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高铁与火车,常常会让我想起魔都天际线的玻璃幕墙和石库门弄堂的斑驳砖墙。</p><p class="ql-block"> 前者是被精心打磨的理想,以400公里的时速切割晨昏,后者是带着毛刺的现实,用哐当哐当的节奏度衡岁月,一个载着世纪的展望风驰电掣,一个驮着人间的烟火缓缓流淌,构成中华大地上最富张力的移动风景。</p><p class="ql-block"> 诚然,这个时代既要有丈量世界的野心,又要有等待花开的耐心。</p> <p class="ql-block"> 高铁与火车,同是铁道上奔走的文明。一个是理想,一个是底蕴。</p><p class="ql-block"> 高铁横空出世的理想,是速度,是未来,是排山倒海的进取。</p><p class="ql-block"> 它在于将千里缩为咫尺,令天涯若比邻;在于使行者不再疲于奔波,而可朝发夕至;在于教人相信,世间无不可至之处,只要银龙一啸,便抵目的。</p><p class="ql-block"> 火车老骥伏枥的底蕴,是迟缓,是记忆,是烟火人间的沉淀。</p><p class="ql-block"> 它在于肯与人以暇豫,容人细味风物;在于它那“况且况且”的节奏,恰如人生步履,不求其速,但求其稳;在于它那悠长的汽笛,既唤醒乡愁,又抚平绎动。</p><p class="ql-block"> 高铁是青春的梦想家,一心向前,不屑回顾。它讲的是排场,是效率,是划破长空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它站台明亮,车厢寂静,乘客衣冠楚楚,仿佛人人皆怀要事,个个皆系重任。然而其间淡了些许人情滋味,也少了几分旅途野趣。</p><p class="ql-block"> 火车是年迈的叙事者,蹒跚而行,絮絮叨叨。它讲的是人情,是故事,是岁月打磨的温润。</p><p class="ql-block"> 它站台喧闹,车厢哗然,乘客形色各异,有外出务工的汉子,有探亲访友的老妪,有求学远行的少年。其间弥漫着市井百态,也藏匿着悲欢离合。</p><p class="ql-block"> 高铁的理想固然令人振奋,而火车的底蕴亦不可轻弃。理想若无底蕴为基,则如无根之木;底蕴若无理想引领,则似无舵之舟。</p><p class="ql-block"> 故而,我们无需羡慕高铁之迅捷,而渐忘火车之从容,有如人生在世,又岂能一味求快?有时慢下来,方能品出真味。</p><p class="ql-block"> 或许,并行在铁轨上的理想和底蕴,一个指向未来,一个连着过去,中间流淌着的,正是我们此刻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高铁帅气的流线型车身象一柄出鞘的银剑,刺破空气时只留一道淡青色的残影。</p><p class="ql-block"> 似乎只是一盏茶的功夫,车窗外的田野已从江南的油菜花黄切换成北方的麦苗青青,让“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浪漫变为现实。</p><p class="ql-block"> 而绿皮火车略显苍老的躯体,永远活在“从前慢”的镜头里,空调里吹出的风,把泡面和茶叶蛋、汗渍和脚味、还有众人自然排泄而出的各等气体,搅拌成世上独一份的慵懒气息。</p><p class="ql-block"> 也许,高铁永远理解不了火车的浪漫。</p><p class="ql-block"> 当复兴号用超过400公里的时速把风景压缩成PPT,把乡愁魔幻成电子屏上跳动的数字时,绿皮车却让时间慢下来,慢到足以让两个陌生人从沉默到分享一袋桔子,再到交换彼此半生的往事,让思念在哐当声中发酵成一坛陈年老酒。</p><p class="ql-block"> 高铁的Wi-Fi信号永远满格,却容不下一声“借过,泡面来啰”的吆喝,火车手机信号的时断时续,能让几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在摇晃的车厢里,用一副扑克牌打通天南地北的所有方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木心先生的“从前慢”,如今只有在火车上方能得以完美的诠释,火车的晚点,可以说家常便饭,临时停车让道更属天经地义。</p><p class="ql-block"> 多年前,笔者所乘坐在的赣渝线K字头火车,为了避让一群在轨道上行走的山羊而停了十来分钟,面对旅客的议论纷纷,乘务员带着笑意,指着窗外夕阳下正在弯道上缓缓移动的羊群,不无调侃地说道:“坐高铁,你们可看不到如此这般的美景哦。”</p><p class="ql-block"> 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看到了一幅绝美的画卷——远方的山峦,静止的车头,闪亮的双轨,移动的羊群,一切都沐浴在晚霞的五彩缤纷里;铁轨在群羊的空隙间时隐时现的展露着漂亮的弧度伸向远方。 </p><p class="ql-block"> 这种天地万物和谐从容的画面,倒比列车的准点率更为接近旅行的本质。</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回,因为暴雨导致的线路故障,我乘坐的沪昆高铁在湘西地界一个不知名的旷野里趴了近二个小时。密封的车厢里,一位女士开始不耐烦的用高跟鞋敲击着地板,穿格子衫开视频会议的中年人对着黑屏的电脑唉声叹气,连乘务员推着的零食车都失去了往日的衿持。</p><p class="ql-block"> 这时忽然传来越来越响的哐当哐当,一列在轨道上磨掉牙的绿皮火车披着雨幕缓缓驶过,车窗里透出的灯光象一串串移动的光带,无数个脑袋探出车窗冲我们挥手,还有人用竹筷敲打着搪瓷缸子高声唱歌,可调子却跑的上天入地。</p><p class="ql-block">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高铁是精致刻划的诗行,而火车则是自由生成的野草。</p><p class="ql-block">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象石库门弄堂的屋檐远比玻璃幕墙更懂风雨,绿皮火车的锈蚀里,藏着比高铁的动力更为持久的生命能量。</p><p class="ql-block"> 当然,高铁和火车的相遇,更多的是彼此的擦肩而过,仿佛是二个时代的对话,一个急着奔向未来,一个恋恋不舍得回望从前。</p><p class="ql-block"> 虽然我们都处在时代的列车上,但既赶不上火车,也追不上高铁。也许吧,正是这种追赶和回望的撕扯,才让铁轨上的每一次交汇,都充满了无法细述的隐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现如今,好些绿皮车也被改造成“网红慢火车”,硬座被换成原木桌椅,车窗挂上了棉麻窗帘,连买花生瓜子的服务生都学会了说“欢迎打卡”。</p><p class="ql-block"> 但我依然怀念那种可以打开窗户的火车,夏天把胳膊伸出去感受风的形状,冬天呵着白气看铁轨上的霜花。</p><p class="ql-block"> 可能,我们都需要两副面孔,既要坐在高铁的车厢里道貌岸然,也要在绿皮车的硬板床上,听着车轮和铁轨的二重奏酣然入睡,就象城市的霓虹与乡野的流萤从来不是对立的星辰。</p><p class="ql-block"> 当高铁在晨曦中划出银色的弧线,必定会有一辆绿皮火车披着暮色,把最后一缕炊烟带回到大山深处的小站。</p><p class="ql-block"> 毕竟,理想是用来追逐的,而生话,则需要停靠。</p><p class="ql-block"> 2025-9-15于愚园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