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同城】轮迹经纬——水墨惊蛰:在徽州老墙褶痕里打捞千年月光(161)

悠然村夫

<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11日下午1点,从宁国出发,驶出皖南川藏线,行车233公里,于下午5点半到达徽州古城。</p> <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又名歙县古城,古称新安郡,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与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徽州古城位于安徽黄山市歙县徽城镇,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之一的“徽学”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p><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p><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为国家5A景区。门票100元,65周岁以上免费入城。</p><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分内城、外廓,有东西南北4个门,此外还保留着瓮城、城门、古街、古巷等。</p> <p class="ql-block">在古城的外围,有一尊陶行知先生的雕像。</p><p class="ql-block">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是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景星学社社员。</p><p class="ql-block">陶行知于1908年考入杭州广济医学堂;1915年入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约翰·杜威攻读教育学博士;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7年起创办晓庄师范学校;1929年被圣约翰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陶行知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1931年在上海先后创办“山海工学团”“报童工学团”“晨更工学团”“流浪儿工学团”等;1933年与厉麟似等来自政学两界的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1934年,与陈望道等共同发起大众语运动47</p><p class="ql-block">;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p><p class="ql-block">1946年7月25日因长期劳累过度于上海逝世,享年55岁。</p><p class="ql-block">陶行知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近代中国危机多难,“教育救国”成为许多知识分子的梦想,陶行知正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p><p class="ql-block">陶行知去世后,毛泽东亲自题写悼词“痛悼伟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宋庆龄也为其题词“万世师表”。</p> <p class="ql-block">陶行知最著名的三句名言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和‌“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三句话分别体现了他的教育奉献精神、求真理念和知行合一思想。‌“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话是陶行知教育奉献精神的集中体现,表达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无私投入和赤诚之心。1929年他在江苏淮安创办新安小学时,以此作为办学信条,即使条件艰苦仍坚持教育理想。‌</p> <p class="ql-block">城门外的广场是当地居民休闲娱乐场所,一条风雨长廊随路蜿蜒而建,名曰“秋遥廊”,古城老人在此悠闲聊天、打牌下棋,享受着宁静的时光。老人们脸上的笑容,展示着当今老人生活的安逸与闲适。</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徽州古城的西门进入,首先看到的是瓮城。