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团山村,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西庄镇,一个国家AAAA级景区,展示其独特的民族建筑群和历史悠久的民居。从营长府到张家大院,每个建筑都体现了团山的历史与文化。</p><p class="ql-block">走进团山村,第一眼看到的是那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入口,门楣上写着“团山村”,两侧挂有红色灯笼,门框上贴着对联,喜庆而古朴。浅色的墙壁,深色的门框与柱子,屋顶上的瓦片装饰精美,整体风格典雅,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沉静与从容。</p>  <p class="ql-block">团山村曾是彝族人的居住地,“团山”名称由彝语翻译而来,意为“藏金埋银”之地。明朝洪武年间,张氏族人自江西移居至此地,与当地彝族和睦相处,随后形成了以张姓为主的传统村落。</p>  <p class="ql-block">进入团山村景区大门往左拐,第一个景点就是将军第。将军第的大门果然气派,雕梁画栋,气势非凡。这里曾是张家的荣耀所在,如今依旧庄严肃穆,仿佛能听见当年的马蹄声与号角声。</p>  <p class="ql-block">将军第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院落占地面积880平方米,建筑面积958平方米, 共有大小天井7个,房屋38间。因房主张和在“辛亥临安”起义中平匪有功,被云南都督蔡锷委任为国民革命军第四营营管带兼稽查员,并授予“将军第”匾额而得名。院内雕饰精美,书法绘画大部分出自建水名人邱庭栋之手,每一笔每一划都透露着匠心与风骨。</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门后,左侧是将军第主宅,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大门,我先进入左侧这个大门。庭院内铺着石板,青砖墙,灰瓦屋顶,屋檐下雕刻精美,几扇木门上挂着红灯笼,角落里几盆绿植随风轻摆,整个庭院静谧而古朴,仿佛时间在这里慢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进入左侧大院的右边墙上,还挂着一块匾额,写着“三坊一照壁”,这大概说的是这栋主宅的布局结构。左侧大院子中,院子十分宽大明亮,院内晒着一些农作物,生活气息浓厚,仿佛走进了一户普通人家的后院,却又是百年老宅,别有一番风味。</p>  <p class="ql-block">我进入右侧大院子,发现这个大院也特别宽敞明亮,右前方坐着一个人。我估计将军第是“房主张和”的至少两户后人居住吧,这右侧大院也有一些文物可观。那些雕花的窗棂、斑驳的墙壁、古老的家具,都在讲述着这里曾经的繁华与故事。</p>  <p class="ql-block">团山村虽然村子不大,但这里完好地保留了大量百年历史和文化遗产。村里的清代民居建筑、寨门和宗祠,都是滇南民居建筑的典范,精美的砖雕、墙雕和木雕让人目不暇接。每一砖一瓦都诉说着岁月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团山民居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家花园就是其中的代表。门前石碑上刻着“团山民居建筑群”,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2013年3月公布。站在这里,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走进一座传统中式建筑内部,木质结构精美,梁柱上雕刻着复杂的图案,天花板上悬挂着装饰性的灯笼,墙壁上挂有山水画和书法作品,整个空间古朴典雅,让人不自觉地放轻脚步,生怕打扰了这份宁静。</p>  <p class="ql-block">在村中还看到一座老旧的土砖房,墙壁上爬满了藤蔓,显得有些破败。门是木制的,部分已经腐朽。墙上有一个警告标志,提示墙体开裂,需要维修。旁边堆放着一些石头,地面上有一条小路通向房屋,整体给人一种荒凉和废弃的感觉,但也能从中窥见曾经的生活痕迹。</p>  <p class="ql-block">建水团山村是云南传统村落的代表,拥有21座清代宅院,以“百忍堂”和“将军第”为代表建筑,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和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p>  <p class="ql-block">在一面照片墙上,我看到了团山的代表性建筑:大成寺、司马第、张家花园、将军第和上庙等,每张照片 下方都有相应的标签,让人一目了然。这些照片不仅记录了建筑的风貌,也记录了团山的历史与文化。</p>  <p class="ql-block">墙上还挂着几幅艺术品,内容包括“博古木雕”、“百鸟朝凤”、“一路连科”、“狮子滚绣球”、“刘海戏金蟾、武松打虎”、“犀牛望月”,每一 幅都风格各异,色彩丰富,展现了不同的文化元素和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博物馆中,我看到一把锈迹斑斑的</span>镰刀和一个古老的水壶,镰刀被放置在木制支架上,水壶则靠在玻璃柜的边缘,旁边有标签说明展品信息。这些老物件虽然不起眼,却是团山村农耕生活的真实见证。