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英的《后赤壁赋图卷》(清缂丝)

月亮河

<p class="ql-block">缂丝是丝织工艺的一种,又称“刻丝”,以“通经回纬”为基本技法,即以本色丝作经,各色彩丝作纬,根据纹样的轮廓或色彩的变化采用不断换梭和局部回纬的方法织制图案。</p> <p class="ql-block">清 缂丝 仇英 后赤壁赋图卷</p><p class="ql-block">纵29.6厘米 横497.5厘米</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缂丝工艺的出现至迟不晚于7世纪,但缂丝真正在艺术领域登堂入室乃始于北宋末年,受宫廷院画的影响,缂丝开始以摹缂名人书画为能事,“夺丹青之妙、分翰墨之长”,甚或造及“胜于原作”的境界。诗文法书及佛像梵经,无不精细华美。</p> <p class="ql-block">历经元、明两代,皆有精品传世,至清代乾隆朝,随着天下的富庶繁盛,缂丝艺术的发展继而登上了宋以后的又一高峰。当时缂丝艺术品大量织造,并被收进皇家的书画著录,题材涵盖花鸟草虫、山水风景、人物故事、吉祥图案等。</p> <p class="ql-block">《后赤壁赋》为苏轼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重游赤壁后所作,明代画家仇英依赋作画,此图卷由缂丝艺人以仇英画为蓝本缂织而成,详尽地描绘出苏轼在初冬时节夜游赤壁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图卷使用了20多种颜色的丝线,所织人物形象生动,景物写实,山石勾中有皴,以石青、石绿、赭石等色为主,表现出仇英的小青绿山水风格。</p> <p class="ql-block">画面共分8段,前三段表现苏轼重游旧地的欢快,后五段则借景写情,寄人生如梦之感慨。</p> <p class="ql-block">与前篇纯写江上泛舟不同,《后赤壁赋》记游,以登岸履险为主,也无谈玄说理的内容。文章前面记真景真情,通过毫不雕琢的天然佳句,给人一种壮阔的美感;中间对踞石攀木、俯江长啸的细致描写,真切地表达了作者月夜登临的情趣。最后写梦见道士化鹤,纯属幻境幻觉,空灵奇幻,迷离恍惚,从中表现了作者内心怅然若失的苦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