</p><p class="ql-block">翁城<span style="font-size:18px;">瓮城位于徽州古城西门,呈半月形,与城墙相连,设有箭楼、门闸等防御设施。</span>是古代城堡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保存较为完好,兼具军事与历史价值。<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代敌人攻城时,可诱敌深入瓮城后关闭城门,通过门闸和箭楼的配合形成“瓮中捉鳖”的战术优势。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瓮城始建于明代,历经修缮,现存城墙约1500米及东、南两座谯楼。作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其军事防御体系与文化传承至今仍影响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span>现存瓮城保留了南谯楼与瓮城结构,但内部已被现代民居填充,作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徽州古城文化旅游区的核心景点</span>显得有些杂乱。</p> <p class="ql-block">城墙上挂满红色的灯笼,一行打字镶嵌在灯笼其间:歙县,一座没有屋顶的徽文化大地艺术馆。</p> <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以南大街为轴线,形成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庙的封建礼制格局。城内街道格局为“土”字形,整体布局遵从八卦方位,由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八卦图案,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衙门街和城隍庙街形成干字型商业街。</p> <p class="ql-block">七律</p><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p><p class="ql-block">新安胜迹越千年,</p><p class="ql-block">黛瓦粉墙笼翠烟。</p><p class="ql-block">牌坊寂寂说贞烈,</p><p class="ql-block">商贾滔滔话锦篇。</p><p class="ql-block">一水潆洄环故郡,</p><p class="ql-block">三雕精绝饰古椽。</p><p class="ql-block">戴震朱熹名四海,</p><p class="ql-block">小桥深巷月娟娟。</p> <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的‌承流宣化坊‌是古城内的重要文化地标,位于徽州府衙广场南侧,与东南邹鲁坊共同构成古城的文化象征。该牌坊正面题写“承流宣化”,源自《汉书·董仲舒传》“所使承流而宣化也”的典故,强调官员承担教化百姓、传播文化的职责。背面刻有“东南邹鲁”四字,彰显徽州地区自古重视文教的传统。</p> <p class="ql-block">承流宣化坊是全木结构,高达15米,宽10米,展现了清代木构建筑的精湛工艺。</p><p class="ql-block">牌楼前的狮子戏绣球,<span style="font-size:18px;">精雕细刻、栩栩如生,</span>充满活力与动感,传递出一种欢快、喜庆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阳和门(又名东谯楼)是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的历史建筑,位于古城东侧,为重檐歇山顶楼阁,兼具城门与望楼功能,现为徽州古城重要地标之一。其主体为双层重檐楼阁,歇山顶设计,高脊翘角,屋脊装饰徽式螭吻(鳌鱼),寓意吉祥镇邪。‌‌</p><p class="ql-block">底层为方形门阙,街道穿行其中;二层大梁架于高台之上,顶层为虚阁,整体砖木结构。‌‌</p> <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内的许国石坊是古城最精华的部分,是全国唯一的一个民间八角牌坊。这座石坊精雕细作,雕刻的动物栩栩如生,展示了古徽州石牌坊艺术的杰出成就。</p><p class="ql-block">许国石坊是一座功德牌坊。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4年),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八脚牌坊,结构精巧独特,石牌坊由八根柱子支撑,雕刻十分精美,是明代皇上批准建造的功名坊。