</p>  <p class="ql-block">紧接着,我们来到了被誉为“云南第一园”的张家花园。哇,这里有160间房屋和24处庭院,真是让人眼花缭乱!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的设计,简直是白族建筑的瑰宝。而那水中的戏台和天井的池塘,真是给人一种别样的宁静与惬意。</p>  <p class="ql-block">我上到二楼可以俯瞰整个院落,还能看到建筑上的漆画,窗门的雕花非常精致。</p>  <p class="ql-block">这里不仅有精美的建筑,还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故事,值得细细品味。</p>  <p class="ql-block">初识很好奇,在清末一个动荡的年代,怎么会在这里集中盖起了这么多精美,造价不菲的房子,源于在个旧锡矿开发,张氏族人挣得巨额钱财,一车车金银运回家乡建盖豪宅,光耀门庭。</p>  <p class="ql-block">在一处四合院中,庭院中有许多盆栽植物,屋顶是典型的瓦片结构,门上挂着木牌,庭院内有几件生活用品,整个空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仿佛能看见当年一家人国坐谈笑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在一条石板小巷中,巷子一侧的店铺门口摆放着各种手工艺品,有编织篮子、帽子和其他小物件,旁边是灰色的墙壁和屋顶,显得古朴而宁静。</p>  <p class="ql-block">村里阿婆坐在板凳上编草筐卖,动作熟练,神情专注,仿佛这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生活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阳光照耀下的太平府更显古朴典雅。从门口的石阶到院内的每一处建筑,都似乎在讲述着一段段古老的故事。门楼对联:大启万年新世界,恪遵百忍旧家声。横批还是:百忍家风。</p>  <p class="ql-block">“百忍家风”是团山村张氏家族的家训,门前小巷石板铺路,一位小孩站在门口,背景是蓝天和电线,整个画面温馨而宁静。</p>  <p class="ql-block">百忍家风门前的小巷,是一条狭窄的石板路,两旁是用泥土和石头建造的房屋,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小巷上,显得宁静而古朴。</p>  <p class="ql-block">沿着小巷缓坡往前走,沿途看到一些断垣残壁,岁月的痕迹清晰可见,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衰落。</p>  <p class="ql-block">这些破败的建筑所记录下的是曾经的记忆,那些昔日的繁华,永远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但会被来过这里的人所记住和回忆。</p>  <p class="ql-block">我漫步在石板巷弄中,一位老外端着相机在拍照,还有一只鸭子悠闲地觅食,整个场景充满了乡村生活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在石板巷弄中,我还看到有人在作画,一位女土坐在石板路上,专注地在画板上绘画,旁边摆放着面具和颜料盒,背景是古色古香的建筑和行走的游客,整个画面仿佛一幅流动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青石板路、土掌房、兰雕花门楼,600年的光阴在这里慢悠悠地晃荡。</p>  <p class="ql-block">皇恩府建于宣统元年(1909),因房主系孤儿寡母,却挣得五世同堂,被朝廷封安人,敕封“皇恩旌表”匾额,故有皇恩府之名。</p>  <p class="ql-block">北寨门(又名锁翠楼)。是云南建水团山村的重要防御性建筑,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占地面积60.5平方米,建筑面积121平方米。该寨门采用三层牌楼式单孔拱形大门结构,楼上楼下均设有瞭望哨和枪眼,曾作为村北的防御工事。 北寨门不仅是村落对外交通的要冲,更是研究滇南汉族移民历史和传统防御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留苑,大门呈斗拱型:大门上红纸贴了一副对联:横批——辞旧迎新;对联为:山清水秀风光好,人寿年丰喜事多,大门上方高悬一块匾额——“留苑”。</p>  <p class="ql-block">“留苑”这个名字是否感觉怪怪的?一旁有一块匾额,是关于“留苑”的介绍——建于民国初期(1913年),院落占地面积487平方米,建筑面积567平方米,共有大小天井2个,房屋17间。原是团山一张姓人家在个旧开采锡矿后回来建盖的住宅,本世纪40年代初期作为村公所办公场地,景区开发后进行了维修,现名为“留苑”。</p>  <p class="ql-block">张氏宗祠建于清代乾隆四十八年(1783),占地面积573平方米,建筑而积328平方米。宗祠建筑风格简朴,正堂悬挂“绳其祖武”匾额,墙上嵌有团山张氏的原始族谱,石碑上记录着始祖张福及各支系的名字。宗祠是张氏族人议事和定期祭祖的场所,也是联系族人的纽带。昔日村中凡举行重大活动或调解纠纷,均在宗祠内进行。</p>  <p class="ql-block">宗祠正堂楹联:张姓始祖,发籍江西鄱阳许义寨,先辈正宗;氏族兴旺,迁移云南建水团山村,后氏立祠。横批:百忍家风。