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西班牙好几个世纪都没能有一个固定的首都,可见其分裂的程度,Toledo是其不断更迭的首都之一;但西班牙的宗教中心就是Toledo,<b>Catedral Primada de Toledo </b>就是“西班牙首席大教堂”,意味着它是国家最高级别的教堂,其主教有着西班牙天主教会首席大主教的地位,其建筑之宏伟艺术之丰富自不言而寓了。于是,大教堂也成了游客的必到之处,更是我们今天的重头戏,入口在小巷深处,对着的售票处文创店前人还真不少呢。这里不包括在手环里,买门票入场的时候同问登钟楼,被告知五年前已经停止登楼了,有危险为什么不修呢? </p> <p class="ql-block">这里,光是教堂的选址,就在诉说着西班牙天主教的两段传奇,看看这历史的“千层糕"是如何堆叠起来的。<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往下挖一定可以找到罗马的地砖;</span><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最关键的一层在公元6世纪,此地建立了一座名为"Santa María del Alcazar"的教堂,西哥特国王雷卡多(Recaredo)在587年于托莱多宣布放弃阿里乌斯派异端,带领西哥特王国全民皈依天主教,此地因此成为了西班牙天主教信仰的发源地之一,具有无与伦比的</span><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历史正统性</b><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公元711年摩尔人征服伊比利亚后,这座西哥特主教堂在穆斯林统治初期被改为托莱多的主清真寺(GreatMosque of Toledo),时间长达数个世纪,这与科尔多瓦主教座堂的经历一模一样。</span><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1085年,阿方索六世国王收复托莱多,他承诺尊重穆斯林的主要宗教场所,然而(传说)他的手下“误将”主清真寺当作西哥特时期的老教堂,强行进入并将其祝圣为基督教教堂,这一行为破坏了协议,但既成事实,穆斯林社群只得将就。13世纪初,国王费尔南多三世和首席主教罗德里戈•希门内斯•德•拉达(Rodrigo Jimenez de Rada) 决心建造一座与王国野心相匹配的、全新的、宏伟的哥特式主教座堂,选址毫无悬念:就在原西哥特教堂/穆斯林清真寺的原址上,他们于1226年亲手埋下第一块基石。</span>太热的天并沒有认真看那些大名鼎鼎的宽恕之门审判之门地狱之门,拍个照片,直接进了南面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平门,图凉快要紧,平门是唯一一个内外平齐没有台阶的大门,起初是作为圣体节游行队伍进出使用,现在成为了参观教堂的出入口。走进教堂,满眼是熟悉的哥特式束柱和它们形成的尖肋拱顶,阳光透过花窗在立柱上投下无数魅影。</p> <p class="ql-block">狮子门,<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这座位于大教堂横殿南侧的门是最受赞赏的门之一,它在历史进程中优雅而精致地融合了不同风格与世纪的元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在下方部分的中央棂柱上,立有救世主的雕像,这是胡安·阿莱曼在15世纪中叶的作品。在山形墙的浮雕中,是“耶西之树”,这是中世纪常见的一种视觉隐喻,表现了耶稣基督作为耶西之子大卫的后裔,与《旧约》预言之间的联系。门的其余部分则属于文艺复兴风格,由大教堂的建筑大师阿隆索·德·科瓦鲁维亚斯主持。第二部分的核心是圣母加冕浮雕圆饰,描绘她作为天国之王后与天主之母的形象,这件作品出自费利佩·比加尔尼或他的儿子格雷戈里奥·帕尔多之手。玫瑰花窗上饰有红衣主教基罗加的纹章。</span></p> <p class="ql-block">真是托莱多大教堂最精美的门户啊! 大门上亦布满了细腻的浮雕。</p> <p class="ql-block">今天直奔高坛,这是我们参观过程中将要探索的"Cisneros spaces”之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在天主教女王伊莎贝尔时期,她的忏悔神父兼托莱多大主教红衣主教西斯内罗下令对其进行改造。经他的许可,“旧国王们”被移到一侧,为小堂的扩建和新祭坛装饰的建造腾出了空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在新祭坛装饰的左右两侧,左边安葬着皇帝阿方索七世,而右边则是他的儿子—三世桑乔“被渴望者”和四世桑乔“勇敢者”,他们仍在各自原来的石棺中。这座圣所,从外到内:保护它的铁栅栏,到高达25米直抵拱顶、作为主坛完美背景的宏伟祭坛装饰。</span></p> <p class="ql-block">金色的栅栏围住了主祭坛,耶稣受难的雕像就立在栅栏上方,栅栏里面是历史上著名的红衣主教西斯内罗斯(Francisco Jiménezde Cisneros,1436-1517)委托众多艺术家合作完成的经典哥特式祭坛装饰,真人大小的彩色木雕描述了《圣经新约》中耶稣的一生。