</p><p class="ql-block">许国(1527—1596)是明代徽州歙县人,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官至礼部尚书、少保兼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是明神宗的老师。万历十二年,因在云南平叛中立下大功,明神宗特赐在其家乡建造牌坊,以表其功勋。</p> <p class="ql-block">许国石牌坊,又名大学士坊,俗称“八脚牌楼”。被誉为“东方凯旋门”。它位于古城中心,是一座明代嘉靖年间建造的石牌坊。它用巨型青石彻成,雕刻精美,构图巧妙,工艺精致,庄严宏伟。该牌坊高度11.4米,南北长11.54米,东西宽6.77米,由前后两座三间四柱三楼和两座单间双柱三楼式石坊组成。如此规模之大,又是八柱结构的牌坊,当是举世无双,它是“中国石雕艺术的宝库”,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明代石牌坊之一。万历皇帝亲手题写的 "少保兼太子太保" 匾额,在晨光里透着温润的光泽。</p> <p class="ql-block">石坊采用深浮雕技法,雕刻内容涵盖龙凤、麒麟、珍禽怪兽及奇花异草等图案,如“巨龙飞腾”、“凤穿牡丹”、“麟戏彩球”等主题,栩栩如生。立柱四面共雕刻12只形态各异的石狮,展现刚劲粗犷的雕刻风格。</p> <p class="ql-block">许国是万历皇帝为表彰大学士许国而建。各式石雕 "暗藏玄机":左边的龙爪握着笔,右边的龙爪捏着算盘,象征 "文武双全";而最顶端的 "海马流云" 图案里,藏着只小小的蝙蝠,这是意喻 "福在眼前" 。傍晚时分,阳光透过石柱的缝隙,地上投出 "人" 字形的光影,暗示 "贵人照",踩过光影会福星高照。</p> <p class="ql-block">在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石雕牌坊,牌坊上的“徽园”二字明确了其代表的地域文化特色,徽园牌坊是徽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承载着丰富的徽文化内涵。“普天同庆”和“惠风和畅”的题字则表达了对国家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幸福祥和的美好祝愿,也体现了徽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牌坊基座上面安置石雕《双狮戏球》,展现了徽州石雕的精湛技艺。园区内还保留了砖雕《百子图》和木雕《徽商行贾图》等雕刻构件,共计2000余件,这些雕刻作品集中体现了明清时期徽州建筑艺术的精华。 ‌</p> <p class="ql-block">徽园集徽派建筑"三绝"(牌坊、祠堂、民居)与"三雕"技艺(砖雕、木雕、石雕)于一体,再现了明清时期徽州城的整体风貌。徽园设有古戏台、东谯楼文创空间等特色区域,常态化开展汉服表演、非遗展示等文化活动。其建筑群包含仁和楼、得月楼等12处标志性仿古建筑,形成具有观赏性与体验性的徽文化综合展示区。</p> <p class="ql-block">徽园,是徽州古城的一大亮点,展现了徽派建筑的独特魅力。它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游客们感受徽州风情、领略古韵的好去处。在这里,游客们可以漫步于精致的园林之中,欣赏古朴的建筑风格,感受那份宁静与和谐。同时,徽园也是了解徽州历史、体验徽派文化的重要场所,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深入地感受到徽州古城的独特韵味。</p> <p class="ql-block">临江仙•徽园</p><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 </p><p class="ql-block">黛瓦粉墙藏古韵,雕阑曲径通幽。 </p><p class="ql-block">马头墙外月如钩。 </p><p class="ql-block">石桥凝碧水,烟柳系轻舟。 </p><p class="ql-block">墨砚茶香千载事,堂前燕语温柔。 </p><p class="ql-block">徽园风物自风流。 </p><p class="ql-block">凭栏听晚笛,一梦到徽州。 </p> <p class="ql-block">徽园内有惠风石坊、徽园第一楼、得意楼等楼阁,以及过街楼、古戏楼等特色建筑,更有莲池玉带桥、万金灵龟、九龙九凤壁等精美景观,以及百余间精致的住宅楼房,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徽州生活画卷。</p> <p class="ql-block">这里汇聚了牌坊、古民居、祠堂等“徽州三绝”,并融入了砖雕、木雕、石雕等“徽州三雕”的精湛工艺。徽园被誉为“徽州文化大观园”。园内主体建筑众多,包括仁和楼、得月楼、茶楼等,每一处都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九龙壁挺有特色。它不是常见那种九条龙的整体造型,壁面是用 635 块小青瓦镶砌起来的,组成了一幅超大型的“九龙戏珠”砖雕。