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是近期以来出门最早的一天,却也是随着宝宝的闹铃声一同起床,前后脚出门的。</p><p class="ql-block"> 街道上的信号灯闪烁着黄色而诡异的光,虽然睡眼惺忪,但却能洞穿整个街区、能把一切所谓依法和非法的行为尽收眼底,剩余的东西则一律视而不见。</p><p class="ql-block"> 呜!那些衣服上反射着条状荧光的,必定是城市的美容师。他们手中的巨大扫帚,犹如一把把画笔,勾勒出城市清晨的美丽画卷。除此之外,街道上还有穿着统一服饰的中学生。其中夹杂着一些身着迷彩服的孩子,他们是刚升学的初一、高一新生。由于法定中学新生要参加军训,校方统一购置了类军装的迷彩服,不过大都做工粗糙,选料也不讲究,一看就是小作坊的产物。新校服还没有到位,学校就以迷彩服暂时代替校服,我家宝宝也在他们之中。除了这些孩子,街道上就只有我这个头发斑白的苍头翁了。</p><p class="ql-block"> 是啊!当下似乎人人都在喊累,行行业业都说自己是社会上最辛苦的那一部分。医生说累、教师说累、农民确实也累、干部也说工作太难开展。但和孩子们比一比,有谁比他们付出的更多呢?您还能轻易说出“累”字吗?</p><p class="ql-block"> 我家宝宝刚上高一,每天清早五点十分就得起床,五点二十出门,中午十二点一刻左右才能回家,下午一点五十又要出门,晚上十点半左右才到家,作业常常要写到十二点。周六晚上回家,周日下午两点就得返回学校,一周仅休息半天。从初中到高中毕业,至少要熬过六年这样的日子。与他们相比,您还觉得自己累吗?</p><p class="ql-block"> 读书,本就是一项不轻松的任务。古人说“十年寒窗”“凿壁偷光”“悬梁刺股”,足以证明读书的辛苦。但我敢肯定,古代学子的苦,远比不上现在的中学生。</p><p class="ql-block"> 回想我的童年,新中国成立已有一段时间,国家经济建设初见成效,让孩子们读书识字、学习文化成为社会共识。那时,虽然每家每户生活都不富裕,但几乎没有孩子辍学,再穷也要让适龄孩子背上书包走进学堂。</p><p class="ql-block"> 可我们那时,从未做过家庭作业,没补过课,更不知道家教为何物。文革时期,甚至连课本都没有。不可否认,我们这代人的知识面相对较窄。但别忘了,改革开放时,我们正是国家的顶梁柱、生力军。是我们撑起了祖国的一片蓝天,创造出让西方人惊叹、难以置信的一个个奇迹,我们完全可以拍着胸脯自豪地说,我们这代人无愧于国家,无愧于民族,对得起老一辈的谆谆教诲,我们是承前启后、使得国家由弱变强,进而走向辉煌的极其重要的一代人。毛主席带领着一群泥腿子,迫使文质彬彬的国民党反对派交出政权,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谁说只有满腹经纶才能建功立业?蒋介石手下文人众多,却还是败亡了,其中的道理,值得深思。</p><p class="ql-block"> 知识固然重要,它是力量,是基础,是创造力的源泉。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那种生机勃勃、不惧强暴、敢于牺牲的精神更为关键。“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迈,“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勇气,才是我们战胜强敌的有力武器。</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教育,确实存在诸多问题。孩子们在学校里,眼睛看坏了,腰也累弯了,身心俱疲。许多孩子承受不住压力,患上抑郁症,一生就此毁掉。可他们学到的知识呢?两千年前的诸子百家,一千五百年前的唐诗宋词,三百年前的牛顿定律,一百年前的相对论……诸如此类。这些知识在生活和工作中,又能用到多少?最让人无奈的是大不列颠的鸟语,耗费了孩子们大量青春去学习,毕业后却几乎毫无用处,没过多久,就忘得只剩下二十六个字母了。据说,日本有很多专家、教授都不会说英语,但日本的科技依旧发达。</p><p class="ql-block"> 那些历史悠久的知识,真的需要孩子们花费如此多精力去死记硬背吗?如今AI技术飞速发展,已能与人类大脑直接连接。一个纳米级芯片,就能容纳所有基础知识,随时解答各种问题。一百年前,鲁迅先生就对摇头晃脑的老学究和华而不实的古代文章深感厌倦,可如今我们却又将这些重新拾起,过度推崇。当然,五千年灿烂文化中,也有许多精华,像诸葛亮的《出师表》、荀子的《劝学篇》、岳飞的《满江红》等,都是励志强国的佳作。但像被众多学者追捧的《滕王阁序》,我觉得虽然文词华丽,却如同靡靡之音,没太多实际价值。</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压力巨大,主要源于社会、学校和家长三方面。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压力自然传递到年轻人身上;学校为追求升学率,只能给孩子施压;而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更是给孩子增添了不少负担。这固然无可厚非,但真正的学霸古今都不多,顶级尖子生千里挑一,优秀学生百里挑一,而普通孩子占了绝大多数。成绩平平的家长,却总想把孩子培养成学霸,个个满怀期待,不惜倾家荡产,把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强加给孩子。最终往往事与愿违,不仅目标难以达成,还把原本健康活泼的孩子,倒逼成身心疲惫、消极厌世的废人。</p><p class="ql-block"> 是啊!人各有志,我想隔辈亲也许不是教育孙辈的好选择,不过我认为我的看法是对的。眼下人们只把眼光盯在孩子的成绩单上,而孩子的镜片度数越来越高,家长们竟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成绩单真的能换来孩子的健康和快乐吗?这种现象绝不是某人某地的个例,它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人们真该静下心来思考,未来的教育之路该如何走,怎样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快乐成长、舒心学习的良好环境,这真的至关重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