<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被拦在了西斯内罗斯空间外围,只能Zoom in photo 看到细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主祭坛装饰,在红衣主教西斯内罗的倡议下,于天主教女王伊莎贝尔时期历时六年建造,并于1504年竣工也就是女王逝世的那一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圣体圣龛塔,祭坛装饰的核心,描绘基督生平的场景,以金字塔式的层层叠置而上,华盖、檐口和裙饰都围绕着圣体圣龛塔而设计,庄严挺立在视觉中心的正中位置;在结构上,它分为五层逐级升高的水平带,两端较窄的部分作为护翼或裙饰。在其基部,有一个大型基座(predella),在基座中央坐落着一尊14世纪雕刻的哥特式圣母像,用来主宰这一祭坛装饰,在她左右两侧,自左至右排列着四组雕塑群:圣欧赫尼奥殉道、最后的晚餐、洗脚礼以及山园祈祷。25米的中央轴线顶端加冕处,一座宏伟的加尔瓦略山场景似乎与星辰点缀的拱顶融为一体。(大教堂的App介绍得非常详细)</span></p> <p class="ql-block">站在这里,难免会和几天前才看过的塞维利亚大教堂的主祭坛相比,小不少也没了压迫感,是典型的“哥特式叙事墙”:竖直划分成多个格层(cuerpos),密集且层层上升,与拱顶衔接自然流畅;同样是木雕镀金,但人物从黄灿灿的背景中突围而出,色彩鲜明。现实中两地祭坛都隔着高高的铁栏,无法靠近,只能远观体验。不可否认,塞维利亚凭借规模与金碧辉煌营造出了强烈的震撼与庄严,我个人却更喜欢Toledo大祭坛融入Cisneros spaces的和谐之美。</p> <p class="ql-block">耳机里讲这座120米长60米宽的大教堂中共有88根立柱支撑着72个拱顶,这儿有个巨人圣人,他的名字是克里斯托弗,<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对圣克里斯托弗的热切崇敬催生出一种广为流传的信念:仅仅看见他,就能在当天免于死亡。这个想法既单纯又有力:图像越大,就越能确保进入大教堂或路过其敞开大门的人,都能看见圣人的形象。无论如何,对圣克里斯托弗的虔敬与护佑一直延续至今,为凝视他的人带来安慰与希望。</span><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我们这一路见</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背负圣婴的画面已经数不过来了!</span></p> <p class="ql-block">又见西面宽恕之门上方之玫瑰花窗,应该是这里最壮丽的一个,上面布满了圣人头像。站在这里我有点后悔把单反留在小旅店里了。</p> <p class="ql-block">爱极了精致的唱诗班坐席,基督教世界中最美的合唱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大教堂中的合唱席,原本是专供主教、教士、教益神甫、圣职俸禄神职人员以及唱诗席神父进行祈祷或歌唱的空间。如今,它只在一些重大庆典时使用。唱席雕刻</span><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18px;">最引人注目</span><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这是一部可以逐座阅读的教理讲授,因为没有两个座位是相同的。合唱席水平分为上层与下层,共有 120 个座位,按在场者的等级高低来分配。</span><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从来没有这么仔细一个个看过去,上层是一个个表情各异姿态圣洁的圣经人物、圣人和先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在唱经席的高处顶端,矗立着一组 the Transfiguration on Mount Tabor 的雕塑群,由阿隆索·贝鲁格特(Alonso Berruguete)以雪花石膏雕成。在“显圣容”中,耶稣真正的神性向他惊愕的门徒们显现;在他们震惊的目光前,他的面容如太阳般光辉,他的衣衫闪耀发光。</span></p> <p class="ql-block">下层每个座椅背面都围绕着卡斯蒂利亚收复失地运动(La Reconquista),在木雕中讲述着一段段征服、信仰、牺牲与救赎的故事;果然是西班牙唯一一组大规模将军事与宗教融合的唱诗班木雕,令人痴迷,令人震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它们是由著名雕刻家罗德里戈·阿莱曼(Rodrigo Alemán)在 1489 年至 1495 年间制作的。这些作品忠实地再现了天主教双王对格拉纳达王国的再征服。从入口开始,右侧的座位描绘了马拉加人民的战斗,左侧的座位描绘了阿尔梅里亚的战斗,而正面则展现了格拉纳达。这些雕刻板重现了被再征服的城市及其人物、军队、防御塔、战马、长矛、弩弓等。</span></p> <p class="ql-block">每个座位都配有雕刻成奇幻生物形状的扶手,以及“怜座”(misericordias),这些是小型座椅,当神职人员站立、主座抬起时,用来提供支撑。