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地畔纠纷</p><p class="ql-block"> 张忠义</p><p class="ql-block"> 我们家下放农村后,生产队落实公社“要妥善照顾我们家”的诣意,就把大炼钢铁时为炼钢工人开挖的两孔土窑洞免费让我们家居住。</p><p class="ql-block"> 土窑洞是村民们自己挖的,没有邀请懂专业技术的工匠去挖,窑洞高低、宽窄、长度都很不规则。但依山坚固背风向阳,很适合人居住。</p><p class="ql-block"> 于是,父母亲就清除了院内杂草,清扫了窑里灰尘,摆了几件桌椅家俱,就把家安顿了下来。为了削除安全隐患,还在窑洞门口前用木棍加固,搭建了一个雨蓬。</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村里的土地几乎都是集体的,归大队所有。只是院子内、窑洞脑畔上和坡洼下零星地块算作农户自留地,由村民们自主耕种,种点蔬菜、玉米等农作物,贴补家用。</p><p class="ql-block"> 由于当时是政治挂帅,以阶级斗争为纲,大集体劳作磨洋工,每到年终,交完公购粮外,村民们分不到多少粮食,大多数家庭是不够吃的。</p><p class="ql-block"> 这时,家里的自留地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开春,母亲就强迫我们开始整地,清除杂草、植物秸秆和一些树枝、树根,进行深翻,把一些土圪塔抹平保墒。然后按照节令顺序,种上玉米、南瓜、红白萝卜、豆角、西红柿、黄瓜、大白菜等不同农作物,种得是边边堰堰。为了保证成活率,母亲还让我们不停地到河边担水,进行浇地;还要不停地施农家肥,进行补充营养。入夏后,母亲总会提个筐子,在自留地里来回转悠,采摘一些成熟的瓜菜,渡过那个饥饿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由于,当时满山遍野种得都是庄稼,到处毁林开荒种地,导致植被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每到下雨时,就会引发山洪暴发,洪水冲毀了村里道路桥梁,也冲毁了我家坡洼底下那条羊肠小道。</p><p class="ql-block"> 风雨过后,邻居家小孩就会向我家自留地崖畔上挖土填沟,整修水毀道路,获得了村民们的一致赞誉。父母亲也常常批评我们,要向邻居家的孩子学习,主动干活修路,争做好人好事。</p><p class="ql-block"> 殊不知,一年下来,从我家崖畔上往里挖了一米多,而小路并没有变宽,而邻居家的篱笆围栏却向前推进了一米多。也就是说,他们家以修路为名,不断地“蚕食”我家的自留地。</p><p class="ql-block"> 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别人变相侵占,这让过光景的母亲很生气。第二年,为保住土地,母亲专门在地畔畔上种了一圈南瓜,防止他们再挖畔取土。</p><p class="ql-block"> 时间不长,南瓜的枝藤上就开花结果,长出了大大小小的不少南瓜,把我家自留地笼罩成了绿色的海洋。</p><p class="ql-block"> 又是雨季来临,依然是洪水漫灌,继续冲毁小路。邻居家就从崖畔底下取土,挖着挖着,整个崖畔就垮塌了下来,畔畔上的南瓜也遭了殃,一齐随土掉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这让爱惜庄稼的母亲异常愤怒,斥责他们是以修路为名,强占我家土地。母亲怒吼道:“填挖水渠为什么不就地取土,非要挖我家土畔。”随后,两家大人子女也都加入了争吵现场,争吵声惊动了五邻六舍,跑来了好多村民,一场大规模的械斗即将上演。</p><p class="ql-block"> 邻居家见围观群众很多都偏向我家,马上派一个孩子去叫村干部。平时,他们家孩子嘴甜,逢人就叫“叔叔”、“阿姨”,深得长辈们的欢心。而我们家孩子嘴拙性直,不爱说话,见到大人们都是尽量躲开,讨不到长辈们的喜欢。 </p><p class="ql-block"> 队干部看了之后,颇觉棘手,虽说我家占理,可他与邻居家关系密切,就采取了“拖”的办法,答应解决,可就是不解决。过了好长时间还是没有解决。母亲看着掉落崖畔下的南瓜,还在不停往下拽,南瓜叶全都打蔫了,不忍心让这些救命的南瓜这样死去。母亲只得含泪地对我们说道:“快把那些南瓜枝条蔓子往上拉,尽量地刨根移植,看能否救活这些南瓜。另外,以后填渠修路的活由你们去干,再也不要沾别人家的光了。”</p><p class="ql-block"> 又过了好长时间,问题还是始终没有解决。这时,来了一名戴着金丝眼镜的驻队干部,看了之后,笑着对我们两家说道:“我给你们讲个故事,从前南方有个地方,两个邻居家为了争夺一个巷子道路,相互挤压、抢占。一方京城有个大官,写信求援。没想到京城大官却来信道: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他讲完之后,我们也渐渐地明白,无非就是一点地,争来争去没有什么意思,父母亲主动放弃争执,向他们家道歉。他们家也实在不好意思,也保证再也不挖我们家地畔了。两邻家也就释然了,重归于好,当起了好邻家。</p><p class="ql-block"> 前些天,闲着没事,我又回到了小山村,一切是那样的熟悉,又是那样的陌生。熟悉的是,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这里的一草一木、山形地貌尽收眼底,让人想起了苦难的童年、少年;陌生的是,这里的一切都已变了样,村前屋后的自留地上都已长成了野草、树木,没有了昔日的道路,村里的好多窑洞都已人去窑空,让人潸然泪下。</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小时候的乡村会变成这个样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1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