这九龙壁长度大概 20 米,高度约 8 米,规模不小,看着特别有气势。在徽州古城景区里,它可是重要一景,和周围那些古老建筑搭配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氛围。</p><p class="ql-block">它的砖雕工艺特别精湛。徽州传统砖雕技艺那可是历史久远,工序复杂得很,对工匠手艺要求极高。就看这九龙壁上,每一条龙的样子、神态都雕得跟活的似的。龙身上的鳞片纹理,龙须的摆动姿态,都清晰得很,把徽州砖雕的高超水平展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徽州府衙,是古徽州府治所在地,徽州府衙是古代知府的办公场所,民间俗称“衙门”。它位于古城中心,是古城的重要景点。徽州府衙始建于唐代,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府衙之一,其建筑风格典雅别致、宏伟壮观、布局严谨、气势磅礴,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府衙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徽州府衙公堂之上悬挂着匾额,正面是“明镜高悬”,背面刻着 "民为邦本"。</p><p class="ql-block">公堂两侧立柱的楹联为:“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勿骛声华忘政事;养廉惟俭,俭己俭,俭人非俭,还从宽大保廉隅”‌。 ‌这副楹联出自晚清官员薛时雨之手,被悬挂在歙县徽州府衙正厅。上联强调为官者应戒贪,贪图财利或名望均属贪;下联主张养廉需从俭做起,律己从严、待人宽容是保持清廉的关键。 ‌该楹联至今仍被视为廉政文化的典范,提醒党员干部应秉持公正廉洁的执政理念。 ‌</p> <p class="ql-block">长廊是徽州府衙的重要建筑,它将每个院落、房间,连接起来,院与院有拱门相通。</p> <p class="ql-block">府衙庭院中间立有一块戒石碑,上书“公主明”三字,其中“明”字的部首“日”多了一笔,成了“目”,意为告诫为官者办事识人都务必要擦亮双眼,主持公道。</p><p class="ql-block">戒石碑的反面,刻有“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个字,出自五代十国时期蜀主孟昶所作的《官箴》,是对为官者不可搜刮民脂民膏的警示。</p> <p class="ql-block">徽州府衙后花园以徽派建筑风格为主,融合了木雕、石雕、砖雕等传统工艺,展现了徽州园林的精髓。园内布局包含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整体设计清幽雅致,体现了徽州文化的独特魅力。 ‌</p><p class="ql-block">后花园与古城墙相连,登墙可俯瞰徽州府衙、许国石坊等建筑群,视野开阔。园内还设有矮门可通向城墙,为游客提供多维度游览体验。 ‌</p> <p class="ql-block">游客可以从<span style="font-size:18px;">徽州府衙后花园‌的主入口登上</span>徽州古城城墙,登城后可俯瞰练江蜿蜒、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群及远山轮廓,形成“城在山水间”的独特意境。‌‌城墙现存明代墙段2.6公里,砖石纹样融入徽砚雕刻与历史典故,沿途设有解说牌展示建造技艺。‌‌城墙尽头可步行至渔梁坝,体验竹筏漂流衔接水陆游览线。</p> <p class="ql-block">过许国牌坊就是中和街,地处古城中轴线,北起府衙广场,向南延伸,与打箍井街、小北街、斗山街等街巷相连,形成密集的历史文化网络。 ‌中和街保留了明清时期的石板路和徽派建筑风格,街路两侧都是商铺。</p> <p class="ql-block">斗山街位于歙县城内,因依靠斗山得名。徽商故里斗山街,是一处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的旅游文化景点。建于明清时期的斗山街、有典型的徽州民宅汪氏家宅,官府人家杨家大院、古私塾许家厅、世代商家潘家大院、千年“蛤蟆”古井、罕见的木盾牌坊一“叶氏贞节坊”等等,犹如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向你娓娓讲述着古老而又凄美的故事,青石板铺成的路面狭长,悠远,宛如“雨巷”再现。</p> <p class="ql-block">斗山街的青石板被磨得发亮,两旁的 "美人靠"(栏杆)被几代人坐得光滑。63 号院的门环是铜制的,左边刻着 "仁",右边刻着 "义",敲门时会发出 "仁义" 的谐音。这家是清代茶叶商的老宅,当年主人定下规矩:"买茶的人敲三下,卖茶的人敲两下,听声就知身份。"</p> <p class="ql-block">虞美人•斗山街</p><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p><p class="ql-block">斗山街巷深几许,</p><p class="ql-block">黛瓦青石路。