</p><p class="ql-block">外楹联: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有太和。</p>  <p class="ql-block">“大井”位于大成寺前,约建于明代,位于团山村西南角。百年前的大井是一口拉扒井。民国初期,张氏后人张瑞图个人出资,在原来拉扒井的位置上用青石修砌成深四米,直径三米的大口井,称为大井,这口椭圆形大井造型奇特,在中间看是椭圆形,在两端看是圆形,十分有趣。</p>  <p class="ql-block">这口大井俗称拉扒井。井栏为椭圆形,井径达4米、深5米,据说它是建水最宽大的井。</p>  <p class="ql-block">大成寺,坐落于村落的最北端。建于清代雍正年间(1723 - 1736),同治七年(1868)竣工,后光绪二十八年(1902)重建后殿,中殿。寺院依山而筑,占地面积1640平方米,建筑面积1013平方米。原为佛教寺院,有住持。后因族人开矿经商,融入刘、关、张、诸葛亮神位。后殿装饰华丽,18扇鎏金镂雕屏门工艺精湛,特别是下部“风调雨顺,国泰平安,福禄寿喜”草书图案,构思巧妙,为建水木雕屏门中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进入山门,寺庙内的弥勒佛金光闪闪,袒胸露腹,以一种宁静而安详的姿态坐在地上。</p>  <p class="ql-block">寺庙中,香火缭绕,与所有寺庙并无二致。</p>  <p class="ql-block">中殿是“刘、关、张、诸葛亮神位”,四人并排而立。据说这座佛教寺院以前有比丘尼住持,后因族人开矿经商,才融入了刘关张等神位。</p>  <p class="ql-block">中殿后方是韦驮像。</p>  <p class="ql-block">寺内还找到几块碑刻,主要是捐助者名单。</p>  <p class="ql-block">此外,有几块石雕看起来很古朴,估计也有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后殿就是大雄宝殿了。大雄宝殿台阶中间有龙头浮雕,“大雄宝殿”匾额下方的门果然装饰华美,古色古香。</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雄宝殿内,发现独特之处——里面供奉对象较杂,有菩萨、西游记角色和历史人物等 。</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18扇銮金漏雕屏门下部——“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福禄寿喜”草书图案,构思巧妙,是建水木雕屏门中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18扇銮金漏雕屏门上部特写</p>  <p class="ql-block">銮金漏雕屏门下部的浮雕</p>  <p class="ql-block">这些老宅子至今还住着人。</p>  <p class="ql-block">秀才府,一座始建于清末的古宅。秀才府占地2070平方米,建筑面积1333平方米,拥有11个天井和50间房屋。宅院由大门、尔金院和左右配楼组成,内部装饰精美,书法绘画均出自名家之手。秀才府不仅是财富与地位的象征,也是兄弟俩弃儒经商后回乡的荣耀之作。</p>  <p class="ql-block">云南建水团山村司马第是团山民居建筑中的一座传统宅院,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因先祖曾有儒士身份和司马官衔,故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建筑布局:整体由“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组成,为二进院落,占地面积1024平方米,建筑面积710平方米,计有大小天井7个,房屋20间。司马第为建水团山民居中唯一不属于张氏家族的传统民居。司马第大院及天井,显得十分宽敞明亮。</p>  <p class="ql-block">营长府是团山民居建筑群中的重要代表,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作为团山民居建筑群的一部分,营长府的建筑体现了滇南民居建筑的典型特征。</p>  <p class="ql-block">营长府占地面积934平方米,建筑面积844平方米,计有大小天井9个,房屋64间。宅院由一组三进院和两层三间四耳土掌房组成。布局严谨,设计精巧。院门外有一座大气的照壁,院内装饰有“封侯挂印”,“三级连升”等图案,反映出屋主的地位和身份。</p>  <p class="ql-block">营长府位于团山景区东寨门左侧内,紧邻东寨门,地理位置优越。</p>  <p class="ql-block">暮色渐沉时,最后一缕阳光穿过飞檐翘角,在青石板路上投下长长的影子,整个村落宛如一幅水墨丹青。团山,不仅仅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古村落,更是一个承载着文化记忆的精神家园。它让我们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也让我们明白了,真正的文化遗产,不是冰冷的博物馆展品,而是活在人们生活中的文化基因。</p>  <p class="ql-block">青青草编辑</p><p class="ql-block">摄影于2024.04.1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