</p> <p class="ql-block">唱诗席角落里的木质祭坛式谱架亦精妙之绝,拍照和被拍照的都很到位🥹,</p> <p class="ql-block">鎏金木雕,表面用金色强化浮雕细节,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艺复兴的</span>整体叙事和构图均衡模式中,显现出曼纳主义的不安与戏剧化,<span style="font-size:18px;">Renaissance–Mannerism,人物姿态丰富</span>衣褶飞舞,动作富于张力,<span style="font-size:18px;">和唱诗席周围的深色木雕形成强烈对比。</span></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没有拍下主谱架和老鹰不得而知,但那个巨大的铜鹰令人印象深刻,忘不了,必须写下一笔。</p> <p class="ql-block">“在这片木雕之间,合唱声仿佛穿越几个世纪,在哥特与伊斯兰的交锋中升向天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圣光透明祭坛(The Transparente)巴洛克景观建筑范例,目的就是用自然光照亮圣体龛。主教堂的哥特式祭坛与这座巴洛克高祭坛,是一场壮观的圣体升华戏剧的两个面向。在它们之间,是放置至圣圣体的圣体龛,是这个设计的核心圣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如何确保光线能够照射到圆孔呢?解决方案简单又大胆(对于当时而言):在环行通道的穹顶中央体上开破,创造出一扇大窗,使光线能够透过圆孔,从而照亮圣体龛。工程于1720年至1732年间,在唐·迭戈·德·阿斯托尔加·伊·塞斯佩德斯主教任内完成,是Narciso Tomé.天才的致敬。这位杰出的建筑师不仅设计并实施了该项目,还构思了一个完整的颂神式雕塑与绘画群落,选用最上乘的白色大理石和碧玉,</span><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18px;">最大化地体现了圣体升华的象征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透明祭坛的中央主体由一扇圆窗占据,光线由此进入圣体龛的空间。整个布景仿效太阳的光辉,以无数光芒象征至圣圣体,那引导我们生命的神圣之光。在其周围,由大理石雕成的一组感人而崇高的形象展现了大天使:圣米迦勒、圣拉斐尔、圣加百列,以及天使们与翻涌的云彩。</p> <p class="ql-block">那一道阳光,到达中心圆点,又反射出一缕淡淡的不易察觉的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在一座优雅的祭坛上,圣母怀抱圣婴的威严身姿高高耸立,仿佛将祂作为第一次圣体祭献奉献给全人类。两侧有青铜浅浮雕场景,描绘了大卫一生的片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在最顶端,有一尊青铜雕像,描绘的是圣伊尔德丰索接受祭披的情景,旁边还有三大神学德行的形象:信德、望德与爱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在圆窗之上,真人大小的基督与祂的使徒们共进《最后的晚餐》,就在祂被钉十字架之前的那一刻。正是在这一时刻,耶稣藉着与门徒分享饼与酒——祂的身体与宝血——而建立了圣体圣事。</span>这一场景与透明祭坛整体的圣体主题紧密相连。通过圆窗照入的自然光正好照亮下方的圣体龛,而上方的“最后的晚餐”雕塑则叙事性地呼应了圣体的设立。</p> <p class="ql-block">大祭坛后方的透明天窗(El Transparente),“全西班牙最震撼的超级巴洛克杰作之一,视觉、神学与建筑的三重狂欢”,我在不同时间段查看了数次,惊叹之余也有点小小失望,看不到太大的光影变化,可能因为灯光照明的关系?说实话这灯光真的扰乱了我敏感的视觉神经,不吐不快。</p> <p class="ql-block">杰出的雕刻艺术,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Chapel of Saint Ildephonsus</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这座小堂自1215年起便奉献给圣伊尔德丰索,如今宏大的形制,是通过拆除三座小堂而实现的。它从后殿中央向双环形通廊开放,呈哥特式的八角形,肋拱穹顶上饰有金色叶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小堂中心由教堂奠基人Archbishop Jiménez de Rada的墓葬占据,墓葬架立在六只狮子之上。此墓由一具哥特式石棺组成,石棺饰有尖拱和人物像,其上安放着大主教的卧像,足边另有一只狮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在祭坛右侧,there is a magnificent work of Spanish Plateresque art by the sculptor Vasco de la Zarza, the tomb of Bishop of Ávila D. Alonso Carrillo de Albornoz, created in 1515. 