画中国地图。比如讲到红军长征,他手持粉笔,“唰唰唰唰”,两分钟就在黑板上画出一幅完整的中国地图,再标上长征路线。</p><p class="ql-block"> 哇塞!简直给大家佩服得不要不要的。后来《百家讲坛》兴起,我就心想,我们朱老师的水平也是可以上《百家讲坛》的。</p><p class="ql-block"> 崔老师不但讲《古代文学》,还兼任班主任。除了讲课外,他最常干的一件事儿,就是苦口婆心劝我的学弟学妹们珍惜光阴,不要早早谈恋爱。</p><p class="ql-block"> 当年大家正青春,不谈恋爱又作甚?“一年级理想主义,二年级浪漫主义,三年级现实主义,四年级批判现实主义”,这一套有关大学生的嗑儿,我就是在那时知道的。</p><p class="ql-block"> 大学校园生活给了我很多美妙的体验,也结识了一群可爱的学弟学妹。</p><p class="ql-block"> 老狼那首《同桌的你》是怎么唱的?</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天总是很蓝</p><p class="ql-block"> 日子总过得太慢</p><p class="ql-block"> 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p><p class="ql-block"> 转眼就各奔东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转眼就各奔东西了,再相聚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p><p class="ql-block"> 我那些学弟学妹们,大都没辜负自己的年华,有的当了律师,有的当了老师,有的当了警察,有的成为公务员,也有的是社会名流和网络大V。</p><p class="ql-block"> 是网络把同学们又重新聚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我与张郁同学通了分别快三十年的第一个电话。她在电话里先给我讲了一件事,说她几年前有一次坐在出租车上,正好听到主持人在播一条寻人启事,寻找“1988年在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上学的向楠大姐”。</p><p class="ql-block"> 因为寻人启事里没有留下姓名,她至今不知道是谁在寻找我。班里的同学后来组建了微信群,大家相互询问,也没有结果。</p><p class="ql-block"> 这个电话和这条寻人启事,让我泪湿眼眶,心潮难平。</p><p class="ql-block"> 分别那么多年,以为遗忘的却被别人记得,这份深深的情谊让我感动。</p><p class="ql-block"> 可是,你是谁?</p><p class="ql-block"> 我很想告诉你,我就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你在哪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补记:关于文中提到的老师们,在2025年9月10号教师节这天有了一个结局,是我们的辅导员闫老师在群里告诉大家的:朱老师被破格提为教授退休,崔老师退休在加拿大,周老师退休在福州,都是跟随子女们去生活的。杨老师在北二外退休了。遗憾的是,教我们《文学概论》的杨景祥老师在上海去世了。当年他在谈论美学时举的一个例子我铭记至今。他说:“人家舞蹈演员的脖子都是用来造型的,咱们的脖子也就凑合着能转。”每次想到这句话我总忍俊不禁。</p> <h3> 校训。</h3> <h3> 学妹当年正青春。</h3> <h3> 当年老校区。</h3> <p class="ql-block"> 如今新校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