</p><p class="ql-block">马头墙外雨霏霏,</p><p class="ql-block">石板苔痕犹记、燕双飞。</p><p class="ql-block">当年绣阁今何在,</p><p class="ql-block">寂寞雕栏改。</p><p class="ql-block">夜来灯火映窗纱,</p><p class="ql-block">谁倚楼头凝望、月西斜。</p> <p class="ql-block">斗山街的石板路是时光的见证者,铮亮与光滑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时光的痕迹与岁月的镌刻。</span>它们被平整铺设在街巷之中。踏着古老的石板,仿佛能够穿越到过去的岁月。这里青石板铺成的路面,历经风霜雨雪,依然平整而坚实,仿佛是岁月的镌刻刀,记录着每一个曾经走过这里的人的足迹。走在斗山街上,仿佛可以感受到这里承载着历史的沉淀</p> <p class="ql-block">商道与文脉:那些藏在门楣里的故事,记载着<span style="font-size:18px;">商道与文脉。</span>走进古城的巷弄,就像翻开一本立体的徽商家谱。"汪氏大宅" 的门楼上刻着 "商海扬帆" 四个篆字,却在门簪上雕了支毛笔 。这家主人是清代的盐商,赚了钱就回乡建书院,临终前嘱咐子孙:"算盘要打,书也要读。"</p> <p class="ql-block">小巷里最豪华的宅子当属官府人家“杨家大院”,据传始建于先祖杨宁。杨宁,歙县城中人,字彦谧,明宣德五年进士,历任江西巡抚、礼部尚书。杨家大院是斗山街最大的民宅。</p> <p class="ql-block">斗山街上的杨氏建筑,是斗山街的典型建筑。杨氏先祖世代为官,住宅占地面积大,气派非凡。它把徽商和官员的住宅和风格气度融为一身,却又互相辉映,互相补充,不能不说这是徽商文化巧妙的反映。住在这个古巷深宅里的徽商,当初各怀心事,然后又随岁月湮灭。只留下这样的旧物,让后来的人窥视和揣摩。</p> <p class="ql-block">斗山街作为一处古老而神秘的街巷,它的历史和故事永远激发着人们的好奇心。无论是文化爱好者、历史迷还是旅行者,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走进斗山街,感受历史的沉淀,聆听岁月的低语,体验那段时光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叶氏贞节木门坊</p><p class="ql-block">提要:叶氏贞节木门坊,叶氏贞节木门坊--位于徽城斗山街道13号,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立。双柱三</p><p class="ql-block">叶氏贞节木门坊--位于徽城斗山街道13号,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立。双柱三楼,间宽4.3米,高6米,墙上用灰墨画假门。上盖小瓦,檐枋墨书“旌表江莱甫妻叶氏贞节之门”。上有“圣旨”牌,是乾隆间维修时题写,现保存尚好。 </p><p class="ql-block">叶氏25岁丧夫守节。元末兵乱,携婆母躲避山中,侍奉周全,婆母寿高百岁,因念儿媳功德,力主建坊。 传说朱元璋少年漂泊时,曾得到叶氏的羹食之恩</p> <p class="ql-block">斗山街蛤蟆井是徽州古城内的一处著名古迹,位于斗山街深处。该井建于唐代,因当地居民发现土坎处聚集众多蛤蟆而推测有泉眼,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当地富户发现并凿制</span>成功而得名。 ‌供居民无偿使用。为解决更多居民用水问题,该户人家又在井外建另一口井,形成“姊妹井”“井外井”的格局。 ‌至今蛤蟆井仍为周边居民提供生活用水,并成为斗山街的重要景观。古井周边保留了汪氏家宅、杨家大院等明清建筑,展现了徽州传统民居风貌。</p> <p class="ql-block">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刘伯温来徽州勘察时曾感叹:"此城如砚,练江为墨,四山为纸,必出文商巨子。" 古城的布局暗合《考工记》的规制:府衙的大门正对南山,取 "南面而治" 之意;县衙的屋脊比府衙低三寸,彰显 "尊卑有序";连街道的宽度都有讲究,中和街宽三丈六,刚好容得下八抬大轿并行,而两旁的巷弄宽仅五尺,据说能 "藏风聚气"。</p> <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的黛瓦白墙里的孕育着千年商魂,府县同城藏着的文明密码。</p><p class="ql-block">清晨的雾还没散,徽州古城的谯楼就传来第一声钟响。穿城而过的练江泛起细碎的金光,将两岸的马头墙映得像一群蓄势待发的飞鸟。站在许国石坊下抬头望,八根石柱上的龙纹还沾着露水,四百多年前,万历皇帝亲手题写的 "少保兼太子太保" 匾额,在晨光里透着温润的光泽。