在这座葬礼小堂中也安葬着部分托莱多枢机主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在祭坛的祭坛画上,由 Ventura Rodríguez 于1780年建造,描绘的是圣母降临,将祭披授予圣伊尔德丰索的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CAPILLA DE SANTIAGO,大教堂内最纯粹的文艺复兴小堂,建于 1539–1551年,阿尔瓦公爵家族(Casa de Alba)的葬礼小堂,当中即是第一代阿尔瓦公爵及其夫人的 卧像陵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Chapel of the New Kings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1374年,卡斯蒂利亚的恩里克二世(特拉斯塔马拉王朝的第一位君主)创建了皇家礼拜堂,作为新王朝的礼拜场所,最初独立于旧国王礼拜堂之外,位置在大教堂的脚下,靠近现今的圣物室,这一地点不太合适,阻碍了进入侧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1531年,在皇帝卡洛斯五世的许可下,教务会议委托阿隆索·德·科瓦鲁维亚斯(Alonso de Covarrubias)将皇家礼拜堂迁至现今的位置,位于圣殿正端,原本是铁匠铺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它不仅仅是一座礼拜堂,而是一座小型的内部教堂,一个中殿,由两个分段和一个多边形后殿组成。教堂覆盖着哥特式肋拱顶,并设有一个圣器室和一个入口前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恩里克二世与胡安娜·曼努埃尔夫人的陵墓,其装饰与工艺都极为出色;同样,恩里克三世与卡塔利娜·德·兰开斯特夫人的陵墓上的文艺复兴式龛位亦然。</span></p> <p class="ql-block">这里拥有非常独特的门户;中央盾徽,卡斯蒂利亚与莱昂的王家纹章(城堡与狮子),上冠王冠;两侧翼龙,守护和力量的象征,呼应特拉斯塔马拉王朝强调的保护与合法性。</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通往主圣器室的必经之路,这扇小门仿佛嵌入了一堵纪念碑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宏伟的主圣器室是首席大教堂的又一件珍宝。它那恢宏的尺度、和谐的建筑感以及壮丽的图像学规划,不仅令人惊叹,也引人沉思。</span>而<span style="font-size:18px;">对我来说,比金碧辉煌让我更期待的是收藏在这里的大师名画。</span><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这里又是绘画馆,是一座艺术的圣殿,收藏了多位最负盛名画家的作品:El Greco, Caravaggio, Titian, Goya, Van Dyck, Orrente, Tristán, Morales, and José Ramos.</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抬起目光,会看到覆盖这座壮丽长方形大厅的筒形拱顶,带有拱间,属文艺复兴风格。整座拱顶由那不勒斯画家卢卡·乔尔达诺于1698年创作的壁画装饰。作为趣闻,我们可以在左侧最后一扇假窗上发现他的自画像,他的双手置于祈祷的姿势中。(</span><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这个只能下次有机会看了</span><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这幅宏大的场景表现圣母玛利亚降临,将祭披授予托莱多大主教圣伊尔德丰索(657–667年),就在他准备举行圣体弥撒之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18px;">在拱顶的中央,以希伯来文写着天主之名“雅威(YAHWEH)”,一道光芒引领我们走向圣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在这座绘画馆中,占据更突出位置的是格雷考的作品。《剥夺基督衣袍》位于中央的祭坛画上,两侧分别是《救世主》与《圣伯多禄之泪》。在同一层面上,使徒系列与建筑和谐呼应。在拱下,还陈列着这位克里特画家的另外六件精彩作品。</span><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小青年捕捉成像能力已经很厉害了,这是一张我特别喜欢的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剥夺基督衣袍》(El Expolio de Cristo)</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圣器室的灵魂展现于这幅非凡的图像中,它俯瞰全场并攫取我们的目光:耶稣基督身穿象征祂受难的红袍,被一群人围绕,正准备在祂将以生命在十字架上献祭之前,剥去祂的衣袍。这一牺牲成为救赎。此画由格雷考于1577年至1579年间绘制。其光线、色彩与大胆的构图处理,预示着艺术史上一个新的叙事。