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字/李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篇昵称:尘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篇号:12177432</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插图:来自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教育之道,不在灌输,而在点亮;人生之途,不在遥远,而在脚下。当良知之光照进课堂,当知行合一融入生命,我们便与千百年前的先贤共鸣,与每一个纯真的心灵相遇。此记,献给所有在平凡岗位上守护火种的人。</p><p class="ql-block"> ——题记</p><p class="ql-block">夜深人静,台灯下,我又一次合上了王阳明的传记,今年暑假这是第三次品读。指尖划过书页,仿佛不是在触摸文字,而是在抚摸一位故人饱经风霜的脸庞。教书这么多年,我总觉得,王阳明不像个被供在神龛里的圣人,他更像一位老教师,一位在龙场那间破败的“教室”里,在刀光剑影的“社会大课堂”中,用自己的一生,给学生上了一堂最深刻的“人生大课”。这堂课的核心,就七个字:致良知,知行合一。</p><p class="ql-block">初听“致良知”这三个字,觉得平平无奇,甚至有些“说教”。可当你站上讲台,日复一日地看着那些年轻的面孔,你就会明白,这三个字,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力量。阳明先生说,“人人心中都有个良知”。这“良知”是什么?在我眼里,它不是什么玄之又玄的哲学概念,就是每个孩子心中,那份最原始的“好”与“坏”的判断。看到同学摔倒,他会下意识地去扶;看到有人被欺负,他会感到不平。这份不假思索的恻隐之心,就是“良知”的火种。我们做老师的,一生的使命,不就是小心翼翼地守护这颗火种,不让它被世俗的尘埃所熄灭,并想办法让它燃烧得更旺吗?这,就是“致良知”最朴素的实践。</p> <p class="ql-block">这让我想起了那位心学的“老祖宗”——孟子。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说得何其通透。善良,是孩子的天性,就像水自然要往下流。我们常常抱怨现在的孩子难教,或许,是我们忘了,教育的本质不是往一个空瓶子里灌水,而是去点燃一盏早已存在的灯。阳明先生的“致良知”,不正是孟子“性善论”在千年之后,给所有教育者的一声温柔提醒吗?</p><p class="ql-block">而在这条“向内求索”的教育之路上,有位“先行者”我们不能不提,他就是南宋的陆九渊。当同时代的大儒们都在埋头苦读,皓首穷经,试图从浩瀚的书海中“格”出真理时,陆九渊却像个叛逆的学生,拍案而起,喊出了那句石破天惊的话:“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p><p class="ql-block">初听此言,何其狂傲!但细品之下,却充满了对人的无限信任与尊重。陆九渊认为,真理不在别处,就在每个人的心中。世界再大,道理再多,最终都要经过我们内心的理解和认同。所以,教育的根本,不是让学生成为“两脚书橱”,去死记硬背那些“标准答案”,而是要帮助他们“发明本心”,擦亮自己内心的那面镜子。他提出的“六经注我,而非我注六经”,更是点醒了我这个当老师的。我们教给学生经典,不是为了让他们成为经典的奴隶,而是要让经典成为他们认识自己、强大自己的工具。这是一种何其自信、何其开放的教育观!可以说,陆九渊为“心学”挖好了第一口井,而王阳明,则是在这口井里,打出了最甘甜、最清澈的水,并为后人指明了取水之法——知行合一。</p> <p class="ql-block">“知行合一”,这四个字,是我从教多年,感触最深的一点。我们总说,这个孩子“道理都懂,就是不做”。在阳明先生看来,这根本就是“不懂”。真正的“知”,必然会导向“行”。一个孩子知道“孝顺”,却对父母恶语相向,那他就不是真知“孝顺”;一个学生知道“诚信”,却在考试中作弊,那他就不是真知“诚信”。“知是行的内在动力,行是知的外在体现。”,知与行,本就是一体两面,如同我们教孩子,既要告诉他方向,也要陪他走一段路。</p><p class="ql-block">这种思想,让教育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变成了充满生命力的实践。它塑造了一种理想的人格——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就像范仲淹,他“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不是写在纸上的漂亮话,而是他戍边西北、主持新政的每一个日夜。再看曾国藩,他更像是我们身边那个最“笨”也最“实”的学生。他天资平平,却靠着“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引用了胡适《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勉励之言)的笨功夫,每日写日记反省,事事躬身力行,最终把自己“修炼”成了一代完人。他告诉我们,伟大并非遥不可及,一个普通人,只要能守住内心的良知,并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践行,同样可以活出自己的光芒。</p><p class="ql-block">读到这里,再回看我的讲台,再看我的学生们。他们为什么会迷茫?为什么会焦虑?或许,正是因为我们把“知”和“行”割裂得太久了。我们教了他们太多的“知识点”,却很少引导他们去“体验”和“践行”。我们告诉他们要善良,要勇敢,要担当,却忘了给他们一个去善良、去勇敢、去担当的真实场景。</p> <p class="ql-block">从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到王阳明的“致良知”,再到范仲淹、曾国藩的躬身实践,这些先贤用他们的人生,给我们这些教育者,也给每一个走在人生路上的人,指明了一条最朴素也最坚实的路:向内,找到心中那点不灭的光——良知;向外,迈开脚步,将这光照亮脚下的路——知行合一。</p><p class="ql-block">生活或许残酷,或许无奈,或许笨拙,但当我们不再向外寻求标准答案,而是开始倾听内心的声音,并勇敢地去做那些“良知”认为对的事时,生命便有了根,有了方向,有了力量。这,或许就是“活着”最真实、也最动人的模样。心中有光,脚下便有路,哪怕前路漫漫,我们也能走得坚定而从容。而我,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心愿,就是能陪着孩子们,找到他们心中的那束光,并鼓励他们,勇敢地走向那条属于自己的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8.16随笔</p>