</p><p class="ql-block">这座被称为 "徽文化活化石" 的古城,藏着太多关于匠心与商道的秘密。一砖一瓦的规矩:府县同城的千年智慧。</p><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最特别的,是它 "一城两治" 的格局。从唐代开始,这里就同时住着徽州府的知府和歙县的知县 —— 府衙在东,县衙在西,中间隔着一条笔直的中和街,像一根扁担挑着两套行政体系。这种 "府县同城" 的奇观,全中国独此一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徽州三雕是具有徽派风格的木雕、石雕、砖雕三种地方传统雕刻工艺。三雕历史悠久,世代相传,有完整的工艺流程,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其雕刻技艺和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才能和艺术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徽州的三雕范围极为丰富,包括人物动物、鸟鱼虫、植物花卉</p> <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历史悠久,风光秀丽,如诗如画。它是徽州文化的起源与见证,是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徽城的重要地标。它不仅以典型的徽派古建筑风貌吸引人,而且更是有其丰厚的历史文化与人文景观感动人。古城的每一个景点、每一个主体建筑、每一条古街古巷、每一个雕刻、每一块砖瓦都凝聚着它的辉煌历史记忆,散发着浓厚的徽州文化气息。而徽州文化又是古城的灵魂,徽派建筑是徽州人民的智慧与结晶。古城是一幅绚丽多姿的古画,它以独特传统艺术风格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展现了古徽州辉煌与魅力,给世人遗留了一个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徽州老墙褶痕里散落着千年月光。</p> <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的阳和门迎宾礼是古城的重要礼仪活动,每天晚上6点半,阳和门上响起的琴瑟和鸣,以传统礼仪迎接宾客,展现徽州文化,让大家感受徽州古城对待宾客的热情。身着古装的演员在阳和门列队相迎,拱手作揖并以传统礼仪欢迎宾客,体现徽州对宾客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踏莎行</span>•阳和门迎宾礼</p><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p><p class="ql-block">仪仗分列,朱旗雕戟,</p><p class="ql-block">笙箫吹彻阳和路。</p><p class="ql-block">青石回声应鼓鸣,悠悠尽是千年语。</p><p class="ql-block">袍袖风生,礼容如许,</p><p class="ql-block">牌坊影里斜飞雨。</p><p class="ql-block">新安太守府门开,徽风皖韵迎宾处。</p> <p class="ql-block">在歙县,古城里、古建中,是文物、是展陈,有演艺、有技艺,一个空间的格局正在成就生活的热烈。依托古城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传统技艺等文化遗产,再现当地的历史人文记忆,构成古城居民和到访游客之间的情感认同。</p><p class="ql-block">文化赋魂、业态赋形,如今,徽州古城不仅是徽文化的重要展示地,更是当地文旅经济产业的重要载体。通过积极探索,歙县正在让历史建筑融入现代生活,让古城“动”起来,让历史真正“活”起来。</p> <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坐落于安徽歙县,是保存完好的中国四大古城之一。其印象可浓缩为:徽风皖韵——白墙黛瓦马头墙,街巷纵横如棋盘,明清建筑群保存完整,尽显徽派建筑精髓。 </p><p class="ql-block">文化厚土——牌坊、祠堂、府衙林立,承载程朱理学、徽商精神,文墨气息浓厚。 </p><p class="ql-block">烟火依旧——主街商铺与传统民居交融,既有市井生活气息,又透古朴沧桑感。 </p><p class="ql-block">山水相映——依山傍水,新安江畔与古城相映,构成水墨画般的意境。 </p> <p class="ql-block">送你一缕清晨的阳光,带给你一天的快乐。万里路遥,快乐同行。轮迹经纬,风雨兼程。文字和相机记录下自驾路上的点点滴滴,乐享自驾途中的所见所闻。让我们体验旅游的力量吧!欢迎继续关注、品味我的《轮迹经纬———惊艳时光的古村 温柔岁月的西递(16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