</span></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是格列柯在西班牙最早的画作,基督身着深红色袍子,无助地沿着街道行走,包围他的人正在撕扯他的衣服,<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这幅画现在仍然很壮观,但基督长袍的颜色显然已被后来的艺术家再涂过,成了斗牛士斗篷的色调。”</span>与上午刚刚看的《耶稣复活》里的红色披风相比确实过于鲜艳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圣伯多禄之泪》(Las lágrimas de San Pedro)</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在祭坛右后方的墙上,我们看到那位被耶稣拣选为祂教会基石的人在哭泣,格雷考首次成功地将情感绘于画中。伯多禄双手交叠置于胸前,含泪的双眼仰望而上,目光恳求宽恕,面容映照出最真切的懊悔。这幅画中的一切都唤起福音书里最深刻的场景之一:这位蒙选的使徒,被任命为首领,却因背叛了心爱的师傅而悔恨。这是一条道路,在其间任何罪人都能在天父的怀抱中经历救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El Salvador》通常置于中央画作的一侧,突出耶稣的救世身份,</span>《El Expolio》(剥夺基督衣袍)位于中央,另一侧的《Las lágrimas de San Pedro》(圣伯多禄之泪),三幅画合在一起形成神学呼应:受难、救赎、人类悔改。</p> <p class="ql-block">我虽认真拍下了所有使徒像,但分不清 WHO IS WHO😜,格列柯的十二使徒画作是他最好的宗教肖像画,在托莱多有两组,一组收藏在大教堂里,另一组并未完成的收藏在了“格列柯之家”(La Casa de Greco)。</p> <p class="ql-block">San José el Niño,童年耶稣的圣若瑟,他头顶上飞舞的圣女们,着红衣的应该是玛丽亚,他脚踏在Toledo的大地上,他怀中依偎着红衣小耶稣,多么优雅的蓝调衣袂与底色,非常独特的画面,我真是好喜欢,这是Greco画中少见的温情与浪漫主义!</p> <p class="ql-block">Santo Domingo,黑白袍早已是他的制服,他正对着十字架上的基督<span style="font-size:18px;">虔诚祈祷;</span></p> <p class="ql-block">Cristo en la Cruz,十字架上的基督,架下的细节值得回味;</p> <p class="ql-block">San Francisco y el Hermano León meditando</p><p class="ql-block">圣方济各与狮子兄弟冥,他身穿连帽白袍的圣徒手上拿骷髅💀,前面还有白衣修士环状剃发衣服上还打有补丁,完全是苦修的形象;而左上角有鸟儿停在枝上,意味着灵魂在信仰庇护得到了救赎!</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还收藏着1798年戈雅受委托创作的一幅向格列柯致敬的作品《逮捕基督》,画面中手持兵器的士兵正赶来抓捕耶稣,卖主的犹大以亲吻耶稣作为信号向士兵指明身份。</p> <p class="ql-block">二位大师风格迥异,“<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格列柯诉说着神的荣耀,戈雅则凝视着人类的混乱</b>”,十分贴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Archibishop's Sacristy 大主教圣器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在这个房间里,托莱多的大主教们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在这里穿上圣服。两块铭牌,一块位于入口门上方,另一块位于房间的尽头,以圣经的语言宣告了这一功能:“你们要给他们穿上圣洁的衣服,使他们可以作为祭司服侍我。”“预备并教导自己。”这一用途既反映在展出的艺术品中,也体现在家具和天花板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作为更衣室,这个房间配备了三件精美雕刻的木制衣橱。其余家具,包括宏伟的17世纪佛兰芒镜子,再次暗示了房间的用途。在衣橱上方,胡安·德·博尔戈尼亚(Juan de Borgoña)的《最后的晚餐》三联画尤为醒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房间墙壁上还陈列着蒂香(Tiziano)、委拉斯开兹(Velázquez)和特里斯坦(Tristán)的其他宏伟画作,为房间增添装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保禄三世》</span>TIZIANO 堤香,16 世纪,木板油画;提香亲手创作的保禄三世肖像至少有 2–3 件独立版本(那不勒斯、佛罗伦萨等),其他地方(如托莱多)出现的作品,很可能是提香工坊的复制品,或是同时期传播的“版本画”。</p> <p class="ql-block">《面纱圣母》拉斐尔的木板油画,十六世纪初,完美的文艺复兴平衡构图,圣母的面纱透出半透明质感,光影柔和自然;罗马废墟宣告古代旧秩序已过去,基督带来了新的精神秩序,而古建筑Ruin通过线条引导视线,强化了画面透视,使前景的圣母与耶稣更突出,同时增加画面的纵深!