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人生,永远的丰碑

平安就好

<p class="ql-block">  上小学时有一篇课文是《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课本里的文字总让我想起那个“连休息都吝啬”的身影——他伏案专心工作的模样,仿佛隔着纸页都能清晰可见,台灯的光晕落在稿纸上,连笔尖划过的沙沙声都似在耳边,忙碌得争分夺秒、废寝忘食。后来在影视里看见他俊朗面容衬着挺拔身姿,神采奕奕间满是为党和社会主义建设奔忙的热忱,与人握手时掌心的温度、讲话时坚定的眼神,都让“周总理”这三个字成了镌刻在心里的敬佩。</p><p class="ql-block"> 当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大厅的庄严肃穆像一层轻柔的纱,白色花岗岩塑成的两位伟人并肩而立,身姿高大挺拔,衣褶里似还藏着岁月的风霜。周恩来、邓颖超嘴角含着浅淡的微笑,他们的炯炯目光里,既有长辈般的慈祥,又有革命者的坚定。我站在那里望着,忽然觉得他们从未走远,就像在身边静静凝望,让人忍不住心生亲近,又不由自主地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展厅里的每一件物品都在静静地“说话”~我在玻璃展柜前停住脚步,指尖轻轻贴在微凉的玻璃上,里面是一本泛黄的《少年中国说》,书页边缘被翻得卷起毛边,空白处还留着少年周恩来用蓝黑墨水写的批注,字迹工整却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仿佛能看见他深夜在灯下苦读,笔尖一次次划过纸面,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刻进心里。旁边磨损的皮箱,拉杆处被磨得发亮,那是他远赴欧洲寻求真理时的行囊,每一道痕迹都在诉说着辗转旅途里的坚持;黑白照片里,他在抗战窑洞前与战士们围坐,手里捧着粗瓷碗,笑容里满是温暖;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会议桌前,台灯亮到深夜,文件厚厚的堆积,文字注解把这些瞬间串成线,让他的一生清晰地铺陈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最让我感动和心痛的,是记录周总理晚年病情的展区。墙面的时间轴上,从“1972年确诊膀胱癌”到“1975年最后一次手术”,每一个日期都像一把重锤,敲在心上。展柜里放着他当年用过的药片盒,旁边的病历本里,医生的字迹越来越潦草,仿佛能看见医护人员写下病情时的沉重。我站在展板前很久,眼前好像浮现出他躺在病床上,脸庞瘦得棱角分明,却仍让工作人员把文件放在枕边,手指颤抖着翻过纸页,哪怕他声音微弱,也坚持把工作安排交代清楚。我不由的热泪盈眶,还隐约听见身旁有人悄悄压抑的抽泣声……原来这份心疼,早刻在了几代人的心里。人民的好总理啊,你用一生写就“无私奉献”,用两袖清风诠释“鞠躬尽瘁”,这是为人民服务的赤诚,我们永远怀念您。</p><p class="ql-block"> 走进邓颖超展厅,“20世纪中国妇女的杰出代表邓颖超”几个大字映入眼帘,灯光下闪烁着银色的光芒,格外耀眼。半环形的展廊像在慢慢讲着故事~玻璃柜里的女子中学校服,那是她少女时的衣物,仿佛能看见她穿着这身衣服,站在街头振臂高呼,声音清亮却充满力量;旁边的书信展架上,摆着她与周恩来总理的往来家书,字迹里满是牵挂,“天气凉了,记得加衣”“工作再忙,也要按时吃饭”,简单的话语里藏着相濡以沫的深情。最让我动容的是展柜里的一份遗嘱手稿,纸页上有“身后不留骨灰、丧事从简”这几个字,她写得格外用力,墨色比其他地方深了几分,好似能看见她写下这些话时,眼神坚定却带着对丈夫的思念。他们没有自己的房屋,没有存款,没有子女,心里却装着千千万万百姓的冷暖,装着中国革命事业,装着中国的未来。这样的精神,不仅让中国人民爱戴,更让全世界为之敬佩。</p><p class="ql-block"> 走出展厅时,脑海里还满是他们的身影~周总理深夜伏案的灯光,邓颖超为妇女事业奔走的脚步;耳畔也还萦绕着展厅里凄美音乐伴奏下《海棠花开》的诵读,“你不在了,可是每到海棠花开放的时候,我总想起你”,一字一句都好像浩瀚海洋,深情款款,也宛如轻柔温润的风拂过心头。</p><p class="ql-block"> 我忍不住又一次回头望了一下宏伟壮观的纪念馆,在湛蓝天空映衬下格外庄重大气,浑然天成,纯洁无暇,“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几个厚重立体的大字,在灿烂阳光照射下,闪着金色的光芒,散发着浩然正气。我感慨万千,泪水夺眶而,我在广场上站了许久许久,脚下的石板被阳光晒得温热,直到风里传来树叶的沙沙声,才依依不舍地转身离开宽阔整洁的纪念馆广场……</p><p class="ql-block"> 其实有太多心里话想写,可提起笔又觉得语言太浅薄了,词汇太少了,就是翻遍辞海也找不出恰当的语言来形容他们的伟大功绩,什么样的语言和词汇在他们高尚的情操面前,都显得是那样的苍白无力,也都难以表达出对他们的怀念和敬佩。那些触摸过的玻璃展柜、看过的书信、听过的诵读……都成了心里最珍贵的记忆。只能把这份怀念与敬佩埋在心里,这份撼动心扉的感动,永远都不会褪色,也将永远长存于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