</p> <p class="ql-block">拉斐尔式的温婉优雅美好神性,很难错认!</p> <p class="ql-block">《圣若望洗者》<span style="font-size:18px;">卡拉瓦乔</span> ,1594–1595年,布面油画,这里圣若望不再是传统宗教画里理想化的先知,而是一个真实的年轻人,带着人性化的表情与身体姿态,显示出卡拉瓦乔将圣徒形象从“超凡神圣”拉回“现实人间”的创新;</p> <p class="ql-block">他一生中共画过 至少 8 幅《圣若望洗者》,现分藏于罗马、马德里、堪萨斯、慕尼黑等地,这是他早期的作品,创作于他刚到罗马不久(1594–1595),当时他正在形成自己戏剧化的“明暗对照法”风格。我超爱Caravaggio的早期作品,有一种“光明的现实主义”,带来人间真实的欢愉感,总觉着他画风的转变与个人际遇几乎是同步呼应。</p> <p class="ql-block">《耶稣在圣殿受献》Jacobo Bassan (1510 - 1592),十六世纪末,布面油画,雅科波·巴萨诺是父亲,巴萨诺画派的创始人,擅长宗教题材与乡村生活场景的结合,他的作品强调明亮色彩、光影和细腻的生活细节。</p> <p class="ql-block">《牧羊人崇拜》Francesco Bassano(1549–1592),十六世纪末,布面油画;佛朗切斯科继承了父亲雅科波·巴萨诺的色彩与乡村生活描绘技巧,同时晚期作品已经表现出更生动的人物动态和更丰富的光影层次,开始向巴洛克风格过渡。</p> <p class="ql-block">整个画面相当戏剧化,舞台追光的效果,<span style="font-size:18px;">人物表情好生动呀!</span>如果佛朗切斯科活得更久,他完全有可能在光影的运用上与卡拉瓦乔一较高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逃往埃及》</span>弗朗西斯科·科蒙特斯,1540—1545年,布面油画,西班牙本土画家,笔法庄重,透视技法纯熟,带有虔敬的静谧感,表现了圣家庭一路受天使护佑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逃往埃及》安提韦杜托·格拉马蒂卡,十七世纪初,布面油画;明暗对比强烈了起来,已有早期巴洛克的光影,画面中圣母抱着耶稣骑在驴上?只看到了前蹄,但该是驴头的地方出现了天使的身影,再仔细辩认,驴头是全黑的勾勒,未完成?还是为了突出天使引导?</p> <p class="ql-block">《痛苦的圣母与“看,这个人”》路易斯·德·莫拉莱斯,人称“神圣者”,是西班牙16世纪最具代表性的宗教画家之一,布面油画;他的作品几乎全部围绕宗教,尤其是基督的受难与圣母的悲痛。</p> <p class="ql-block">《圣家族》,<span style="font-size:18px;">安东·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span>约 1624 年,布面油画。这画布上完全是普罗大众的形象了。</p> <p class="ql-block">委拉斯开兹的《博尔哈枢机》已知只有一幅主要作品,即托莱多圣器室所藏,画作注重光影对比和质感表现,委拉斯开兹典型的现实主义风格。</p><p class="ql-block">Archibishop's Sacristy 的收藏价值不菲,这里的注标全部是西班牙文,回来整理翻译才更清楚了。</p> <p class="ql-block">教堂大殿周围分布着众多厅堂,其中最值得看的有两个,一个是位于钟楼正下方的珍宝馆,<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The Cathedral's Monstrance,圣体龛包含两个光座,最古老的一件属于天主教女王伊莎贝尔,1505年,在她的遗物拍卖会上,按照大主教西斯内罗斯的指示,由大教堂会议购得,在1495–1499年间由巴塞罗那的银匠豪梅·艾梅里克制作,以黄金制成,部分珐琅,并镶嵌宝石与珍珠。固定光座,用以盛放古老的便携式光座,</span>受西斯内罗斯大主教委托,德国金匠Enrique de Arfe于1517-1524年花七年时间精心打造的层塔型大圣体龛,用足18公斤18K黄金183公斤纯银,打造了包含有260个大小雕像的圣体匣,上面还镶嵌着无数颗宝石。<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虽然结构复杂,但几乎可完全拆解,这得益于榫卯、螺丝、螺母和销钉的系统使用,各个部分都刻有数字和字母,使得能按正确顺序轻松重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托莱多大教堂会议又委托制作了基座,在游行中用于承载光座。该基座以银与鎏金青铜制成,由达米安·德·瓦雷阿斯·马楚卡于1722年完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教宗乌尔班四世在1264年设立圣体节的礼仪庆典,并规定要举行庄严的公共游行以展出圣体供信徒朝拜。</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1595年起,大圣体龛成为托莱多每年圣体节游行最重要的圣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在复活节主日之后的第六十天,即圣三节(Holy Trinity)后的一个六月星期四,托莱多便已连续七百余年举行世界上最为庄严的圣体节游行之一。历史中心的街道铺满芬芳的香草,并以艺术灯饰、花卉装饰、挂毯、披肩与地毯点缀。在这条超过两公里的游行路线上,圣体圣事始终受到连续华盖的庇护——这些华盖由悬挂在房屋立面上的篷布所形成。</span>本周四又要上街了,“见到圣体,如见上帝”!</p> <p class="ql-block">CAPILLA DE.LA DESCENSIÓN 下降礼拜堂,一个封闭但可透视的空间,四周由精美铁栅围护,只能隔栅看向内部的祭坛与圣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圣母玛利亚在此显现,将祭披(chasuble)赐予圣伊尔德丰索,奇迹就发生在这里,</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里面保存着“圣母之石”(Piedra de la Virgen),以及《下降奇迹祭坛画》等珍贵遗物</span>。<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为了纪念这一启示,最初的西哥特大教堂就在此建起了主祭坛。当阿拉伯人将这座大教堂改建为清真寺时,这座祭坛仍然受到尊重;自从大教堂重新恢复为基督宗教礼拜之所以来,它就成为所有前来大主教座堂的访客最为敬仰的圣地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主教会议厅是西斯内罗斯枢机的核心厅室,它见证了数世纪的信仰,展示了所有首席主教(Primate Bishops)的肖像,他们自Saint Eugenius 始,构成了一支塑造托莱多教会、其大教堂乃至整个教区历史的主教群体,有时其影响甚至超越西班牙的疆域。主要空间设有一排木制长椅,供教士会议的成员就坐,而正中则由大主教的座椅居于主导地位。枢机委托 Juan de Borgoña 绘制前三十二位大主教的肖像,并以基督的受难、最后的审判以及圣母玛利亚的一生为题材装饰墙壁。房间覆盖着一座华丽的鎏金与彩绘格子天花板,由弗朗西斯科·德·拉拉制作,呈现出一种穆德哈尔-白银风格(Mudéjar Plateresco),这是所谓“西斯内罗斯风格”的典型特征。</span></p> <p class="ql-block">圣母玛利亚的一生~耶稣在圣殿受献,整整一圈圣母都自带货真价实的黄金光环,画面透视技法成熟,人物稳重而不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The Last Judgment 位于</span><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18px;">主教会议厅入口上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这一场景因其对称性以及众多人物的空间布局而格外引人注目。在画面中心,有一条轴线,救主基督与十字架将作品分为两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左侧:从下至上,打开的坟墓显露出灵魂,它们从尘世的沉睡中苏醒,带着希望与恐惧面对永恒。坟墓之上,是一片椭圆形的云彩,选民跪于其上。更上方,沿着同样的凹形排列,是使徒的座位与圣母玛利亚,她为受审者代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右侧:绝望与痛苦标记的被定罪者形成一团混乱的群体。其上方,是使徒座位的延续,由施洗约翰主持。</span></p><p class="ql-block">最后的审判虽然是基督教艺术中一个固定的题材,但每位艺术家都在进行着独一无二的叙事和视觉表达。眼前的画作是相当文艺复兴的作品,结构平衡,色彩柔和,上方人物温和内敛,下方人物的恐惧也是节制理性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托莱多皇宫圣母小教堂(旧王节前)</p><p class="ql-block">由大主教 贡萨洛·迪亚斯·帕洛梅克(Gonzalo Díaz Palomeque)于 1290年 创立。</p> <p class="ql-block">圣母无原罪小堂(Capilla de la Concepción),由大主教 Juan Martínez Silíceo (1477–1557) 创立,他是圣母无原罪信仰的坚定推动者,它的存在见证了西班牙教会在圣母论神学辩论中的积极角色,三百年之后的1854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圣母无原罪</span>才被教宗庇护九世正式定义为教义。</p> <p class="ql-block">都处是美丽奢华繁复的角落,有多少无名的工匠挥洒汗水?</p> <p class="ql-block">Lower Cloister, <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回廊是一个完美的正方形,由四条长廊组成,每条长廊长52米,覆盖着简单的肋拱顶,除了拱顶中拱石上的大主教特诺里奥的纹章外,没有其他装饰。1389年,大主教佩德罗·特诺里奥下令购买“la alcaná”,即犹太市场,目的是为大教堂建造回廊,并最终建造一座用于他安葬的礼拜堂。回廊的设计由总建筑师罗德里戈·阿方索负责,十年内完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圣欧根尼乌斯的布道,</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1, 100, 250);">圣欧根尼乌斯(Saint Eugenius)被认为是托莱多的第一位大主教,在大教堂的圣像学中占有重要地位。</span><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现有壁画由Mariano Salvador Maella和Francisco Bayeu于十八世纪绘制,覆盖了最初的受损的壁画(由Pedro Berruguete等人绘制,他是高唱诗班雕塑家阿隆索的父亲),这些壁画在回廊中共有十二幅,描绘了托莱多圣人的生平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坐在湿壁画间,幸福感升级,</p> <p class="ql-block">Chapel of Saint Blaise,<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我们来到了这座礼拜堂。它由大主教特诺里奥于1389年开始下令建造,作为新回廊建设的收尾,并作为他自己的安葬之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这是一个中心式布局的空间,覆盖着八分肋拱顶,装饰有星空和龙的形象,象征保护。大主教的纹章可以在拱顶的拱心石和入口门廊上看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墙壁上描绘了基督生平的片段以及圣人场景,其中以《受难》最为突出,因其色彩细腻与构图宏伟而引人注目。这些墙壁最初完全被绘画所装饰。2005年,其中许多得以修复,而另一些则因潮湿而遗失。</span></p> <p class="ql-block">我终于看到了必须是来自意大利的充满古意的Fresco,此行的唯一!仔细看解释:“墙壁上布满的是14世纪末的绘画,虽其中一些已被水和潮湿侵蚀,佛罗伦萨画家杰拉尔多·斯塔尼纳和尼古拉斯·德·安东尼奥创作的《耶稣受难》壁画是其他艺术家效仿的范例”,果然!!!</p> <p class="ql-block">又收一幅天使报喜,</p> <p class="ql-block">足以以假乱真的圆窗,令人应接不暇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虽久久不肯离去,终究要道再见!看看坐坐,走走停停, 眼睛好累脑子更累脚已残了,不愧是西班牙首席大教堂!必须是七星✳️✳️✳️✳️✳️✳️✳️推荐!</p> <p class="ql-block">小青年是永动机,出来又查Museo del Greco,今天关门,我偷笑,真的看够了!</p> <p class="ql-block">Toledo真的步步是景,光是每栋楼每座堂的墙就花样百出,不太牢靠的砖给了石头表演的机会,再配上弯弯曲曲高低错落的小街巷,一个转角便可以哇一下,变了风情变了景。</p> <p class="ql-block">中心街道还没铺上芬芳的香草,艺术灯饰、花卉装饰、挂毯、披肩与地毯点缀已经纷纷出现,</p> <p class="ql-block">这面旗帜是王权、教会与城市传统的紧密结合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彰显!</span>黑色双头鹰(águila bicéfala)是神圣罗马帝国与哈布斯堡王朝的重要徽号,查理五世(即西班牙的卡洛斯一世)使用的徽章;鹰胸前的盾徽是卡斯蒂利亚(城堡)与莱昂(狮子) 的合并徽章,上冠皇冠,象征西班牙王权。下方字母“D.H.” 通常缩写为 “Damas y Hombres”(女士与绅士),是托莱多 Hermandad de Damas y Hombres del Corpus Christi(圣体节的市民兄弟会)使用的符号。</p> <p class="ql-block">麦当劳也打扮好了,</p> <p class="ql-block">最后来到了Zocodover广场,穿过Puerta de Bisagra Vieja(旧比萨格拉门)阿拉伯时期的城门,</p> <p class="ql-block">与堂吉诃德Say Hello亦是道再见,</p> <p class="ql-block">坐上广场边的大巴士去火车站,决定提前回马德里,太累了玩不动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Alcázar de Toledo巍峨高耸,</span></p> <p class="ql-block">与青山绿水的Toledo提前道再见,脑补黄昏美景!</p> <p class="ql-block">小青年越来越灵活了,他也想早回Madrid,“妈妈,我们可以改火车票就像在Figueres呀”,点醒正在懊恼的累残的我,最后车票改前二小时,噢耶!</p><p class="ql-block"><b>火车鸣着笛启动了,很快Toledo消失在了视线里,从此在记忆里回味这片土壤的文化交汇,脑海里漂浮格列柯的基督红衣,一切让人难以忘怀!</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